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版权声明
站内搜索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资讯动态昭君文化大事记学会书刊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脚本

回顾昭君文化人物昭君文化撷英中外名人评论昭君

艺术影视美术书法戏曲摄影园地

北方民族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蒙古 女真

风物旅游昭君故里遗迹传说特产风物文创产品

导航
古代妇女服饰 古代妇女用品 女性礼仪文化 女性文学 和亲人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领导成员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投稿箱 在线留言 青冢今昔 兴山今昔 鄂蒙互动
昭君文化研究原创园地

《汉宫秋》与《梧桐雨》女性悲剧之异同

日期:2021-11-06 来源:黑龙江史志 浏览次数:3101次 字体大小 关闭

安明宏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福建 漳州 363000)


[摘 要]《汉宫秋》是作者马致远根据自己的现实感受和主观感情,对“昭君出塞”作创造性的改编而成,而《长恨歌》是《梧桐雨》的源泉,但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已有很大不同。两部剧作虽都为末本戏,但是其中更见封建制度下妇女命运的悲剧性,本文从女性悲剧命运、自身意识、及元代社会女性生存状况三点来分析王昭君与杨贵妃悲剧的异同。


[关键词]《汉宫秋》《梧桐雨》 悲剧命运 异同


马致远的《汉宫秋》与白朴的《梧桐雨》是两部典型的末本戏,《汉宫秋》以汉元帝为主角,《梧桐雨》以唐明皇为主角,这二人可谓戏中的悲剧主人公,而今天我们认为这两部剧中悲剧性更浓更深刻的是王昭君和杨玉环,悲女子之可悲,叹女子之可叹,怨女子之可怨。她们的悲惨命运不仅是个人悲剧,而且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然而,她们的人生虽然都以悲剧结尾,但其意义不同、时人对他们的态度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这两部剧读起来让人为他们的爱情故事而感动,更为两位女主人公感到可悲可愤。悲她们虽有落雁之容,羞花之貌,却都过早的凋落了;愤她们任人摆布的命运,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虽同为帝妃恋情故事,而两位女主人公悲剧性的塑造却有着同与不同,本文就分析一下她们的悲剧命运的异同。


一、悲剧命运的异同


人们常说“: 爱江山更爱美人”,也就是说“美人”要比“江山”更为重要了。然而,当真正面临抉择的那一刻,答案往往是相反的。王昭君与杨玉环是马致远与白朴笔下的悲剧女性,塑造的十分到位,读来都不免让人感叹。明代剧作家孟称舜评《梧桐雨》说:“此剧与《孤雁汉宫秋》格套既同,而词华亦足相敌。一悲而豪,一悲而艳;一如秋空唳鹤,一如春月啼鹃。使读者一愤一痛,淫淫乎泪不知何从,固是填词家钜手也。”[1](p582)这里孟称舜较直观感性的比较了两者的同和异。他们的创作格套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为两位作家都曾经历过乱世,所处的时代大背景相同,且乱世都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凄凉幻灭的痕迹,擅于抒情,所以悲剧便成为他们最好的创作。加之他二人都喜爱文学创作,才情相当,擅于营造凄惨悲凉的意境。因此《汉宫秋》与《梧桐雨》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王昭君是元帝的“明妃”,杨玉环是唐明皇的“杨贵妃”,都属帝妃恋情故事,且同样的得到过帝王的宠爱;在面对“江山”与“美人”的抉择时,也同样的被抛弃;在最终都以“横死”?为结局,都成为社会的牺牲品。更为悲惨的是,无论她们最终的命运会被如何安排,她们都没有可以置喙的余地,即便是皇帝的妻子,在封建制度下也只能接受这种无情的对待。


即便这样她们的悲剧命运也是同中有着不同。


同为古代“四大美人”,并且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当然会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经历。《汉宫秋》第一折毛延寿自道“百般巧诈,以为谄谀,哄得皇帝老头儿十分欢喜,言听计从”。[2](p117-118)剧中汉元帝满足于“边塞久盟和议策,从今高枕已无忧”的现状,不安于“后宫寂寞”,因此追求享乐遴选美女来满足其欲望,而毛延寿投其所好,因此他能挑唆皇帝选美“以充后宫”。话语虽短,足以奠定了后来昭君出塞,国家受辱的悲剧基础。白朴的《梧桐雨》中没有避免“父夺子妻”的历史事实,“昨寿邸杨妃,绝类嫦娥,已命为女道士;既而取入宫中,策为贵妃,居太真院。”[2](p82)剧中交代了杨妃进宫的始末,也因此说明了二人属于不伦之恋,本就被人们所不耻,不论当时还是后世,这段恋情在人们心中都是不被认可的。加之昏聩的唐玄宗赦安禄山不死,纵虎归山,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这是造成杨妃“红颜祸水”悲剧命运的基础。并且,他们的感情基础也大为不同,元帝与昭君之恋更着意于情感的契合,属于正常的帝妃恋情,第二折[梁州第七]“五百载该拨下的配偶”。而杨贵妃与唐明皇恩爱缠绵的时候,竟然还想着安禄山。可见元帝和昭君的感情基础要比李杨更加牢固。这也是导致她们悲剧命运不同的原因之一。


同样曾被皇帝视若珍宝,但也同样在生死抉择的时候,被无情地沦为保住皇位的牺牲品。《汉宫秋》中的昭君出塞,是在匈奴兵大军压境的前提下,用一个女人去换取短暂的和平,美其名曰“深明大义,为国献身”。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成就了昭君的美名,使其流芳百世。白朴笔下的杨妃和唐明皇的故事本就不被世人所看好,无奈于皇帝权威傲视天下,旁人只能敢怒而不敢言。加上皇帝极其宠爱杨贵妃,导致朝纲混乱,安禄山造反,于是乎朝臣们抓住这一把柄终于置杨妃于死地。然而,杨妃的死并不像王昭君死得那么伟大,她成为朝臣们被逼入蜀的出气筒和泄愤工具,从而她才有那一桩桩“祸国殃民”的罪状,马踏杨尸的世传,终于导致她的万世骂名。


一个跳江自杀,一个被迫悬梁。一个是为汉献身,流芳千古。一个却定义成了红颜祸水,遗臭万年。就拿她们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来讲,她们一个是教育后人的正面角色,一个是警醒世人的反面例证。虽同是历史前进车轮下的牺牲品,同样有着凄惨的结局,但留给身后人的印迹却是截然相反的。因此说这两个悲剧性主人公的命运有着同与不同。


二、女性自身意识的异同


无疑,王昭君与杨玉环的悲剧命运是腐朽的封建统治所造成的,然而她们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剧中,二人面对统治者的安排都过于懦弱,未进行强烈的反抗,也未曾竭尽所能的去争取以扭转自己的命运。《汉宫秋》中王昭君得知被迫和亲时,虽心理十分不愿,但却仍为国家和君王着想,“(旦云)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但妾与陛下闱房之情,怎生抛舍也!”[2](p131)既不舍也不愿,却又不能不为,一方面展现了昭君的民族情怀,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元帝的爱恋与忠贞。但是从他自身角度来看,这种忍气吞声,遵循他人无情的安排,又体现了封建妇女懦弱的一面,本就不愿不舍,却不敢去和命运抗争。而《梧桐雨》中与此有相同之处,杨贵妃做了六年的寿王妃,却“一朝选在君王侧”,剧中也没有体现杨妃的反抗话语。在唐明皇要下令杀她之时,“(旦云)妾死不足惜,但主上之恩,不曾报得。数年恩爱,教妾怎生割舍?”[2](p102-103)也是不舍不愿,但却说了句“死不足惜”,可见杨妃的认命态度,与王昭君如出一辙。就这样,在外在条件的迫害下,内在自己的认命态度之下,二人都走上了不归路。


然而她们的自身态度又是有所不同的,王昭君的自我牺牲,虽然是个人悲剧,但却上升到了国家的角度,虽有不舍,但却是为国尽忠,有民族气节蕴含在其中。剧中昭君那几句仅有的话语,“为国家大计”“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2](p131)彰显了女性的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作者这样写是以明妃一女子之气节来嘲笑了那些常把“红颜祸水”挂在嘴边的腐朽的封建士大夫,给予王昭君这个正面的人物形象以历史性的肯定。虽然她的命运以悲剧告终,然而作为一个女性给历史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可以说是名垂青史,为后人所赞叹不已。《梧桐雨》中的杨妃体现不出这种女性自愿为国牺牲的精神,且为后人所猜疑非议。但是相对于昭君来说杨妃还是稍具反抗精神的,从它和安禄山的私情之事可以看得出来,“圣人赐与妾为义子,出入宫掖,日久情密,不期我哥哥杨国忠,看出破绽,奏准天子,封他为渔阳节度使,送上边庭。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自古以来杨妃与安禄山的情事也是被人们所批判的,然而从另一角来看,这也是她反抗情绪的表现。本为寿王妃,却被年迈的公公所霸占,那么一个如花的妙龄女子,怎能不反感呢。虽然不能明目张胆的反抗,但和安禄山的私情足见她怀有反抗情绪。另外《梧桐雨》第三折“教妾怎生割舍?”“陛下,怎生救妾身一救?”[2](p103)这两句话可见杨妃还为自己命运在做最后的争取,只是无奈结局已经注定。尤其是这两句话末尾用的是问好,既有祈求之意,也有反问之意,无疑都是在争取,而王昭君那句“怎生抛舍也!”用的是一个叹号,足见她对命运的不甘妥协。


无论怎样她们都是难逃一死,而她们两个人最终的命运说明帝王身边的女性,也只是君王们政治失败后拿来弥补后果的筹码。这既是社会原因所致,也是女性自身不觉醒的态度所致。尤其是两位帝王做下决定后的几句绝情的话语,《汉宫秋》中:“罢罢罢,明妃你这一去,休怨朕躬也。”《梧桐雨》中“妃子,不济事了,六军心变,寡人不能保。”“卿休怨寡人!”[2](p103)更可见她们命运的悲哀。


三、映射元代社会妇女状况的异同


幺书仪先生说“在婚姻方面,蒙古族的乱婚习俗冲击了程朱理学束缚妇女的链条,纲常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从这个意义上说,元代女子可以说得到了一种暂时的、有限的‘解放’,元人爱情剧中的女子常常带着‘野性’,富有胆识,敢作敢为,少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负担。应是这一 时代社会现实状况的真实反映”[3](p46),“他们(蒙古民族)从草原带来的习俗,还对两宋三百余年建立起来的封建思想进行了冲击和破坏。其中,对贞节观念的破坏尤其明显和直接。”[3]p(195)幺书仪先生这段话说出了元代社会妇女的现实状况。而马致远和白朴都受封建礼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其中包括宋代的“程朱理学”,因此他二人对元朝社会女性的那种“解放”的状况都持有怀疑或者说反对的心态。“每一个“现在”都将成为历史,每一段历史也总是过去的现在,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文学作品也总是从这个意义上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加以反映。”[4](p82)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彼但摹写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情与秀杰之气,时时流露于其间。”[5](p154)这是他们写作这两部剧的相同之处,即“以史写心”。


然而,不同之处就在于,马致远笔下的王昭君形象的反映出女性应保持那种“从一而终”的贞操观念,用它来反对元代“乱婚”的习俗。《汉宫秋》第三折“(旦云)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浇奠,辞了汉家,长行去罢。(做奠酒科)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矣也。”[2](p139)而王昭君的作用似乎就在于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下)贯穿到了这部剧作之中。而白朴笔下的杨妃,原为寿王妃,结果被公公霸占,极尽宠幸,导致最终不幸的结局,尤其是第一折“朝纲倦整,寡人待痛饮昭阳,烂醉华清。却是吾当有幸,一个太真妃倾国倾城。珊瑚枕上两意足,翡翠帘前百媚生。夜同寝,昼同行,恰似鸾凤和鸣。”[2](p87)应该说这是在讽刺统治者的荒淫,更是借杨妃为例来警醒统治者,作前车之鉴。


元朝对女性的控制是处于放松状态,这与他们游牧民族的天性有关。至少在形式上女性拥有了短暂的“解放”,是进步的表现。而两位作家在这一点上都没有逃脱封建礼教文化的束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他们头脑中都形成了绝对性的观念,昭君似乎就成为封建制度下妇女的典型,而杨玉环就成了反面角色。要表达的含意几乎相同,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自古以来,女性悲剧的命运数不胜数,具有代表意义的也不胜枚举,王昭君和杨贵妃两个人的悲剧都可以说是国事衰微的一个象征,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女性就成为了必然的牺牲品。明妃与杨妃在历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而在这两部剧中都得以悲剧形象和悲剧意蕴上的升华,代表了一个时代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对后世影响颇大。两位作者各具才情,各逞风貌,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宫秋》与《梧桐雨》虽都为末本戏,以两位皇帝为主角来发展剧情,以女主角直接话语方式呈现的文字并不多,但从对两位帝王的叙述和心理描写中见到的都是女人的悲惨境遇,这种侧面烘托效果更佳。正如青木正儿所说:“这两种戏曲的收场法,是元曲中不见他例的有力作品,神韵飘渺,洵为妙绝。”[6](p92)两部剧创作格套上很相近,但两位女性悲剧命运却是同中有异。


注释:


横死:指因自杀、被害或意外事故而死亡。横, 意外的。语出:王建《空城雀》诗:“报言黄口莫啾啾,长尔得成无横死。”


参考文献:


[1]朱颖辉.孟称舜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顾学颉.元人杂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幺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刘新文.《汉宫秋》悲剧意蕴新探 [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4


[5]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6][日本]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编 者 按:原文引自《黑龙江史志》2010.21(总第238期)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17704884686 / 18686081081

网  址:www.zhaojunwenhua.net

地  址:呼和浩特市亿峰岛物业楼三楼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