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版权声明
站内搜索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资讯动态昭君文化大事记学会书刊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脚本

回顾昭君文化人物昭君文化撷英中外名人评论昭君

艺术影视美术书法戏曲摄影园地

北方民族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蒙古 女真

风物旅游昭君故里遗迹传说特产风物文创产品

导航
古代妇女服饰 古代妇女用品 女性礼仪文化 女性文学 和亲人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领导成员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投稿箱 在线留言 青冢今昔 兴山今昔 鄂蒙互动

书籍推荐丨草原王权的诞生: 斯基泰与匈奴,早期游牧国家的文明

日期:2021-03-31 来源:东北利亚 浏览次数:2843次 字体大小 关闭


作者:林 俊雄 

   

译者:陈心慧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9/01/30


语言:繁体中文


作者简介


林俊雄,创价大学文学部教授,专长古代中央欧亚史、中亚考古。研究主题包括游牧民国家的出现与扩张、欧亚大陆草原上的石像、丝路上狮鹫图案的传播,以及马具与打火石的起源等等。著有《欧亚大陆的石人像》(雄山阁,二○○五)、《狮鹫的飞翔──以圣兽观察文化交流》(雄山阁,二○○六)、《游牧国家的诞生》(山川出版,二○○九);共着有《中央欧亚史》(山川社,二○○○)、《中央欧亚的考古学》(同成社,一九九九)。


匈人是匈奴人吗?匈奴人和斯基泰人又有什么关系?


汉王朝如何被迫和亲匈奴?它的复仇战争成功了吗?


探寻中央欧亚草原的骑马游牧民──「斯基泰」与「匈奴」在世界史被忽略的意义!


骑马游牧民是野蛮和破坏的化身、而与文明无缘吗?这不过是留下文字记录的定居农耕社会单方面的看法!


鼎盛期的波斯帝国也无法征服的部族集团──「斯基泰」;与汉皇帝具有对等军事战斗力的游牧民族──「匈奴」。他们跨越了「东方」与「西方」地理分界,串联起整个欧亚大陆。


「斯基泰」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八至前七世纪的时候登上历史舞台。而「匈奴」确切在历史上出现,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时候。虽然两者的存在时间有落差,且看似一个存在于西洋史、一个存在于中国史,然而从考古挖掘的资料可以发现,两者文化上非常的相似,属于同一系统。同样身为驰骋在草原之上的霸主,「斯基泰」与「匈奴」是同一群人吗?他们又各自如何影响东西方的历史呢?


本书首次把横亘东西方的骑马游牧民合并而写,探寻古代草原世界的王权形成和它们的文化,藉此思考游牧民在世界史中的积极角色。在这套「兴亡的世界史」中,有三本书的主角是骑马游牧民(另外两本是第六卷的《丝路、游牧民与唐帝国》和第十卷的《蒙古帝国及其漫长遗绪》),这种非常罕见的设计,反应了学界重新评价骑马游牧民在世界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在骑马游牧民看来,「欧洲」或「亚洲」这样的地域框架是可笑的概念!斯基泰和匈奴不只是中央欧亚草原的统治者,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伟大传播者。


从亚洲东部的蒙古高原,到东欧的黑海北方,这一片广袤的草原上疾驰着骑马游牧民。对它们来说,这个世界既没有「欧洲」,也没有「亚洲」。这些骑马游牧民,与农耕定居民的文化、社会、道德处在完全不同的位置,经常创建出拥有广大领域的国家,并带给邻近的东亚、西亚及欧洲很大的影响。


骑马游牧民如何冲击世界史呢?众所周知,匈人的入侵导致了欧洲发生重大变革,虽然匈人是不是匈奴,学界依旧未达成定论,但匈人是从东方迁移到欧洲的骑马游牧民族则是确定无疑的。同样的冲击更早地发生在东亚。从所谓的「五胡乱华」开始,其中鲜卑系的北魏势力崛起,最终衔接上隋唐帝国,统治东亚长达五百年;然后就是契丹和女真,最后是蒙元和满清席卷了整个中国。可以说东亚受到骑马游牧民的影响更大


不受既定地理概念拘束的游牧民,除了自身发展出的辉煌文化之外,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双向的传播。他们将取自西方的构想传到东方,也将东方的发明传至西方,并以自己的方式改变来自西亚、希腊、中国等不同的美术风格。

透过文字与考古资料的对照,还原草原上人群的真实样貌。用考古挖掘的成果,具体掌握彷彿传说般存在的古代游牧民族。


然而遗憾的是,斯基泰与匈奴都没有文字,它们没办法诉说自己的历史。但藉由东西方的「历史之父」──司马迁与希罗多德的描述,他们的战斗实力与习俗被书写、留存下来。司马迁描述的匈奴人和希罗多德笔下的斯基泰人惊人地相似。这两人不持有偏见,承认与自己定居农耕社会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之存在。


除了利用文献,本书最与众不同的特色是采用考古和美术史资料。关于游牧社会的考古,大约是十八世纪初期才开始的。在彼得大帝儿子的生日会上,一名在中亚经营矿场的富商,献上了他挖掘到的大量黄金器具当作礼物,大帝注意到了这些物品在美术上的价值,下令展开中亚地区的挖掘。随着考古挖掘,马具、兵器及黄金器具,这些斯基泰文化的代表象征陆续出土。本书就利用了至今为止发现的考古资料,尽量「复原」湮灭的历史。


以草原的「古坟时代」为主,解释了公元七世纪的草原上已经诞生了王权,而且分布在整个中央欧亚。另外,对(1)马具、(2)兵器及(3)黄金器具的美术史分析,也凸显出斯基泰美术的独创性,及其融合波斯、中国、希腊风格上所达到的极致。


本书也将考古发现和文献彼此印证。比如希罗多德记述的游牧民「王的葬仪」——制作木乃伊、用割耳或伤害身体部位的方式表示哀悼、在丧礼上吸食大麻达到亢奋状态,以净化自己——这些都从考古发掘中加以证实。而在南西伯利亚考古发现的中国风屋舍,其主人是叛逃到匈奴的李陵,还是嫁到匈奴的王昭君的女儿呢?作者也结合文献加以推论。


摆脱农耕社会的观点,看见游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国际性!从游牧民的角度出发,重新看待古代「文明」的定义。


游牧民通常被视为野蛮和落后,与文明无缘。在中国史料中,「华夷之辩」是一种贯通整个农耕国家历史的意识形态,甚至至今如此。真的是这样吗?


这首先要看文明的定义「文明」一词是从英语「Civilization」(原意是市民化)翻译而来,原本就是城市定居社会所发明的用语。从这个角度看,以往被视为人类伟大的古代文明,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等,都有一些所谓文明的共通要素:城市、王权诞生、具有象征性的巨大建筑、官僚制度的创设、发明文字等等。


然而,对于本来没有「城市」的游牧社会而言,他们难道因此就是与文明相反,生活在「野蛮」之地的「胡」人吗?本书反对这种观点,认为那不过是农业社会的偏见!游牧民有自己的文明——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从挖掘出土的草原霸者们的装饰品来看──华丽的黄金工艺品、色彩鲜艳的毡制品、以及各种马具和武器——都凸显出「文明」的独特性。另外,随着文化的交流,游牧民也建立了更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和法律的城市,更具有多样性和国际性。


以西元七到十世纪里海附近的游牧国家「可萨」为例,他们用贸易支撑其财政,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背景,与当时的大国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并驾齐驱,备受瞩目。首都里有七位法官,包括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法官各两人,萨满教法官一人。处于对立的三宗教竟然受到平等的对待,这个事实让近代欧洲的历史学家大感吃惊。这样的做法虽然并非出自近代宗教自由的观念,但游牧国家的多样性和国际性由此可知


因此,如果摆脱农耕社会的观点,就可看见游牧民族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本书即采用大量考古学和美术史的资料,从游牧民的角度出发,重新看待古代「文明」的定义。


如果放弃中国视角,从匈奴的角度看汉匈之争,会看到什么样不同的结论呢?其实,司马迁已经告诉你


关于匈奴的史料,几乎主要来自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是持平之人,他透过一位叫「中行说」的宦官表达了匈奴的立场。中行说本是陪同和亲的公主到达匈奴,但他最后发誓向单于效忠,并用他所认同的匈奴的价值观反驳汉使。比如他认为,匈奴的政治更灵活和务实,不像汉那样被无意义的礼仪所束缚


透过司马迁的记载,我们看到,汉除了以公主和亲,取得匈奴支持外,还必须每年提供大量高质量的丝绸。这些丝绸并不是游牧民自己需要,而主要是转卖给西方,获得高利润。此外,一般中国史书上多强调匈奴不守规则,即便汉已经和亲、并每年提供赠品之后依旧反覆侵寇。然而本书指出,汉匈之间本来就存在民间自由贸易,这也是符合双方利益之事。然而汉的中央政府认为不需要民间贸易、故常常闭关,从而引发纠纷。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内部的叛乱分子常常寻求游牧国家的援助。西汉时代最大的叛乱——吴楚七国之乱,就与匈奴单于合谋而发动。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没有记载匈奴掠夺金银财宝、丝绸和谷物;他们掠夺的是人和家畜。这些人被掠夺去做什么呢?——答案是从事农耕。本书也从考古学的资料中分析匈奴的游牧社会中,也存在定居聚落。本书指出,汉帝国中也存在大量自发性的逃亡者,除了层级高的比如燕王,还有大量一般民众「闻匈奴中乐」而翻越长城。官员郎中候应在反对废除长城防卫的十大理由之一即是,长城的防守功能也包括防止汉人向北逃亡。


本书启示


游牧国家的多样性和海岛贸易国家的多样性,都是以贸易为前提而遵重不同的价值。以本书结语中提出的「可萨」这个游牧国家为例,近代西方史学家也惊诧于它除了拥有强大的贸易和军事力量,首都里竟然有七位裁判官,负责不同信仰之商人的法律仲裁。这就是台湾作为商贸地区可以从骑马游牧民社会中学习之处。


来自日本讲谈社的全球史巨献


《草原王权的诞生:斯基泰与匈奴,早期游牧国家的文明》属于日本讲谈社纪念创业一百周年,所出版的「兴亡的世界史」套书第03卷。这套书的出版是希望跳脱出既定的西欧中心史观和中国中心史观,用更大跨距的历史之流,寻找历史的内在动能,思考世界史的兴衰。八旗文化引进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着台湾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从东亚的视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义。


正文节选:


希罗多德和司马迁


然而,斯基泰和匈奴没有文字,无法记录自己的历史。骑马游牧民要到公元六世纪之后,才开始用文字叙说自己的故事。幸好,有两位在东西方被称作「历史之父」的当代史家,分别详细写下了斯基泰与匈奴的生活和习俗。这两位分别是希罗多德和司马迁。


希罗多德的出生地不是希腊本土,而是爱琴海对岸卡里亚一带的哈利卡那索斯(今日土耳其西南部的博德鲁姆)。据推测他出生于公元前四八○年代中期,逝于前四二○年代中期。在他生活的前五世纪中叶,虽然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国已经略走下坡,但在当时的西亚与地中海世界,仍是唯一的压倒四方的超级大国。


为了调查希腊最大敌手波斯帝国的历史,希罗多德前往波斯帝国的领域旅行各地。根据在埃及的所见所闻,他说出了「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这句名言。(见《历史》卷二之五。不过有一说主张,此名言其实是早希罗多德两个世代的历史家赫卡塔埃乌斯所说。)希罗多德又调查帝国鼎盛时期登场的大流士一世(公元前五二二~前四八六年在位)的治绩,结果发现有一个大流士一世都无法征服的部族集团,于是他转向调查这个部族集团──斯基泰。为此,他继续前往斯基泰居住的黑海北岸旅行,在当地搜集资料,其成果便展现于《历史》一书中。


另一方面,司马迁的生卒年亦不明确。他的出生年,有公元前一四五年或前一三五年之说,卒年也有公元前九三年或前八七年左右之说。司马迁旅行的距离并不输给希罗多德,而关于他旅行的目的也有许多种说法,不过他年轻时的旅行是以搜集资料和学习礼仪为目的,当官之后则是以使者或随汉武帝出巡的身分旅行。司马迁旅行的目的地大多在汉的南方(今日的四川、云南、湖南)和东方(浙江、山东),北方则去到距离长城很近的地方。尽管从未越过长城进入匈奴领域,但他的身分可以自由使用宫廷内的史料,想必也会从远赴匈奴的使节和张骞这样长期住在匈奴领地的人身上,得到有关匈奴的情报。


匈奴不仅对汉影响深远,也是导致司马迁遭受永久性身体伤痛的主因——因为他为被匈奴俘虏的李陵辩护而惹怒汉武帝,结果被下令处以宫刑,丧失了男性生殖能力(关于李陵,将在第七章详细说明)。


推荐:


书籍推荐丨《规训、惩罚与征服:蒙元帝国的军事礼仪与军事法》


王炳华:新疆考古中所见萨满崇拜


书籍推荐丨《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


书籍(再)推荐丨岡田英弘:《從蒙古到大清:遊牧帝國的崛起與承續》


书籍推荐丨《嫩科尔沁部与清初五朝四帝关系史研究》特木尔巴根


书籍推荐丨《清代百件珍稀蒙古文档案整理研究》黑龙


郭物:亚欧草原东部的考古发现与斯基泰的早期历史文化


李春梅:与东胡有关的几个问题







编 者 按:原文载于《东北利亚》,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17704884686 / 18686081081

网  址:www.zhaojunwenhua.net

地  址:呼和浩特市亿峰岛物业楼三楼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