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版权声明
站内搜索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资讯动态昭君文化大事记学会书刊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脚本

回顾昭君文化人物昭君文化撷英中外名人评论昭君

艺术影视美术书法戏曲摄影园地

北方民族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蒙古 女真

风物旅游昭君故里遗迹传说特产风物文创产品

导航
古代妇女服饰 古代妇女用品 女性礼仪文化 女性文学 和亲人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领导成员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投稿箱 在线留言 青冢今昔 兴山今昔 鄂蒙互动
昭君文化研究原创园地

昭君文化是中华先进文化

日期:2021-04-19 来源:昭君文化 浏览次数:1957次 字体大小 关闭

郝诚之[作者郝诚之,男,汉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一、世纪之交新现象:从内蒙古众多企业选择  昭君文化为企业文化谈起


据《北京晨报》1999年10月底新华社记者汤计报道,河南省政协的专家和企业家到内蒙古考察,发现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最早的涉外酒店叫“昭君大酒店”,最好的中音马头琴叫“昭君马头琴”,最早的药用黄酒叫“昭君黄酒”,开发区的集团叫“昭君集团”,受欢迎的香烟叫“昭君香烟”火柴叫“昭君火柴”,还有昭君驼绒被、昭君美食村、兆君羊绒衫、昭君“片片情”,等等。深入研究后,发现“昭君品牌热”背后是昭君文化潮”,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有口皆碑,历两千年而不衰。该考察团的一位由美国学成归来的工商博士提出:要花1亿元买断昭君品牌,因品牌无形资产值早已过亿,所以未果。

 

为什么内蒙古各类企业要以昭君形象给自己定位,争相注册昭君商标和商号呢?企业家们说,因为昭君作为历史名人,她的追求就是企业文化的追求,她的志向就是企业群体的志向,她的精神就是企业迎战WTO、争取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昭君,本名王嫱,字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香溪畔平民之家。因才貌出众,被选入皇宫,西汉元帝时为待诏掖庭。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又是坚持爱国统一、民族平等、有独立人格和极好口碑、至今为各族人民所敬爱的伟大女性之一。据史料记载,当时西汉与匈奴关系正常,匈奴呼韩邪单于“愿婿汉氏以自亲”,王昭君为巩固汉、匈团结而自愿前行。单于认为她给人民带来了安宁,号“宁胡阏氏”(阏氏即王后)。为纪念此喜事曾举国欢庆,当时的纪念品“单于和亲”、“单于天降”筒形瓦当和“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鸳鸯砖,早已在内蒙古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出土,足以为证。汉元帝也因坚信王昭君的选择利国利民,会给汉王朝带来和平,所以把年号改为“竟宁”,取意边境安宁。


据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统计,古往今来写过王昭君事迹的比较著名的文人有近五百人,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七百余首,描写王昭君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四十种,记载或评论王昭君事迹的历代著作有三百多种。缅怀和歌颂她的名人,古代有蔡邕、庾信、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欧阳修、耶律楚材等,近现代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臧克家等。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以呼和浩特生产的“昭君黄酒”宴请中外客人,希望中国出现更多的“当代昭君”;20世纪60年代,董必武副主席谒昭君墓,诗赞“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昭君故事不但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在越南、朝鲜、日本也广为人知,近年来在法国等欧洲国家亦日益引起重视。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王昭君被万民崇敬,历两千年不衰,为什么?她所代表的形象、人格、追求、精神,包括“文学热”、“品牌潮”“旅游风”,究竟说明了什么?


笔者认为:发端于内蒙古和湖北,引起全国关注的昭君文化现象,反映了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昭君精神的几大特点,既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又代表了历史的取舍,也代表了时代的走向。


二、昭君精神五特征:从“文学热”到“文化潮”的视点分析


周扬同志有过这样一段高见,他说:“世界任何国家的伟大文化无不带有本民族的鲜明的特色和独创性。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或者说正因为是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昭君文学热”也好,“昭君文化潮”也好,都说明王昭君以符合时代潮流的追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赢得了千万人的心,这就是多民族、大统一的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昭君文化现象的本质,是人民对昭君这个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的认同、事业魅力的赞许、追求毅力的肯定,说她是独特的“昭君精神”也可。昭君精神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五性,即:高尚性、坚定性、创新性、人民性和先进性。高尚性主要表现在:昭君出塞,以天下为一家;自愿和亲,使天下为一家。“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唐·张仲素《王昭君》)。


坚定性表现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民族团结高于一切,“奉诏事和亲,从容出禁宸。缘知平国难,犹胜奉君身”。胡汉和亲结束了汉朝、匈奴一百五十年来(公元前201-公元前51年)的战争状态,使之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开创了两族团结合作的新局面,并为其后南匈奴与汉朝的长期友好合作奠定了基础,在汉匈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死战生留俱为国,敢将薄命怨红颜”(明·汪循《明妃》)。


创新性表现在:王昭君人格独立,卓尔不群。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志向高远,光彩照人。《后汉书·南匈奴传》称,在汉朝为王嫱和呼韩邪单于举行的欢送大会上,昭君容貌丰美,服饰漂亮,举止从容,仪态大方。她顾影徘徊,一举一动,都使汉宫为之增光生色,使在座的文武大臣肃然起敬,连汉元帝也为她的美貌而吃惊,呼韩邪更是喜出望外。这次大会,场面隆重,昭君亦刻意装饰。“丰容靓饰,顾影徘徊”八个字含义丰富:既是场面描写,又是心理刻画;既显示出她的惊人美貌,又显示出她郑重和兴奋的心情。她是把出塞当做自己一生的重大转折和喜庆时刻来对待的。“粉黛能倾国?淑女从来无媚色。”如果联系传说中画师毛延寿索贿被拒,“自信无由污白玉,向人不肯用黄金”(宋·曾巩《明妃曲》),“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明妃辞》),更反映了王昭君对推动民族团结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清代陆燿《王昭君辞并序》中王昭君“烈女子”、“奇女子”的形象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


天子坐明堂,单于上朝谒。


顾问红粉群,谁能为此别?


昭君前致辞,意气何决烈。


群臣视腭眙,天子心吁咈。


……


脚下无游履,腰间明月玦。


上马不执鞭,秋风杨柳歇。


萧萧騵马尘,岁岁输无绝。


坐使亭燧安,并撤外城卒。


乃知烈女胸,羞与群婢列。


始乏箕帚劳,终树干城节。


至今青冢草,牛羊不敢龁。


人民性则表现在:王昭君打破封闭,走向开放,与民同乐,深受拥戴。各族人民对王昭君和亲带来的边境安宁是有口皆碑的,认为她像千古留名的盖世英雄们一样,应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崇敬和瞻仰。边塞的巾帼英雄中只有深明大义、深受拥戴的蒙古族顺义夫人三娘子可以与她媲美。元代张翥赞昭君与民同乐:“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千载草青青,有芳名。”现代历史学家翦伯赞夸她“汉武雄图载史册,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游昭君墓》)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赞她“绝塞埋香骨,千秋不朽名”(《题昭君墓》)。呼和浩特一带现有青冢多处,如八拜昭君墓、朱堡昭君墓、南郊昭君墓、达拉特旗昭君墓等等。史学家们说得好:我们不必辨其真伪,只要看到这么多的地方和百姓愿意和她同乡,与她同根、同宗、同亲,就可以看出她在各族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了。


先进性更是有目共睹。纵观古人对她的评价,有的是很客观、公正、深刻的。如有人就说她的魅力、魄力、毅力,构成了众口一词的人格力量:“不以色进,有班姬辞辇之贤;不以难委,有冯女当熊之勇;在后宫而赴绝域,偶殊类而辑边陲,有公主和戎、木兰从军之义。”


笔者认为,透过历史的烟尘,穿过历史的隧道,我们看到了一种国情和人心的走向:“合则双利,分则两害。”从昭君文化到昭君精神,反映了一条一以贯之的红线: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开放,反对封闭。呼和浩特昭君旅游点上醒目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并辔而行的雕塑是昭君文化的集中表现。昭君精神的核心就是开放开拓,爱国报国,博大包容。以这种抱负、胸怀、追求、才干去献身边疆,中华民族就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和亲佳话传万代:昭君文化是先进的历史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经得起考验的时代文化


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认为,昭君文化作为中国先进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最主要之点是反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中国特色,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绵延至今、本土不变的中国引人注目的地方。已在深交所上市的内蒙古民族集团在昭君大酒店前树起了“和亲门”牌楼,把昭君精神理解为“和亲”精神,笔者认为抓住了昭君文化的核心。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把昭君文化节作为城市形象、外宣重点,突出了民族团结开放创新,拼搏争先,突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眼光远大,扎根民心,尊重历史,弘扬传统,使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搞好党的建设,在国情教育、区情教育中对传统的本土典型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很有利于凝聚人心,激发民族自豪感,更有利于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号召的“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向深入,提高内蒙古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知名度。


40年前,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把他应乌兰夫之邀,随中央文化考察团来内蒙古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写成了著名的研究报告《内蒙访古》。他就王昭君的青冢遗址写了这样一段话:“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英国史学家安诺德也说过:“一时代最完美确切之解释,须向其时之诗中求之,因诗之为物,乃人类心力之精华所构成也。”董必武副主席1963年《谒昭君墓》名诗中的“千秋在”、“识见高”六个字,代表了各族人民对王昭君的崇高评价。


笔者常想,为什么王昭君能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人民群众中引起那样广泛的认同和热爱?这样的历史人物,特别是多民族取得共识的女性历史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中都十分罕见,她的魅力究竟何在呢?人民喜爱这个形象,千古认同这个形象,是因为她形象美、追求美,心灵更美!她的取舍是良知的取舍,她的选择是时代的选择,她的贡献是历史的贡献。王昭君从“良家子”到“奇女子”,从后宫待诏到友好使者,从笑离皇宫到活在亿万人心中,从留下足迹到传播先进文化,让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平凡中的不凡,什么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


昭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与黄河文化、阴山文化、长城文化一起,构成内蒙古首府的特殊的民族文化,不同于雪域文化,不同于盆地文化。它有景、有路、有情、有韵,有诗、有画、有歌、有曲,有历史依据、有人物形象、有众多载体、有万千读者。人们梦魂萦绕的永恒主题,其实是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交欢玉帛”,“天下一家”。请重温一下多年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深知民族之间“交欢玉帛”规律的诗人楚图南在登临长城时写下的著名诗篇:


塞野高风招国魂,崔巍万里古长城。


功标青史传今昔,血染黄沙泣鬼神。


壮烈干戈伤往事,交欢玉帛启后人。


堡堡登临怀斯世,天下一家永太平。


昭君文化飞过了两千年,飞过了亿万人,飞过了草原,飞过了长城,飞过了长江,叙述着什么、印证着什么、撒播着什么呢?笔者看,就是江泽民主席视察内蒙古满洲里口岸时深刻揭示的“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是一家人”,“大家要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编 者 按:原文载于《昭君文化》,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17704884686 / 18686081081

网  址:www.zhaojunwenhua.net

地  址:呼和浩特市亿峰岛物业楼三楼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