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康白杨河流域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东南部,地处博格达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白杨河是阜康市第一大河流,全长约60千米,流经阜康市上户沟乡、滋泥泉子乡,流域面积1272平方千米。近年,配合昌吉州阜康市基本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杨河上游至下游沟口地区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区域全长约20千米,共发掘墓葬56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千余件(组),其中在白杨河中游和下游地区均有重要发现。
白杨河流域地貌环境
白杨河上游墓群
白杨河中游石棺墓群远景
白杨河中游重要发现
在阜康市上户沟乡白杨河村西南,白杨河中游干、支流交汇处台地的北部,发现大面积分布的石棺墓群。墓地纵长约150米,宽30~80米不等,中部略高,状如鱼脊,面积约5000平方米。石棺均位于地表之下,深距地表20~30厘米不等,清理表土后露出石棺或小石堆,共发掘墓葬401座,其中石棺墓290座,其余为竖穴土坑墓。
密集分布的墓葬
石棺墓
石棺墓
小石棺
石棺大小相间,疏密有序,间距30~60厘米不等,与竖穴土坑墓交错分布。石棺多由石板围合,个别为卵石围筑,部分有盖板,均无底板。形制多为长方形,少量呈不规则梯形。石棺有大、中、小不同的规格,以中等石棺居多,大石棺数量较少,小石棺占一定比例。
石棺多被盗掘,仅43%的石棺内有骨殖、随葬品。从残存的骨殖判断,以单人一次葬为主,双人葬、三人葬较少。墓主人均头东足西,葬式多为右侧身屈肢,个别为左侧身屈肢,部分石棺内仅存下肢骨,不见上半身。其中小石棺均葬幼儿。自墓地中部起,部分石棺外东部随葬1件陶器,个别陶器放置于小石龛内。
随葬器物以滑石珠饰、铜器、陶器为主,有少量绿松石珠、金饰,不见铁器。铜器有耳环、铜扣、铜泡、铜管、铜珠、铜锥、铜刀等,均为小件器物。陶器有素面和彩陶,以单耳器为主,有少量双耳、四耳器,其中小平底、带耳器为典型特征,少见圜底器。石棺外随葬的陶器底部均钻孔,个别陶器装饰有附加堆纹,口沿部有小孔。彩陶纹饰以三角纹、网格纹为主,有少量叶脉纹。
双系陶杯 单耳彩陶罐
铜耳环 铜刀 滑石珠饰
四耳罐 双系罐
白杨河下游重要发现
在白杨河下游沟口地带,发掘南北向链状分布的墓葬十余座,墓葬间距20~40米不等,其中部的3座大墓为层层堆垒的卵石封堆,直径达20米,高约1米,颇为醒目,其余墓葬分列南北,封堆低矮。
白杨河沟口大墓及殉葬坑
大墓均为竖穴土坑木椁墓,深4~5米不等,坑内填满大石,墓底有木椁痕迹。其余为竖穴土坑墓,墓室深近2米。其中M10、M12两座大墓墓口外西侧并排放置2个或4个双耳大陶罐,北侧有8个殉葬坑,以殉马为主,有少量殉驼,个别殉人。在墓地北部,有2座墓葬各带2个殉牲坑,墓地南部有2座带殉葬坑的葬马墓,墓口外西侧均放置1~2个双耳大陶罐。
这些墓葬均被盗掘,骨殖大多残碎,墓内仍残留有金器、陶器、铁器、珠饰等,部分殉葬坑中出土有金箔片。其中墓地北部的M15墓室深达4米,墓口外随葬三耳大彩陶罐,墓内出土器物除陶器、珠饰外,有精美的金耳环2个,金指套、金戒指、金丝、金箔、金珠以及贴金铁刀、贴金铁环等若干。
三耳彩陶罐
金耳环 金耳环 金羊饰件
金泡饰
学术意义
阜康白杨河流域2010年先后进行过两次发掘,共发掘墓葬50余座,初步揭露了该流域中下游区域的遗存面貌。本次白杨河流域的发掘,涵盖上游至下游沟口地区,发掘墓葬560余座,是近年在新疆博格达山北麓地区规模最大的墓葬群发掘,填补了该区域大型墓群考古发掘的空白。
白杨河流域发掘墓葬数量众多,包括石棺墓、竖穴土坑、竖穴石室、竖穴偏室、竖穴洞室、竖穴木椁墓各种类型,墓葬特征鲜明,随葬器物丰富,年代早自青铜时代晚期,晚至唐宋时期,脉络清晰。墓地中还发现零星的火塘、石构遗址以及被墓葬打破的半地穴房址、窖穴等,对研究博格达山区域考古文化序列、文化交流以及欧亚草原社会发展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
白杨河中游地区密集分布的石棺墓,是新疆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石棺墓群,墓葬数量在同类墓葬中属罕见。石棺墓在南西伯利亚地区早有发现,在新疆北疆地区多有零星发掘,因石棺埋藏浅,保存差,且多被盗扰,完整的墓葬资料极少。白杨河石棺墓群规模大,且有一定数量的完整墓葬,无疑为研究欧亚草原石棺墓的传播分布、文化属性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这批石棺墓群与竖穴土坑墓交错分布,墓葬特征及文化性质均体现由石棺墓向竖穴土坑墓的发展演变过程,碳十四测年集中在公元前1220~前900年,延续约300年,是一处少见的集石棺墓与土坑墓为一体、延续使用的大型史前公共墓地,为研究青铜时代晚期墓葬形制演变、丧葬习俗等提供了一手资料。
白杨河石棺墓群填补了博格达山北麓区域青铜时代大型墓群的考古空白,墓葬葬式葬俗统一,随葬器物特征突出,具有该区域出土器物的典型特征,并有哈密盆地的文化因素,文化交融特征明显,对研究环博格达山区域早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白杨河沟口分布的大型墓葬群,是阜康境内规模最大的链状分布的墓群。从墓地布局、墓葬营筑规模以及出土器物分析,应为高等级墓葬。墓葬碳十四测年为公元前405~前350年,为战国时期。墓地中部的三座大墓规格极高,应有密切关系,其北部和南部分布的墓葬应为陪葬墓,身份和地位可能略有差异。
战国秦汉时期,昌吉州地区为蒲类、卑陆等“山北六国”活动区域,地处白杨河沟口的这批大墓,与有“神山”“圣山”之称的博格达峰遥相对望,气势宏大,规格极高,应为贵族或王族墓地,推测与卑陆有一定关系。考古材料与历史记载相补充,进一步丰富了“山北六国”的历史信息。这批大墓与一山之隔的吐鲁番交河沟北大墓葬俗极为相似,年代相对略早,实证了“山北六国”的经济实力,揭示了博格达山南北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关系。
编 者 按:原文载于《文博中国》闫雪梅等,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