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版权声明
站内搜索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资讯动态昭君文化大事记学会书刊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脚本

回顾昭君文化人物昭君文化撷英中外名人评论昭君

艺术影视美术书法戏曲摄影园地

北方民族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蒙古 女真

风物旅游昭君故里遗迹传说特产风物文创产品

导航
古代妇女服饰 古代妇女用品 女性礼仪文化 女性文学 和亲人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领导成员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投稿箱 在线留言 青冢今昔 兴山今昔 鄂蒙互动

汉代满夷谷地望新考

日期:2021-10-21 来源:西夏研究 浏览次数:1731次 字体大小 关闭


[摘要]汉和帝永元元年(89)以窦宪为主帅的三路汉军征伐北匈奴,满夷谷是三路汉军的始发地之一。通过历史史实、考古分析以及自然地理形势的实地考察,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图克木苏木(村)的查苏沟即是汉代满夷谷。


[关键词]满夷谷;匈奴;窦宪


[作者简介]王兴锋(1984—),男,陕西宝鸡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省民间文献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为中国边疆史地、北方民族史。


东汉和帝永元元年(89),以窦宪为主帅的三路汉军征伐北匈奴,满夷谷是三路汉军的始发地之一。永元六年(94),汉将任尚统领乌桓、鲜卑兵大败匈奴伪单于逢侯于该地,迫使逢侯遁出塞外。史籍中关于汉代满夷谷的相关记述相当简略,学术界对汉代满夷谷的地望虽有考证,但歧说纷呈。最早标注满夷谷地望的是1955年纪庸编著的《汉代对匈奴的防御战争》一书中的附图《东汉帝国对匈奴的战争》,将满夷谷标于今山西忻州偏关县西北一带[1]。1972年,台湾三军大学编著的《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三册第七卷《东汉时代》所配地图将满夷谷标在今内蒙古固阳县境内[2],即在东汉之五原郡。1980年,程光裕、徐圣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中的《东汉与西北诸国战争图》将满夷谷标在稒阳塞正北、五原郡之西北[3],大约也在今内蒙古固阳县境内。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著的《中国战争史地图集》将满夷谷标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北[4]。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满夷谷标在今内蒙古包头市北的昆都仑河(古石门水)之东10余千米处[5],据并州刺史部地图显示,满夷谷位于东汉的五原郡北部、阴山以南。以上诸图皆未考证满夷谷地望。1992年,鲍桐发表的《受降城和满夷谷考》一文是关于满夷谷地望最早的考证文章,认为满夷谷属朔方郡,其位置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不浪山口[6]。2018年翟飞在《东汉时期南匈奴逢侯叛乱探析》认为满夷谷在西河郡出塞要道上,进而判定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哈鲁乃山区的乌兰布拉格峡谷为满夷谷[7],这一论证视角和观点是以往学者所未道及的,极富启发性。此外,著名匈奴史专家林幹在《匈奴史》中认为满夷谷在内蒙古准格尔旗、汉西河郡美稷县西北[8];高文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解释满夷谷说:汉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9]。两位学者均未作出任何说明和考证。


综上所述,关于汉代满夷谷地望的判定争议很大。严耕望曾言:“别的错误往往可以含混,或谓自有看法,但地名问题是绝对具体的,一错就绝无辩解的余地!但地名弄错,往往也就是显示作者对于那件史事并未真懂。”[10]满夷谷地望只能有一个。笔者拟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一、满夷谷是阴山山脉中的某峡谷


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单于比率其属部归附汉朝,北匈奴则留居漠北。汉章帝章和元年(87),北匈奴为兴起于漠北东部的鲜卑击败,加之草原蝗灾肆虐,漠北大乱。章和二年(88),南匈奴单于上书汉朝,请求汉朝乘机出兵,欲灭北匈奴。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太后不顾群臣的谏阻,任命其兄车骑将军窦宪为主帅、征西将军耿秉为副帅讨伐北匈奴,此即窦宪大破北匈奴之战。


据《后汉书》卷二三《窦宪传》载章和二年:“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窦)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明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皆会涿邪山。”[11]汉朝三路大军作战行动统一,计划会师于漠北涿邪山(今蒙古国西南部阿尔泰山脉东南端),然而战势变化多端,不料汉军在稽落山(今蒙古国阿尔察博格多山脉东段)与北匈奴单于遭遇,汉军大胜。北匈奴单于败亡后,汉军继续追击其余部至私渠比鞮海(今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境内的本查干湖,又译邦察干湖)。涿邪山、稽落山和私渠比鞮海皆在朔方、五原之西北。汉军之所以从朔方、五原出兵北伐,乃因二郡更近漠北。按照《史记》、《汉书》、《后汉书》记载汉朝用兵域外的体例,汉军由朔方和五原两郡出兵,是不会再经过西河郡及其他旁郡的。[12]若由西河或其他旁郡出兵,汉军长途跋涉必然贻误战机,主帅窦宪难道会自讨延误军期的罪责?换言之,满夷谷地望只能在此二郡辖区,由此二郡出兵更符合军事作战行动。


三路大军由朔方郡和五原郡出塞。第一路军由窦宪和耿秉以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统领,兵出朔方郡鸡鹿塞。鸡鹿塞,即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哈隆格乃山口的石城遗址,位于巴音乌拉嘎查北侧、哈隆格乃沟西侧。窦宪与耿秉所率汉军由鸡鹿塞向北,经今哈隆格乃沟行军即可穿越阴山,此是中原通往蒙古高原比较近捷的通道。第二路军由汉度辽将军邓鸿和南匈奴左贤王安国统领,兵出稒阳塞。稒阳塞,即今内蒙古包头市北昆都仑沟,属五原郡[13]。鸡鹿塞和稒阳塞是阴山南麓汉长城上的关塞,也是通向漠北地区的一处交通枢纽。引人关注的是第三路军,南匈奴单于屯屠何统领万余骑兵由满夷谷出征。满夷谷与鸡鹿塞、稒阳塞应皆是位于东汉西北部的边防线上。唐人李贤注释曰“满夷谷阙”,今中华书局点校本将其读作“满夷谷,阙”,意为注解缺失,实则不然。《册府元龟》移录《后汉书》此文,今残存宋刻本文字本与《后汉书》相同,而明崇祯本《册府元龟》却将其镌改为“满夷谷,关名”。尽管这一改动并不合适,但可知改动这处文字的学人是把唐李贤注的“阙”理解为“关隘”之意,即设在满夷谷上的一道门阙。[14]笔者认为李贤注释曰“满夷谷阙”,此证明满夷谷与鸡鹿塞、稒阳塞之异:满夷谷是位于汉朝西北部边塞(汉长城)上的一条自然形成南北向的山间谷道。该谷道是通往塞外漠北地区的主要交通道路,否则,南匈奴屯屠何单于何以率领万余骑兵通过满夷谷出塞?如同高阙之得名①,“满夷谷阙”之“阙”,也是对位于阴山南麓的满夷谷口状如门阙的形象描述。


据《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载,永元元年(89),东汉“以秉为征西将军,与车骑将军窦宪率骑八千,与度辽兵及南单于众三万骑,出朔方击北虏,大破之。北单于奔走,首虏二十余万人。事已具《窦宪传》”[11]。窦宪大败北匈奴后,命随军出征的中护军班固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11]②事实上,东汉度辽将军邓鸿和南匈奴左贤王安国统领的汉军是由稒阳塞出征的,而稒阳塞属五原郡。关于这样的矛盾,鲍桐理解这次军事行动的汉军主力是主帅窦宪和副帅耿秉以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统领,由朔方郡鸡鹿塞出发。显然《南匈奴传》、《窦宪传》“出朔方击北虏”[11]和“理兵于朔方”[11]是仅依据主帅窦宪的出征路线而言的,这样的解释有一定道理。


综上可知,纪庸将满夷谷标在今山西忻州偏关县西北一带、《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标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北或在准格尔旗等诸观点皆远离阴山山脉(今狼山西段),其看法也就毫无根据。


二、满夷谷属东汉朔方郡


满夷谷属于东汉朔方郡还是五原郡?我们根据汉和帝永元六年(94)南匈奴伪单于逢侯叛乱的时空过程中可窥其端倪。


南匈奴八个部落自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归附汉朝,散居于北部缘边八郡,成为汉朝藩属政权,势力逐渐发展,人口数量日渐增多,称之为“故胡”。随着东汉与南匈奴的联合军事打击,北匈奴势力逐渐衰微,其降众相继迁居缘边诸郡,称之为“新降”。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八月,北匈奴新降胡十五部二十万人拥立屯屠何单于之子薁鞮日逐王逢侯为匈奴伪单于发动叛乱。


永元六年(94),新任亭独尸逐侯鞮单于师子初立,“降胡五六百人夜袭师子,安集掾王恬将卫护士与战,破之。于是新降胡遂相惊动,十五部二十余万人皆反畔,胁立前单于屯屠何子薁鞬日逐王逢侯为单于,遂杀略吏人,燔烧邮亭庐帐,将车重向朔方,欲度漠北”[11]。当时逢侯作为前单于屯屠何之子驻牧西河郡美稷县域(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暖水乡北部的榆树壕古城)[15]。逢侯及其“新降”叛众于美稷县夜袭单于师子失败后,意欲率新降部众由西河郡美稷县向朔方郡进发,计划由朔方郡出塞,遁至漠北。从地理上看,西河郡美稷城在东方,朔方郡其西方,可知逢侯的叛逃路线与方向是由东向西行进。


在此期间,逢侯曾围攻牧师城,遭到汉军邓鸿、任尚与南匈奴单于的联合打击。《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汉和帝)遣行车骑将军邓鸿、越骑校尉冯柱、行度辽将军朱徽将左右羽林、北军五校士及郡国积射、缘边兵,乌桓校尉任尚将乌桓、鲜卑,合四万人讨之。时南单于及中郎将杜崇屯牧师城,逢侯将万余骑攻围之,未下。冬,邓鸿等至美稷,逢侯乃乘冰度隘,向满夷谷。南单于遣子将万骑,及杜崇所领四千骑,与邓鸿等追击逢侯于大城塞,斩首三千余级,得生口及降者万余人。冯柱复分兵追击其别部,斩首四千余级。任尚率鲜卑大都护苏拔廆、乌桓大人勿柯八千骑,要击逢侯于满夷谷,复大破之。前后凡斩万七千余级。逢侯遂率众出塞,汉兵不能追。七年正月,军还。”[11]牧师城,即今内蒙古东胜区柴登乡城梁村古城。然因使匈奴中郎将杜崇与师子单于并力坚守牧师城,逢侯率万余骑兵亦未攻下该城。逢侯率部只得继续向西方的满夷谷撤退,途经大城塞时,遭遇邓鸿指挥的汉军的截击。大城塞在今内蒙古霍洛柴登古城西偏北的敖楞布拉格古城。逢侯损失惨重,继续一路向西逃窜,沿着东胜梁分水岭北坡西行,顺摩仁河河谷而下,经今察汗淖尔南侧,抵达朔方郡临戎县城附近,即“乘冰度隘”,渡过黄河,逃窜至满夷谷[16]。在满夷谷,逢侯又遭到任尚率领的鲜卑大都护苏拔廆和乌桓大人勿柯的八千骑兵的沉重打击,“遂率众出塞”,此塞当指朔方郡境内的汉长城。由此可知,逢侯及其部众正是由朔方郡的满夷谷窜逃出塞。换言之,满夷谷属朔方郡无疑,即满夷谷是东汉朔方郡西部的今狼山山脉中的某沟谷。


逢侯逃出塞外后,其叛众势力仍然存在。“逢侯于塞外分为二部,自领右部屯涿邪山下,左部屯朔方西北,相去数百里。八年冬,左部胡自相疑,还入朔方塞,庞奋迎受慰纳之。其胜兵四千人,弱小万余口悉降,以分处北边诸郡。……逢侯部众饥穷,又为鲜卑所击,无所归,窜逃入塞者骆驿不绝。……(元初)四年,逢侯为鲜卑所破,部众分散,皆归北虏。五年春,逢侯将百余骑亡还,诣朔方塞降,邓遵奏徙逢侯于颍川郡。”[11]依此史实来看,其路径如下:涿邪山→朔方郡西北的漠南草原→朔方郡塞,与其遁逃塞外之路径完全一致。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将满夷谷标在今内蒙古包头市北的昆都仑河(古石门水)之东10余千米处,将稒阳塞标在今内蒙古包头市北昆都仑沟,属五原郡。两路大军同出一地,难以达到围歼或奇袭北匈奴的目的,如此部署有何意义?显然不符合军事战争的实际。鲍桐将满夷谷地理位置判定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不浪山口,也非切当。满夷谷属五原郡的观点并不准确,其理由如下。


首先,逢侯发动叛乱时,驻牧于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暖水乡北部的榆树壕古城)。其实,早在建武二十六年(50)东汉已在美稷县设立“使匈奴中郎将”一职,以监护南匈奴单于及其部落[17]。永平八年(65),东汉又在五原郡曼柏县城开设“度辽将军”和“度辽营”以预防南匈奴少数部民与北匈奴暗中勾结。终东汉朝,二者一直对归附南匈奴实施着有效的管理。曼柏故城,即今内蒙古达拉特旗盐店乡哈勒正壕古城,位于美稷县故城北偏西38千米处,正当北通阴山关塞的要道[18]。在使匈奴中郎将和度辽将军的相互配合下,汉军早已切断逢侯向北出逃的交通路线,即经稒阳道的出塞通道。


其次,西汉时朔方郡有属县10个,五原郡有属县16个[19]。经过东汉初期的政区省并,朔方郡仅有6个属县,五原郡有10个属县[11]。又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先是朔方以西障塞多不修复,鲜卑因此数寇南部,杀渐将王。单于忧恐,上言求复障塞,顺帝从之。”[11]所谓“先是”,是指自汉和帝永元元年(89)。是年,窦宪大破北匈奴之后,朔方郡及其以西的边塞设施大多荒废,致使边防空虚。故而逢侯叛逃路线只能选择自东向西,即由西河郡美稷县向朔方郡西北叛逃,再由朔方郡满夷谷,逃往漠北。


三、自然地理形势的实地考察


满夷谷是东汉朔方郡西部的今狼山山脉中的某沟谷。据调查,今狼山山脉有较大沟谷27条,如海流图沟、乌不浪沟、韩乌拉沟、胡鲁斯太沟等,诸沟谷蜿蜒曲折,纵深长20—40千米,大多沟谷可通行,有的沟谷现筑有公路,沟通狼山南北[20]。在汉代,沟谷是通往塞外的重要交通道路,如鸡鹿塞北面的哈隆格乃沟、稒阳塞北面的昆都仑沟以及高阙塞北面的大坝沟等③。那么,满夷谷是今狼山山脉中的哪一条沟谷呢?笔者认为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图克木苏木(村)的查苏沟即是汉代满夷谷,其理由如下。


第一,黄河自兰州东流进入黄土高原,因地势阻挡,顺流北上,出内蒙古磴口县后,进入地势平坦的河套平原,这段黄河在历史时期有明显的变化[21]。侯仁之实地考察后认为:今内蒙古杭锦旗西部与磴口县之间的黄河流向与汉代河道方位有所差异,《水经注》所载黄河与汉代临戎县的地理关系是“(黄)河水又北经临戎县故城西”,汉代朔方郡治临戎县城,即今黄河西岸磴口县北的布隆淖镇河拐子村(河壕)古城,此与《水经注》所记方位相反。另外,汉代黄河自桌子山西侧东北流,至三封县(今磴口县麻弥图古城)回转为北流,而今此段黄河一直是东北流行。侯仁之判断汉代黄河河道演变:在今布隆淖迤西一直到陶升井之间至少有三道古代河床的遗迹。他认为黄河故道大约从今磴口迤南不远,即开始与今道分歧,应是傍今道迤西向东北流,然后转向北流。在今布隆淖土城西北约4千米的南北向古代河床很有可能是前汉到北魏之间的黄河故道。[22]笔者认为,逢侯及其部众从大城塞途经朔方郡,即由临戎县城一带“乘冰度隘”。今磴口县黄河以西有较大海子31个,多为黄河改道遗留下来的牛轭,总面积4万亩以上。黄河在阿拉善左旗与磴口县区间封冻日期,平均值为12月10日前后,封冻初期冰层厚度可达1米以上,冰面负荷可达4吨左右;解冻日期在3月10日前后,冰层厚度35厘米左右,冰面负荷在0.2吨以下。[23]东汉时期逢侯由此渡过黄河是完全可行的。渡过黄河后进入满夷谷,向西北方向的塞外——涿邪山逃去,因此,由其遁逃路线分析可知满夷谷应是阿拉善盟与磴口县境内的某狼山山谷。


第二,实地考察与文物考古相结合是确定东汉满夷谷位置的重要方法。2018年8月5—6日,我们考察组一行六人对磴口段黄河河道及其西北的狼山谷道进行了实地考察。同行考察组成员翟飞透过逢侯叛逃漠北的路线的论证,判定哈鲁乃山的乌兰布拉格峡谷可能为满夷谷的观点给予我们很大启发。笔者注意到,阿拉善左旗哈鲁乃山系阴山余脉。哈鲁乃山,西起阿拉善左旗罕乌拉苏木的布日嘎斯太,东至巴彦淖尔盟磴口县阿贵山接狼山。山势雄伟,沟壑纵横,旗境内长60千米,宽10—15千米。山中矿藏资源丰富,尤以铁矿为最。[24]阿拉善左旗哈鲁乃山与磴口县阿贵山之间相距仅200米,并形成状如门阙地表景观,符合唐人李贤注释“满夷谷阙”的地貌特征。另有312省道(五乌线)由磴口县的敖伦布拉格镇经查苏沟口进入阿拉善左旗图克木苏木境,以沟通狼山南北。据《说文解字》解释:“谷,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凡谷之属皆从谷。”[25]汉代满夷谷之得名源于此。图克木,系蒙古语,意为洼地。图克木苏木境内有图克木高勒(河湖),位于查苏沟西北约12千米,常年有水,生长有芦苇和其他牧草。哈鲁乃山是一座近东西走向的山脉,在山南北各有一列汉代烽燧。据考古调查在其西边的山间台地之上有乌兰布拉格障城[26]。乌兰蒙古语为红色,布拉格蒙古语为泉水。以上地名证据皆显示千年前的满夷谷及其周边地带水源充沛,为匈奴长距离迁徙以及汉军长途远征提供便利。


四、结语


满夷谷是以窦宪为主帅的三路汉军征伐北匈奴的始发地之一,是汉代北部边疆阴山山脉中的一条自然谷道,亦是通往塞外漠北地区的主要交通道路。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图克木苏木查苏沟即是汉代满夷谷。


注释:


①《水经注》对高阙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征有过这样的描述:“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东经高阙南。”“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参见郦道元注,杨守敬疏,熊会贞补疏《水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13—214页。


②关于《封燕然山铭》的文字,除《后汉书·窦宪传》全文收录外,亦有学者专门进行考证,可参见齐木德道尔吉、高建国《有关〈封燕然山铭〉摩崖的三个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辛德勇《发现燕然山铭》,中华书局2018年,第165页。


③学术界关于高阙地望争议颇大,参见张益群、马晶《“高阙”地望研究综述》,《阴山学刊》2016年第1期。笔者认同李逸友的观点,即高阙在今乌拉特前旗西境的乌拉山西端,也就是今大坝沟口,参见李逸友《高阙考辨》,《内蒙古文物考古》,1996年第Z1期。


参考文献:


[1]纪庸,编著.汉代对匈奴的防御战争[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5.


[2]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三册[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2.


[3]程光裕,徐圣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下册[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0.


[4]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著.中国战争史地图集[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17.


[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6]鲍桐.受降城和满夷谷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1).


[7]翟飞.东汉时期南匈奴逢侯叛乱探析[J].西夏研究,2018年(1).


[8]林幹.匈奴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9]高文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10]严耕望.历史地理学与历史研究[G]//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


[1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编 者 按:原文载于《西夏研究》2021年第3卷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17704884686 / 18686081081

网  址:www.zhaojunwenhua.net

地  址:呼和浩特市亿峰岛物业楼三楼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