欢迎您来到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版权声明
站内搜索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资讯动态昭君文化大事记学会书刊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脚本

回顾昭君文化人物昭君文化撷英中外名人评论昭君

艺术影视美术书法戏曲摄影园地

北方民族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蒙古 女真

风物旅游昭君故里遗迹传说特产风物文创产品

导航
古代妇女服饰 古代妇女用品 女性礼仪文化 女性文学 和亲人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领导成员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投稿箱 在线留言 青冢今昔 兴山今昔 鄂蒙互动
昭君文化研究原创园地

王昭君,跨越长城的和平女神

日期:2021-06-25 来源: 大同长城文旅 浏览次数:1766次 字体大小 关闭

 作者:刘志尧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理事、山西作协会员、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副会长、山西保护研究长城十杰之一


王昭君,因和亲出塞,一个尊称被后人叫响传唱——和平女神。塞是什么?塞是长城,塞是关隘,昭君出塞跨越的是左云古称武州塞之塞,是战国赵武灵王修筑被秦汉重新加固连接利用的长城,昭君到草原和亲跨越了这道长城。昭君出武州塞在阴山余脉以踩踏的马蹄印起名蹄窟岭为证。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长城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它肩起草原游牧与中原农耕两个文明,是北方分别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一道界墙。历史上,凡发生在长城边的纷争与打斗,均属兄弟阋墙的关系,是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当矛盾的双方势均力敌时,一旦和亲就有了和平,一旦联姻也就有了联盟,草原与中原情同手足。


历史上,在长城边发生的故事大多是战争与和平,刺激与催化了中华民族强盛发展与版图的扩大;但这种战争与和平是有历史缘渊的,是有条件的。长城看起来是一道横亘北方的隔离墙,分界线,似乎很神圣敏感,不敢越雷池一步;但墙外或墙内的人们时有跨入与跨出,这包括男人们与女人们的跨入与跨出,可男女的跨越所包含与代表的内容不同。一般来讲,男人们跨出与跨入往往是战争,女人们跨出与跨入往往是和平。


和平出于善良,出于母爱,是女人身上本能的东西,骨子里的因子。抱有家国情怀的女人们,通过和亲达到和平,通过联姻达到联盟,草原与中原融为一体,亲如一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和亲和平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主要内容之一,联姻联盟更是中国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策略与重要手段。西汉王昭君跨越长城和亲,使得边境出现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景象。昭君和亲使得长城没有了战争,墙内的农耕民族与墙外的游牧民族,都处在了安居乐业的环境,游牧业与农耕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清代四公主跨越长城和亲,因战争尚未扫除的原因,暂住内蒙清水河辟出的汤沐地,却接纳了墙内大量的灾民与难民耕种养殖,从此有了“走西口”一说,且走西口人源源不断向草原腹地迁徙,所开辟的茶马古道一直延伸到乌兰巴托与恰克图。明代三娘子跨入墙内,虽然不是和亲,但搞得是和议,促成了“隆庆议和”,启动了长城马市,蒙汉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而且这个和平贸易一直延续了200多年。由此可见,只要女人跨出墙外或跨入墙内,和平时代就到来了。但这种女人都是给民族团结做出重大贡献的巾帼英雄。



按长城历史战争的出发点与规律,战争都是要女人走开的;可昭君、三娘子与四公主这些女人们,包括历史上跨墙和亲所有的女人们,战争在他们面前消逝,她们叫战争远离长城,远离家国。


长城上的战争与和平,往往缘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若平衡这种关系,往往需要和亲与联姻。因长城的划线,中国历史除了元朝与清朝大一统外,多个朝代都属于南北朝格局,平衡南北朝的矛盾需要和亲联姻。一般来讲,只要和亲联姻就能达到和平睦邻;杜绝取消和亲联姻就会出现战争。宋代与明代没有和亲,战争频仍,因而有了宋代杨家将故事,也出现了明代倾国库修长城,设九镇守边的史实。


中国,修筑长城多因祸起萧墙。这个修筑工程从原始社会颛顼帝就开始了。4300年前主政北方的颛顼帝为平衡家国部族矛盾开始修筑长城,有了长城的萌芽雏形。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自九泽穷夏晦之极,北至令之谷,有冻寒积冰,雪雹霜霰,漂润群水之野,颛顼、玄冥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其令曰:‘申群禁,固闭藏,修障塞,缮关梁,禁外徙……’。1.《淮南子·时则训》,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260页。意思是说,北方极远的地方,从九泽到大瞑之地,再向北到达令正管理到的疆土,是严寒冰封、雪霜雹霰、漂浮润滋诸水之地,是北方水德之帝和水神玄冥所管理的地方,一万二千里。担任令正的官员应是玄冥,说:申严各项禁令,坚固闭藏之物,修筑障碍关塞,政治关卡桥梁,禁止向外迁徙……”。这个所谓的“障塞”,应是北边最初的长城,用以断隔北方草原民族入侵,禁止中原人民外迁流失。《淮南子·时则训》又载:“天子始裘,命百官,谨盖藏,命司徒,行积聚,修城郭,警门闾,修楗闭,慎管龠,固封玺,修边境,完要塞,绝蹊径。”2.《淮南子·时则训》,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249页。其中,“修边境,完要塞,绝蹊径”说的也是修筑障塞,是长城的萌芽雏形。由此可见,修筑长城是防止中原人外流,草原人内徙,是家国的事情。其后,每个朝代都把修筑长城看成是安邦治国的头等大事。


中国长城从颛顼帝有了雏形始,被一直传承沿用至春秋战国,诸多诸侯国为了划清边境界线缓解矛盾与冲突,便修筑了障城,但仍然属长城雏形。后来诸侯国相互吞并,形成七雄诸侯国,才逐渐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长城。诸如韩、赵、魏、齐、楚、燕、秦、卫等诸侯国,均修筑了长城,因为这些长城是在周王朝的国土上修筑的,只能说是诸侯国之间的”院墙。”后来,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中原,与北方草原形成两大部族,将原秦、赵、燕的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一条更长的隔离墙,有了举世罕见的万里长城。无论是诸多诸侯国修筑所谓的“院墙”,还是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以及后来历朝历代修筑的长城,所伴随的始终是和亲。因为世界上没有攻不破的堡垒,靠长城划线当隔离墙是解决不了人性冲突的矛盾的。恃强凌弱,弱肉强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规律。如果民族与民族之间保持平衡,那就得靠智慧,靠策略。可智慧与策略往往选择了和亲、联姻。战国时期诸多诸侯国之间打斗纷争,战乱不断,每个诸侯国几乎四面临敌,似乎都被挤在狭缝中,都在考虑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战争威胁,和亲联姻便是赢得和平保证安全的权宜之计,因而也就流传下“秦晋之好”“朱陈之好”和亲联姻的历史典故。



修筑长城,不仅汉是汉民族,兄弟民族也在修筑;不仅战争年代修筑,和平年代也在修筑。那么,为什么历朝历代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要修筑这道长墙呢?除了平衡民族矛盾外,说到底,修得是“规矩”。通过修筑长城构建了两家的和平秩序,修筑的是两家规矩与秩序的信息符号,从中也包含着和平、贸易与民族融合等内容。通过长城的形体、意识与概念,零散的冲突少了,长城沿线就可以进行茶马互市的贸易,内外经济互补,共生共存,在生产物资和生产用品上互通有无,符合双方的利益。本来,中原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但又有矛盾和冲突。


为避免矛盾冲突阻止战争,长城应用而生。长城,如果用于战争防御的军事设施工程,修筑是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且战争越频繁,越激烈,花钱越多,光靠这道墙是挡不住草原骑兵铁蹄的;如果把和亲联姻看作是和平的桥梁和纽带,就花钱少,相比较战争而言,在投资和人员伤亡方面还比较合算,甚至用不着再投资修筑,只把那道墙看作是约定俗成的界线就成了。



长城阻止缓解战争,和亲女人能叫战争远离长城。长城欲阻隔南北人员往来,和亲女人跨越长城相随的是胡汉交易。长城划线,女人占片,长城在女人所开辟占据的地盘中失去其功能与作用。修长城修的是规矩秩序,搞和亲联姻修的是人心民意。和亲联姻化解民族矛盾中起着杠杆作用,所产生的效应是举足轻重的。


有人统计,二十五史记载的和亲联姻篇目就达216篇,和亲出嫁的公主就有200余人。清朝皇帝为联盟蒙古族,和亲史达到了顶峰,虽然目前很难作出精确统计,自天命初到乾隆末下嫁到外藩蒙古的,从公主到乡君就有70余人,《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载录的额驸就有69人,八旗中的尚不在内;“嘉道年间,科尔沁、敖汉、巴林部共公主子孙、台吉、姻亲3000余人,这在人口稀少的蒙古族是相当客观的数字。据道光年间的统计,当时科尔沁达尔汉王旗下有公主子孙台吉、姻亲台吉共2000人,土谢图王旗下公主子孙台吉500余人,敖汉旗下有600余人,巴林旗下有170余人。


和亲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现的影响。和亲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回过头来想,伴随长城修筑的历史,有那么多公主或宫女出塞和亲,但耳熟能详的有几位呢?凤毛麟角,微乎其微。人们只记住了昭君出塞。昭君和亲为何能美名传世,流芳千古呢?这是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一个问题。



一、出生出嫁出塞出彩杰出女性的代表。


昭君走的是一条曲折的人生道路。昭君的出生地是湖北兴山县,那是一个高山兴耸,偏远的山区,但山清水碧,风景秀丽的环境养育了她绝佳的美丽;


昭君出嫁地是陕西西安,皇宫嫁女,仪式隆重,普天同庆;


昭君出塞地是山西左云(出武州塞),饱受战乱痛苦的边塞百姓,给了她发自肺腑亲切爱戴的话语,对她寄托着无限希望;


昭君出彩地是大漠草原,她没有辜负朝廷和中原人民的嘱咐,也没有辜负草原人民对他的期盼,她成了草原人民最爱戴敬仰的阏氏,成了草原真正的母亲。


昭君是一位山区女子,她走向国都皇宫,成为一名普通宫女;又由这名普通宫女跃升为匈奴阏氏,走进了政治权力的中心。她走这样一条曲折道路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国家和平,人民安康,通过和亲达到草原与中原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二、和亲和好和合和睦和平使者的典范。


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和亲联姻一直伴随着中国历史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和亲达到和平,联姻达到和合的目的。但昭君出塞和亲似乎与众不同。


昭君出塞和亲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昭君身居皇宫,毕竟能听到和掌握国家大事的信息资料,边境常年战乱不断、人民受苦受难的消息随时都能传到她的耳边,她甚为忧虑;当呼韩邪单于登门入朝谈和求亲时,昭君主动请缨随嫁呼韩邪单于出塞。昭君这一举动不是考虑个人得失,而关心的是国家大事,人民的疾苦,民族的团结,是深明大义,属顶层设计的觉悟思维。


昭君出塞是公元前33年的事,为作纪念,汉元帝把这一年改为“竟宁元年。”


昭君远嫁草原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王后),宁胡与竟宁胡汉两家的心愿遥相呼应,和好一家是民心所向。


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子伊图师牙知为匈奴右日逐王。两年后,呼韩邪单于病故,按照匈奴“父逝子娶庶母”的“收继婚”风俗,她又嫁给了复柱累单于,仍为王后而不是太后。之后她又生下长女须卜居次和小女当于居次。昭君把青春美丽献给了草原,成了草原真正的母亲,深度融合于草原。


在昭君出塞和亲的带动和影响下,民间也出现了和亲热,最终南匈奴与汉族融合一起,穿汉服,适汉俗风情,改汉姓刘。


昭君的一生是辉煌壮丽的一生。她是平民家的女子,但她有独立的人格,有家国情怀,有远大志向;她是普通宫女,但她有纯洁的心灵,崇高的思想境界,身份高贵,遂成为了和平使者,被尊奉为和平女神,为国家安宁、人民幸福和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美丽美德美缘美世完美形象的诠释。


昭君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属最完美的女性。这种完美,就是她美丽、美德、美缘、美世的人生。美丽是昭君人生靓丽的风采。清澈如玉的香溪水滋养了她倾城之貌和秀外惠中的纯洁心灵。


美德是昭君文化的精神实质。昭君出生楚地,荆楚之风给了她刚正不阿、鄙视小人而不愿随波逐流的倔强性格;她出塞和亲安邦,和平稳世,消除了长城上的对峙碰撞。她为了国家利益,忍受草原“收继婚”与中原封建伦理道德难以承受的委屈,以家国大局为重,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巩固了汉匈两族的团结友好关系。


美缘是昭君酬志报国的选择。王昭君被召入宫,由平民家的女子成为一名普通宫女;但她是被迫的。她主动请缨嫁给呼韩邪单于,这是她对婚姻的自主选择,作为一位平民女子跃升为阏氏,她是幸运的;但这不是她的人生理想,她真正的信念是消除长城的军事战争,以自己的美貌美缘换取长城的宁静壮丽,给民族安定团结,给人民和平幸福。


美世是昭君流芳千古的话题。长城是中国史后文明最古老的活化石,是文明的象征,是阳刻在中华大地上不朽的立体文字;但长城的不朽同样给了昭君精神不朽的馈赠。昭君美丽人生流芳千古。


四、魄力毅力智力魅力综合实力的显现。


高素质的修养促使王昭君有了非凡的人生经历。所谓女人的人生经历,大多只扮演了一个妻子的角色,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而有的女人却赋予了自己的文化内涵,成了一个有思想、有品位高素养的女人。王昭君超越了做妻子的本分,虽说出生平民家庭,是平民女子;但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文化素养和她的人生品格决不能与一般平民女子同日而语。



昭君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社会结束不久、封建社会刚开始的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解放,整个社会呈现欣欣向荣上升趋势,国力总体上增强;相应的思想比较活跃,充满活力。昭君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她的思想意识观念受得了时代的影响,也受到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且汉代的和亲制度与政策又为昭君出塞解开了思想禁锢。


史料记载说昭君出身平民,那是指她的家族不是达官显贵族,但凭她所居住宝坪村的条件和表现的素养,绝不是贫民家庭的女子,她也不会是文盲,光靠长得漂亮不大可能被选入宫。


汉代早期的湖北秭归是和平的环境,她家在安居乐业的时代背景下是富裕的,她从小有读书的条件和机会,根据家规还要学学刺绣、剪纸织布与裁衣,奠定了她文化与才艺的基础。17岁被诏入宫后,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更显优越,她虽被冷落,但不甘寂寞,继续努力学习文字、绘画、音乐、舞蹈和礼仪,一直苦学5年,在宫女中崭露头角,成了杰出人才。


昭君人才、文才、身材出众,成为中国历史四大美女之一;魅力、体力、智力、魄力超群,成为中国历史绝佳稀有的王后。荆楚之地赋予她的性格加之吃苦耐劳的锻炼,使她变得超凡脱俗;她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对难以预料的未来与前途莫测的未知领域充满信心,但敢于同命运抗争,相信是金子迟早会要闪光。她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基础,蔑视宫廷那种自私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瞅机会要跳出这个狭隘的圈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展示自己的才华,她身上闪耀的不仅仅是女性的光辉,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



王昭君终于等到了英雄有用武之地的那一天,这位长江的女儿来到了大漠草原。她才貌出众,身手不凡,她不同于一般的阏氏。她凭借博学多才,巧妙地抓住各种有利时机、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宣扬“和”的思想,现身说法解释自己和亲的目的意愿,影响了当局。她身为阏氏,有了扭转乾坤的话语权;她积极参政议政,劝说单于修明法度、多行善正、举贤受能、奖励功臣、和平发展与汉室实现双赢。


昭君热爱草原,深入民间,成了真正意义上草原的母亲。她把中原文明带给草原,向匈奴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和纺织刺绣技能,训练培养绘画、剪纸、裁衣、印染技术人才,这位草原母亲又兼起了草原的教师,赢得了草原人民的爱戴;她甚至以身作则,带头移风易俗,改善饮食卫生条件和环境面貌,传说奶茶就是她发明的;她对居住场所进行装饰美化,传说蒙古包蓝天祥云的图案就是她设计的。她以个人优秀的素质、素养影响促进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


昭君博大的胸怀装着大草原,装着大千世界,她把美丽的形象留给了草原,把美好的心灵丢给了草原,把壮丽的人生献给了草原。也许,这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对这位伟大女性的崇拜、怀念与记忆的原因。


2021.6.16



编 者 按:原文载于《大同长城文旅》,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17704884686 / 18686081081

网  址:www.zhaojunwenhua.net

地  址:呼和浩特市亿峰岛物业楼三楼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