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版权声明
站内搜索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资讯动态昭君文化大事记学会书刊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脚本

回顾昭君文化人物昭君文化撷英中外名人评论昭君

艺术影视美术书法戏曲摄影园地

北方民族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蒙古 女真

风物旅游昭君故里遗迹传说特产风物文创产品

导航
古代妇女服饰 古代妇女用品 女性礼仪文化 女性文学 和亲人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领导成员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投稿箱 在线留言 青冢今昔 兴山今昔 鄂蒙互动
昭君文化研究原创园地

昭君和亲线路考

日期:2022-02-28 来源:三峡论坛 浏览次数:2033次 字体大小 关闭

王进


[摘要]昭君和亲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事,为促进民族和谐发挥出了卓越作用。千百年来,由昭君和亲形成的昭君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上缺乏明确记载,至今昭君和亲线路并无定论。昭君入宫线路应为:南郡秭归(湖北兴山)——夷陵(湖北宜昌)——江陵(湖北荆州)——襄阳(湖北襄阳)——宛县(河南南阳)——丹水(河南淅川县)——武关(陕西商县)——上洛(陕西商县)——蓝田(陕西蓝田)——长安(陕西西安)。昭君出塞线路应为:长安(陕西西安)——浦反(山西永济西浦州)——襄陵(山西临汾)——晋阳(山西太原)——雁门郡(山西北部等地,今属代县)——武州(山西左云)——参合口(山西右玉杀虎口)——云中郡(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等地)——五原郡(内蒙古包头市西)——单于庭(蒙古国乌兰巴托)。


[关键词]昭君文化;和亲线路;考察


[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4)06-0001-04


一、昭君入宫线路


南郡秭归(湖北兴山)——夷陵(湖北宜昌)——江陵(湖北荆州)——襄阳(湖北襄阳)——宛县(河南南阳)——丹水(河南淅川县)——武关(陕西商县)——上洛(陕西商县)——蓝田(陕西蓝田)——长安(陕西西安)。


1.秭归——夷陵


《汉书·元帝纪》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1]此为王昭君最早见于正史。应劭注曰:“王樯,王氏女,名樯,字昭君”。文颖注曰:“本南郡秭归人也。”此为最早关于王昭君籍贯的记载。“兴山县,本汉秭归地。三国时其地属吴,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之北界立为兴山县,属建平郡。隋废之,唐武德初又置。香溪在邑界,即王昭君所游处。王昭君宅,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村边连巫峡,是此地。”[2]“昭君祠,县南一里,汉建,久废。”[3]诸多记载表明,王昭君的出生地为西汉时的南郡秭归,即今湖北省兴山县,已为公论,不再赘述。[4]


那么,王昭君当年离开兴山北入长安的线路究竟是怎样的?兴山为大山区县,“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3]加上自古以来人口稀少,交通闭塞,二千多年前陆路交通状况自然十分落后。但是,兴山还有一条著名河流,也就是香溪河,为进出兴山的重要水道。“香溪,州东北十里。源出兴山县流入江。《州志》所云:大江经前,香溪绕后者也。或谓之乡溪,又名昭君溪。州东北四十里,盖有昭君村云。”[5]“琵琶桥在秭归县(兴山),昭君入汉宫时,曾鼓琵琶,少憩于此。”[6]还有香溪河上沿用至今的昭君渡、小礼溪、大礼溪、思乡溪等等地名,以及桃花鱼、回水沱等等美丽的传说,无不表明昭君当年是乘船从香溪入长江顺流而下离开家乡的。


2.夷陵——江陵


既是乘船行经水路,夷陵(宜昌市)理当为北上长安必经之地。从兴山至宜昌,大约100余公里,乘船约需1天左右的时间,王昭君和随行官员在此补给,是必不可少的。三峡地区被选秀入宫的其他女子,都可能在此汇集,然后前往南郡郡治——江陵,“江陵城,今府治。春秋楚之渚宫地。文十年,于西沿汉溯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郦道元曰:‘今江陵城楚船官地,即春秋之渚宫。秦时改郢置江陵县于此,为南郡治。项羽封共敖为临江王,治江陵,汉亦为南郡治。’”[5]


3.江陵——襄阳


“南郡,秦置。湖北旧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境皆其地,治郢,故楚都也,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南。”[7]“郢”,也就是楚都纪南城(现隶属荆州)。2009年,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松柏村1号西汉墓出土的35号木牍(属汉武帝早期), 详细记载了南郡所属的17个县、道、侯国(即:巫、秭归、夷道、夷陵、醴阳、孱陵、州陵、沙羡、邔安陆、宜成、临沮、显陵、江陵、襄平侯中庐、侯轪国、便侯国、侯国)的“免老簿”、“新傅簿”、“罢癃簿”。[8]木牍作为当时的官府文书,在此出土,是说明此地为西汉时期南郡郡治的有力佐证。


“郢”更是荆楚通往秦川的交通要道。早在公元前601年,楚令尹孙叔敖便主持修浚了连接沙市与沙洋的运河,即“古扬水运河”,又称“便河”,为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它沟通了长江与汉水。从长江经“便河”,入汉水,逆流而上,可直达北地。


既为南郡郡治又为北入长安交通要道的“郢”,自然是昭君入宫前必须行经的重镇。而“古扬水运河”和汉水,则是昭君北入襄阳必经的水道。


4.襄阳——宛县


到达襄阳后,经汉水和丹水,仍可北上,但此段已属汉水上游,河谷狭窄,水急石多,航运不是十分顺畅,当行经宛襄古道,至宛县(南阳)。


5.宛县——长安


“宛,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之会也”。[9]它既是吴楚北入秦川的要道,亦为武关道南端起点。


武关道,开辟于商周时期。“时荆楚部落首领名曰鬻熊,其博学有道,周文王、周武王俱以礼而待之,他因辅佐周室有功而受封于楚,在率族人自关中移居江汉时开辟此道。周、秦、汉时古道位置显赫,得到充分利用,秦时为帝国驰道东南干道”。“蓝关古道出武关后,又形成了水陆两路向吴楚地的行经路线。陆路行经路线是出武关后,经丹水(今河南省淅川县老县城)至南阳郡治宛县,复向南行,至南郡郡治江陵(今荆州城北),这是关中通往江南的孔道。水路即从武关沿丹水至襄阳,再至江陵。”[10]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武关道便已成为秦楚之间最为便捷的驿道。“(秦哀公)三十一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伐楚,楚王亡奔随,吴遂入郢。楚大夫申包胥来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于是秦乃发五百乘救楚,败吴师。吴师归,楚昭王乃得复入郢。”[11]秦昭襄王二十二年,“与楚王会宛”。“二十四年,与楚王会鄢,又会穰(今邓州)”。“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1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汉水中下游设南阳郡和南郡,武关道更成为从咸阳至东南江汉的驰道。据《汉书·贾山传》,秦代驰道的规格,“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12]秦代六尺为一步,也就是说,除山路外,驰道一般宽三百尺(今约65米),道路两边用金属椎夯筑有厚实的矮墙,每隔三丈距离种有一棵松树,驰道上青松栉比排列,绿荫相接,亭亭如盖,路面宽阔,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最早期的“高速公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之衡山、南郡”,“上自南郡由武关归”,与昭君入宫时间相距不足200年。有了这高规格的官道,加上昭君入宫本为重要的官府行为,出于安全、便捷等方面的考虑,当行经此道,北入长安。


二、昭君出塞线路


长安(陕西西安)——浦反(山西永济西浦州)——襄陵(山西临汾)——晋阳(山西太原)——雁门郡(山西北部等地,今属代县)——武州(山西左云)——参合口(山西右玉杀虎口)——云中郡(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等地)——五原郡(内蒙古包头市西)——单于庭(蒙古国乌兰巴托)。


1.长安——浦反


《后汉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13]长安是和亲路上的重镇,不必赘言。但从长安至单于庭,出塞路线究竟是怎样的?据考证,西汉时期自长安通往漠北最主要的道路有两条,即秦直道和通塞中路。秦直道作为军事通道,“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所经多为山岭和荒漠。昭君和亲作为重大政治事项,汉匈双方高度重视,规格甚高,队伍庞大,如何解决队伍给养,确保队伍安全,无疑是个难题。而通塞中路多有关塞、城镇,沿途军民则可以很好地解决秦直道上面临的困难。此外,沿途至今仍然流传的有关昭君出塞的遗址和故事, 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千百年来尚无定论的昭君和亲路。


“浦津,古黄河津渡名。一称浦坂(反),以东岸在浦坂得名。浦坂即今山西永济市西浦州。”[14]“古桥名。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市西浦州镇之间黄河上。战国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初作河桥于浦津。黄河上建桥始于此。”[14]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前262~前259),秦由临晋、蒲坂出兵,与赵军大战于长平,消灭赵军45万人。秦庄襄王三年(前247),重建太原郡,蒲津关道成为首都咸阳通往上党郡、太原郡的车马大道。西汉与匈奴的多次争战,主力军多次出临晋经由河东郡、太原郡北去。汉高祖六年(前201),匈奴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次年又攻晋阳,刘邦亲率30万大军由蒲津关道前去迎战,被匈奴兵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七夜,史称“平城之围”。汉武帝更是数次率大军经浦津北上,征战匈奴。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河平元年,单于遣右皋林王伊邪莫演等奉献朝正月。既罢,遣使者送至蒲反。”[15]“蒲,指蒲州,旧府名,府治在今山西永济县西。”[16]然后北上出塞。此为呼韩邪单于死后,其子复株累单于立位,遣使往汉,与昭君出塞仅仅相距5年。而《雁门关志》更明确记载:“公元前33年(西汉竟宁元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赴长安朝觐,并请准和亲,迎王昭君返回。往返均由雁门关(西陉关)出入塞,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市)渡黄河,并经潼关而抵达和离开长安。”[17]


2.浦反——雁门郡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自古被誉为“天下九塞之首”,为著名雄关。除了上述《雁门关志》所载“迎王昭君返回。往返均由雁门关(西陉关)出入塞”以外, 在雁门关至朔州方向约20公里处,还有南榆林青钟村。据记载,此村原名“青冢村”,解放后改为今名。传说当年昭君出了雁门关,经过此地,后人纪念昭君, 修建了昭君墓。亦有学者认为此“青冢”即真正的昭君墓。南榆林的青冢亦见于诸多记载。


3.雁门郡——武州


武州属今左云县。在这里,有关昭君出塞的遗迹和传说甚多。“高山岭有三峰,相传昭君出塞道此。”[18]“蹄窟岭,在县西北十里。俗传啼哭,讹也。明妃何处不啼哭,盖因出塞,道经此岭,岭路石山有马蹄痕迹。至今尚在,故名。”“东古城,在县东南五十里。相传汉王昭君栖迟之迹。”[19]以上记载虽然均注明为“相传”,但仍是令人振奋的。试想,昭君出塞已经二千多年,作为边关要塞的左云,屡经战火,要保存下文字记载固然不易,更多的是经世代人民的口耳相传,所以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左云,顺五路山而上,山顶有一垭口,便是通往漠北的古道遗址——红沙岩口。此处地势较高,通行不便,人们便凿出了长70余米、深30余米、宽10余米的豁口。豁口旁,是一座高高的山岭,名曰蹄窟岭。传说当年昭君出塞,路过此岭,目睹乡关,思念的泪水打湿了双颊,马儿也似乎深深懂得昭君的心思,久久地站立着,一动不动,时间久了,马蹄竟深深地印在了脚下的一块岩石上。故而,人们将这个山岭叫做“蹄窟岭”。据当地人回忆,直到解放前,那块石头仍为所见。还有传说当年王昭君曾经住宿并弹奏过琵琶的“琵琶老店”,丢失过扇子的“扇庄”,马队饮过水的“饮马泉”等等诸多地名,无不深深烙下了昭君的足迹。


4.武州——单于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处右玉的参合口便是出入漠北的重要关口。参合口古称“参合径”,又称“杀胡口”,满清入主中原后,为缓和民族矛盾,将“胡” 改为“虎”字,沿用至今。“杀虎口其地内拱神京,外控大漠,实三晋之要冲,北门之扃钥也”。[19]“朔平属边塞要冲,北番朝贡,取道此者居多。”[19]当地文史专家王德功在其新出版的《右玉古城堡》一书中,更是明确写道:“……第七,杀虎口是北方少数民族朝觐的大道。早在西汉时期,汉与匈奴议和后,匈奴使团多由此入关,朝觐汉朝皇帝。著名的昭君和番,也由此出塞……”[20]出了参合口(杀虎口),便进入云中郡(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等地)。然后经白道川(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内。《冀州图经》载:“……白道川当原阳镇北。欲至山上,当路有千余步。地上白如石灰色,遥去百里即见之。即是阴山路地。从此以西及紫河以东,当阴山北者,惟此道通方轨。自外,道皆小而失次者多。”[21]“方轨”意为车辆可以并行的平坦大道。从以上记载可以知道,白道川为当时出入漠北交通状况最好的一条要道)。过了白道川,再经固阳道(包头),越大青山,出高阙,入漠北,抵达单于庭(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22]


三、结语


昭君和亲路既是中国古代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是一条可以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媲美的文化走廊,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条民族和平之路。考察昭君和亲路,对弘扬昭君文化、促进旅游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释:


[1]班固:《汉书·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


[2]乐史:《太平寰宇记》,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底本。


[3]《兴山县志》(卷一),光绪版。


[4]文中古地名均参考薛国平:《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5]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八、卷七十九),中华书局,1955年。


[6]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1992年。


[7]戴均良:《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8]袁延胜:《荆州松柏木牍所见西汉南郡的历史地理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


[9]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87年。


[10]曾宏根:《蓝关古道》,西安出版社,2011年。


[11]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第五》,岳麓书社,2002年。


[12]班固:《汉书·贾山传》,中华书局,1962年。


[13]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


[14]杨孟冬:《亘古蒲州》,三晋出版社,2013年。


[15]班固:《汉书·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


[16]《辞海》,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王凤岗:《雁门关志》,三晋出版社,2010年。


[18]王轩:《山西通志》(卷三十八),光绪版。


[19]刘士铭:《朔平府志》,东方出版社,1994年。


[20]王德功:《右玉古城堡》,三晋出版社,2012年。


[21]乐史:《太平寰宇记》,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底本。


[2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 





编 者 按:原文引自《三峡论坛》2014年第6期,总第280期,如需引用请核对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17704884686 / 18686081081

网  址:www.zhaojunwenhua.net

地  址:呼和浩特市亿峰岛物业楼三楼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