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版权声明
站内搜索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资讯动态昭君文化大事记学会书刊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脚本

回顾昭君文化人物昭君文化撷英中外名人评论昭君

艺术影视美术书法戏曲摄影园地

北方民族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蒙古 女真

风物旅游昭君故里遗迹传说特产风物文创产品

导航
古代妇女服饰 古代妇女用品 女性礼仪文化 女性文学 和亲人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领导成员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投稿箱 在线留言 青冢今昔 兴山今昔 鄂蒙互动
昭君文化研究原创园地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全唐诗》“昭君”意象考

日期:2022-05-24 来源: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870次 字体大小 关闭

孙振涛 张慧 付月


[摘要]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全唐诗》“昭君”意象内涵深刻丰富多彩。唐代诗人对出塞佳人王昭君充满了无限敬意,其吟咏昭君故事的诗歌作品很多。以地域文化的独特视角审视这类诗歌作品,可知唐代诗人对王昭君的家乡籍贯、出塞时的路线行经以及卒后的墓地“青冢”充满了无限遐想与缅怀热情。


[关键词]王昭君;出塞;香溪;青冢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71(2018)05-0013-04


“意象”是作者的内在情感外化于物的一种表现。“意象”承载着作者的意志、情感、认知、理念,是作者创作之“意”的形象载体。随着时间的发展,“意象”又流淌着久远的民族文化心理,呈现出鲜明厚重的民族文化特色。


以地域文化的独特视角对唐诗中的“昭君”意象进行审美观照,可以看出作为符号载体的“昭君”意象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通过翻检《全唐诗》语料库不难发现,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昭君”意象集中地体现在唐代文人对王昭君生 前的出生地、出塞时的地理交通以及卒后墓地“青冢”的热切关注等方面。


一、唐代诗人笔下的“昭君”故乡


关于王昭君的出生地,《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①。按“南郡”为秦朝的地方郡县的建制,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归州”的历史沿革时,认为该州“战国时,其地属楚。秦为南郡之地。汉于此置秭归县……唐武德二年割夔州之秭归、巴东二县置归州,三年分秭归置兴山县,治白帝城。”②王昭君的籍贯在归州,此州的昭君遗迹有“昭君村”、“昭君庙”、“香溪”、“捣练石”等。关于“昭君村”,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一书中记载该村“在(归)州东北四十里”③。关于“昭君庙”,《舆地纪胜》引《寰宇记》云:“昭君名嫱,避晋讳改曰明妃,本县人王攘之女也。年十七,汉元帝时待诏掖庭,不得见。后单于愿婿汉氏,于是以昭君行……乡人思之,为之立庙。庙庭之中有大柏树,周围六丈五尺,枝叶蓊郁。”④关于王昭君浣纱捣练的“香溪”的具体位置,南宋陆游在《入蜀记》一书中记载云“去(长)江岸五里许,隔一溪,所谓香溪也。源出昭君村,水味美,录于《水品》,色泽如黛。”⑤关于“香溪”的得名,《舆地纪胜》又云:“(香溪)即昭君溪也。杜诗注云:归州有昭君村,俗传因昭君而草木皆香,故曰香溪。又云昭君有捣练石在巴东县,溪中即今香溪是也。”⑥王昭君在溪水中浣纱捣练的“捣练石”自然是在“香溪”中,《舆地纪胜》归州“古迹”条云:“出其故台,及有捣练石在昭君溪中。”⑦


唐代诗人对王昭君的故乡遗迹心慕之向往之,如李远《听王氏话归州昭君庙》诗云:“献之闲坐说归州,曾到昭君庙里游。自古行人多怨恨,至今乡土尽风流。泉如珠泪侵阶滴,花似红妆满岸愁。河畔犹残翠眉样,有时新月傍帘钩。”⑧唐代诗人在浮想联翩心生向往之余,进而会动身前往进行一番实地考察。唐人蒋冽《巫山之阳香溪之阴明妃神女旧迹存焉》诗曰:“神女归巫峡,明妃入汉宫。捣衣余石在,荐枕旧台空。行雨有时度,溪流何日穷。至今词赋里,凄怆写遗风。”⑨诗歌描写了昭君的故乡遗迹“香溪”和“捣练石”,在抒发怀古的遐思幽情之余,诗人进而将王昭君与巫山的神女相媲美。又,杜甫《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诗曰:“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无。曲留明怨惜,梦尽失欢娱。”⑩此外,白居易《题峡中石上》诗云:“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于眉。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⑪又,唐人李涉《竹枝词》亦将昭君与巫山神女相提并论,该诗云:“昭君溪上年年月,偏照婵娟色最浓。十二峰头月欲低,空聆滩上子规啼。孤舟一夜东归客,泣向东风忆建溪。”⑫唐人李商隐对于王昭君和西施的遗迹事典情有独钟,其《蝶》诗云:“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年年芳物尽,来别败兰荪。”⑬


王昭君出生于归州的巫山之麓、香溪之畔,唐代诗圣杜甫曾来到“昭君村”中凭吊佳人,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著名诗歌《咏怀古迹》一诗,该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⑭杜甫的诗歌作品《负薪行》亦云:“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⑮。唐人崔涂经过昭君村时颇多感慨,其《过昭君故宅》诗云:“以色静胡尘,名还异众嫔。免劳征战力,无愧绮罗身。骨竟埋青冢,魂应怨画人。不堪逢旧宅,寥落对江滨。”⑯诗人对王昭君的出塞功劳倾心认可,只是感慨佳人逝后埋骨异乡难返故土,不免发出“不堪逢旧宅,寥落对江滨”天涯羁恨般的喟然浩叹。又,白居易《过昭君村》诗云:“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亦如彼姝子,生此遐陋村。至丽物难掩,遽选入君门。独美众所嫉,终弃出塞垣。唯此希代色,岂无一顾恩。事排势须去,不得由至尊。白黑既可变,丹青何足论。竟埋代北骨,不返巴东魂。惨澹晚云水,依稀旧乡园。妍姿化已久,但有村名存。村中有遗老,指点为我言。不取往者戒,恐贻来者冤。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⑰白居易在诗题下自注云:“村在归州东北四十里”⑱。关于王昭君的故乡“昭君村”的具体位置所在,诗人白居易所言不虚。王象之《舆地纪胜》亦云:“在(归)州东北四十里”⑲。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享有盛誉,王昭君的故乡遗迹“昭君村”、“昭君台”、“昭君祠”、“昭君庙”等流芳至今。


二、唐代诗人笔下“昭君”出塞时的地域文化


昭君出塞时路途迢迢征尘漫漫,不知经历了何等艰辛的长途跋涉,张祜《昭 君怨》诗云:“万里边城远,千山行路难。举头唯见日,何处是长安。”⑳行走在异域的山川草原,唐人笔下昭君出塞的沿途路线是一派的塞外风光。这里白草连天、风沙漫漫、飞雪飘零、黄云蔽天。徐夤《追和常建叹王昭君》诗云:“红颜如朔雪,日烁忽成空。泪尽黄云雨,尘消白草风。”㉑李中诗云:“滴泪胡风起,宽心汉月圆。飞尘长翳日,白草自连天。”(《王昭君》)㉒梁琼诗曰:“衣薄狼山雪,妆成虏塞春。回看父母国,生死毕胡尘。”(《昭君怨》)㉓顾况诗云:“羁雁出塞绕黄云,边马仰天嘶白草。明妃愁中汉使回,蔡琰愁处胡笳哀。”(《刘禅奴弹琵琶歌》)㉔卢照邻亦曰:“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昭君怨》)㉕唐人笔下的王昭君不禁极目远眺尽是一派异域风光,而且这里的饮食起居和音乐文化迥居异于中原本土。李如璧《明月》诗云:“昭君失宠辞上宫,蛾眉婵娟卧毡穹。胡人琵琶弹北风,汉家音信绝南鸿。”㉖戴叔伦《昭君词》诗曰:“汉家宫阙梦中归,几度毡房泪湿衣。惆怅不如边雁影,秋风犹得向南飞。”㉗储光羲《明妃曲四首》亦云:“彩骑双双引宝车,羌笛两两奏胡笳。若为别得横桥路,莫隐宫中玉树花。”㉘昭君所在的塞外之地住毡房、听羌笛、弹琵琶、奏胡笳,尽是一派吉祥草原的塞外文化。


王昭君行走边塞鞍马劳顿、风尘仆仆,度过了万水千山。唐人咏叹昭君出塞的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涉沿途经行的地名文化的描写。昭君出塞时的关内行程不难索解,昭君出塞经过了关内山西境内的“阴地关”与“雁门关”。“阴地关”在灵石县境内,地当仁义河入汾之口。晚唐雍陶《阴地关见入蕃公主石上手迹》诗云:“汉家公主昔和亲,石上今余手迹存。风雨几年侵不灭,分明纤指印苔痕。”㉙昭君出塞行经雁门关,唐代佚名《王昭君变文》记载王昭君尝言:“□[酒]泉路远穿龙勒,石堡云山接雁门。”㉚呼韩邪则说:“忆昔辞銮殿,将相出雁门。同行复同寝,双马复双奔。”㉛


昭君出塞后的交通路线图亦可追索,其行走塞外草原之时经过了“金河”、“阴山”、“浮云堆”、“受降城”等地。“金河”作为黄河的支流,又称大黑河,据唐人杜佑《通典》“单于府”条记载,唐高宗时曾在金河岸边设单于大都护府。所谓“单于大都护府,战国属赵,秦汉云中郡地也。大唐龙朔三 年,置云中都护府……麟德二年,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领县一,金河:有长城,有金河,上承紫河及象水,又南流入河。”㉜又,上官仪《王昭君》诗云:“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㉝“金河”的得名缘 起,据《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九“云中县”之“金河水”条下注引《郡国志》记载曰:“云中郡有紫河镇,界内有金河水,其泥色紫,故曰金河”。㉞昭君行走塞外沿途经过了阴山山脉,如唐人杨达《明妃怨》诗云:“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驼弦管向阴山。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对单于照旧颜。”㉟马戴《送和北虏使》亦云:“路始阴山北,迢迢雨雪天。长城人过少,沙碛马难前。日入流沙际,阴生瀚海边。”㊱王昭君的塞外草原行,沿途经过了“浮云堆”与“受降城”。“拂云堆”在包头西北,唐时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祠,突厥如用兵,必先往祠祭酹求福。唐将张仁愿带兵占领了黄河北岸的“拂云堆”。事后张仁愿于黄河北岸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故“拂云堆”又成为“中受降城”的别称。唐人吕温《三受降城碑铭并序》描述“受降城”军事战略的重要性时称之为:“纳阴山于寸眸,拳大漠于一掌。惊尘飞而烽火耀,孤雁起而刁斗鸣。”㊲唐人创作昭君出塞的诗歌作品中,亦有关涉“浮云堆”、“受降城”的地名文化的吟咏。如杜牧《题木兰庙》诗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㊳刘沧《边思》诗曰:“汉将边方背辘轳,受降城北是单于。黄河晚冻雪风急,野火远烧山木枯。偷号甲兵冲塞色,衔枚战马踏寒芜。蛾眉一没空留怨,青冢月明啼夜乌。”㊴ 


三、唐代诗人笔下“昭君”卒后的青冢意象


唐代诗人作品中的“青冢”,专指昭君墓。相传北地多白草,唯独昭君墓青草如茵,故名“青冢”。据唐人杜佑《通典》“单于府”条记载,该府下辖“金河县”,该县“有长城,有金河,上承紫河及象水,又南流入河。李陵台、王昭君墓。”㊵王昭君自悼伤怀之作《怨旷思惟歌》,东汉蔡邕《琴操》注解云“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㊶。又,仇兆鳌笺注杜甫《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时,引《归州图经》云:“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㊷此外,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亦曰:“青冢在(金河)县西北,汉王昭君葬于此,其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归州“古迹”条亦曰:“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犹青,乡人思之,为之立庙。”㊸


唐代诗人笔下的“青冢”意象,是昭君出塞命运遭际的身世隐喻和天涯羁恨的符号象征。蒋吉《昭君冢》诗云:“曾为汉帝眼中人,今作狂胡陌上尘。身死不知多少载,冢花犹带洛阳春。”㊹诗歌描写“冢”上生长出的鲜花依然带着洛阳的春色,千载之下读之令人凄怆不已。杜牧《青冢》诗云:“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上暮云秋。蛾眉一坠穷泉路,夜夜孤魂月下愁。”㊺杜牧笔下的“青冢”意象,是王昭君身世遭际之愁怀怨思的隐喻与象征。又,胡曾《咏史诗·青冢》诗曰:“玉貌原期汉帝招,谁知西嫁怨天骄。至今青冢愁云起,疑是佳人恨未销。”㊻胡曾这首诗歌的场景布置与意境营造,与杜牧的诗歌作品相比异曲同工各擅胜场。又,晚唐诗僧贯休《边上作》诗云:“见说青冢穴,中有白野狐。时时出沙碛,向东而号呼。号呼复号呼,画师图得无。”㊼诗僧贯休将“青冢”穴中的“白野狐”看作是“昭君”幽恨的化身,白狐东向号呼有着深刻的内涵寓意:一方面为一己身世鸣不平,另一方面对颠倒黑白的无良画师毛延寿宣泄怒气。白居易《青冢》诗曰:“上有饥鹰号,下有枯蓬走。茫茫边雪里,一掬沙培塿。传是昭君墓,埋闭蛾眉久。凝脂化为泥,铅黛复何有。唯有阴怨气,时生坟左右。郁郁如苦雾,不随骨销朽。妇人无他才,荣枯系妍否。何乃明妃命,独悬画工手。丹青一诖误,白黑相纷纠。遂使君眼中,西施作嫫母。同侪倾宠幸,异类为配偶。祸福安可知,美颜不如丑。何言一时事,可戒千年后。特报后来姝,不须倚眉首。无辞插荆钗,嫁作贫家妇。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㊽诗人白居易在诗歌的开头故意营造一种凄惨荒凉、冷艳幽深的诗境氛围,天上饥鹰飞旋地上枯草蓬飞,越发衬托出佳人埋骨之“青冢”的寒荒意境。诗中“唯有阴怨气,时生坟左右。郁郁如苦雾,不随骨销朽”与诗歌开头的意境遥相呼应,暗喻“青冢”怨气集结,是王昭君生平际遇、苦恨幽怨的符号象征。诗中“何乃明妃命,独悬画工手。丹青一诖误,白黑相纷纠”,意在猛烈抨击造成昭君悲剧命运的幕后推手无良画师毛延寿。诗歌的结句“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意在抒发后世之人及作者白居易自身对王昭君命运归宿的无限缅怀与深深的同情。


结语


综上,以地域文化的独特视角对《全唐诗》语料库中的“昭君”意象进行审美观照,可以发现唐代诗人对王昭君的故乡籍贯、出塞路线及卒后的墓地“青冢情有独钟。运 用交通地理文化的视角,全面考释和深入挖掘唐诗中的“昭君”意象,可以为丰富和发展“昭君”文化研究提供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甚或是一种研究方法上的启迪。


注释:


①[南朝]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 2941页。


②[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80页。


③④⑥⑦⑲㊸[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1992年版,分别引自第2471页,第2471页,第2462页,第2472页,第1940页,第2471页。


⑤[宋]陆游(撰)、蒋方(校注),《入蜀记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⑳㉑㉒㉓㉔㉕㉖㉗㉘㉙㉝㉟㊱㊳㊴㊹㊺㊻㊼㊽林德保等注,《详注全唐诗》,大连出版社1997年版,分别引自第1990页,第987页,第883页,第1677页,第1835页,第2075页,第868页,第797页,第2683页,第1640页,第1640页,第2471页,第1940页,第2801页,第2922页,第3066页,第1008页,第161页,第346页,第1059页,第460页,第1988页,第156页,第2988页,第2176页,第2017页,第2300页,第2980页,第2026页,第2544页,第3185页,第1605页。


㉚㉛王重民、王庆菽等(编),《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分别引自第98页,第103页。


㉜㊵[唐]杜佑(撰),王文锦、王永兴(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分别引自第4744页,第4745页。


㉞[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34页。


㊲[清]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353页。


㊶吉联抗(辑),《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丛刊:琴操两种》,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第54页。


㊷[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03页。


参考文献:


[1]陆德阳.青冢之辨及其意象-兼论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的艺术特征[J].学术界,2015,(06).


[2]崔明德.关于王昭君的几个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01).


[3]刘溢海.昭君出塞路线考[J].三峡论坛,2012,(06).


[4]王绍东,郑方圆.论秦直道是昭君出塞的最可能路线[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5]姚生民.昭君出塞经地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6]靳生禾.昭君出塞路线考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03).





编 者 按:原文引自《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9月第5期,如需引用请核对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17704884686 / 18686081081

网  址:www.zhaojunwenhua.net

地  址:呼和浩特市亿峰岛物业楼三楼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