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版权声明
站内搜索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资讯动态昭君文化大事记学会书刊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脚本

回顾昭君文化人物昭君文化撷英中外名人评论昭君

艺术影视美术书法戏曲摄影园地

北方民族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蒙古 女真

风物旅游昭君故里遗迹传说特产风物文创产品

导航
古代妇女服饰 古代妇女用品 女性礼仪文化 女性文学 和亲人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领导成员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投稿箱 在线留言 青冢今昔 兴山今昔 鄂蒙互动
昭君文化研究原创园地

被误解的女强人王昭君

日期:2021-10-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浏览次数:2174次 字体大小 关闭

顾农


西汉元帝时,朝廷赐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宫女五人以示朝廷的信任和恩宠,王昭君是其中的一个。她后来大为出名,历代诗人咏叹不衰;昭君出塞的故事还引起戏剧家的关注,于是古有马致远的《汉宫秋》,今有曹禺的《王昭君》。在曹先生笔下,昭君乃是“和亲”政策的典范、民族团结的先驱。


其实昭君出塞并非本来意义上的“和亲”,而是一次赏赐——把公主或身份类似的皇室少女嫁给周边民族的领袖才叫“和亲”;而这里的情形是“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牆字昭君(昭君名字中的“嫱”,《汉书》中作“牆”或“樯”赐单于”《汉书·匈奴传下》,她后来当上了阏氏(匈奴王夫人。《汉书·元帝纪》竟宁元年正月:“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但这恐怕乃是她本人以及当朝皇帝始料所未及的。


昭君的过人之处在于她是主动提出远嫁的,《后汉书·南匈奴传》载: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极其漂亮的昭君入宫后,汉元帝竟然一直没有见过她,这事有点奇怪,其原因据说是画师从中作梗。很有骨气的王昭君觉得呆在这里根本没有出路,继续等待下去,很可能成一“白头宫女”,于是她主动提出到边疆去;她打扮得十分靓丽地参加告别大会,让汉元帝大吃了一惊,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昭君的临别示威搞得漂亮,她胜利了,把先前的悲怨都留在汉宫,满怀豪情地踏上了去匈奴的长途。


前前后后那些被出塞、被“和亲”的公主全都无此壮志豪情。西汉武帝年间,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被安排远嫁乌孙王,这位扬州姑娘后来唱过一首充满悲愁的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庐为室兮旃为墙,肉为食兮酪为浆,常思汉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种种不习惯,希望回故乡,有这样的情绪当然是可以理解的;而王昭君完全不同,她是自己要求去天之一方的;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按当时匈奴的风俗,她得成为下一代单于的阏氏,她不习惯这样的办法一度想回内地,但她终于想通了,决心根据汉成帝的指示入乡随俗《后汉书·南匈奴传》:“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一直坚持到底,最后死在那里,当地人民为之安排巨大的青冢,留作永远的纪念。历史的烟云飘过了两千多年,而青冢始终墓草青青。民族团结合于天意人心,自有万古常青的生命力。


昭君不愧为古代的女强人,她不留恋内地大城市,甚至不留恋皇宫,不惜远走高飞,寻找新的出路,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昭君有过悲怨,但不是细君公主那种不乐意远嫁、不愿意在边疆地区的悲怨,而是对毫无知人之明的本单位的悲怨,是对凭借一点小权力就寻租索贿的御用画师毛延寿之流的悲怨;我干脆炒了你们的鱿鱼,另谋出路了!——昭君大有当代青年的飒爽英姿。


这样的光明磊落,拒绝潜规则,这样的丰容靓饰,光彩照人,是很前卫很了不起的。正因为如此,后来那些在旧体制内讨生活的士人们很不容易理解她,在他们所写的诗里,似乎昭君又是一个细君,其典型之作如西晋诗人石崇用代言体写成的《王明君辞》——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乘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诗中所描写的精神状态,同历史上的王昭君(石崇为避司马昭之讳,用“明”字取代“昭” 字)可谓毫无共同之处,甚至把事情完全弄颠倒了——昭君分明是自愿远嫁的;这里的许多诗句只是表现了作者本人对历史的隔膜和误解,流露了他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在石崇生活的年代, 北方少数民族对西晋政权逐步形成很大的压力,也难怪石崇会有这样的情绪。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也是咏王昭君的名篇,同样不符合历史的实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里的感情和慨叹比起石崇来是深沉含蓄得多了,但明妃这个称呼其实很不合适,王昭君无论在汉在胡都不是“妃”,但因为杜甫这么说了,后来竟然相当通行仍然同怨恨紧紧联系在一起;诗人完全看不到她自愿远嫁的豪情,倒似乎是始终留恋汉元帝似的。


王昭君的精神世界太强健太超前了,以至连伟大的诗人杜甫也不能理解。


当然,杜甫就昭君村的古迹来咏怀,重点本来在于要写出他自己的忠君和哀怨。“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579页)杜甫此诗只是借题发挥,这是深刻的分析;可以补充指出的是,造成这种借用不当的原因,仍然是诗人对历史上女强人王昭君的隔膜和误解。





编 者 按:原文载于《中华读书报》2010年9月29日第010版书评周刊·社科,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17704884686 / 18686081081

网  址:www.zhaojunwenhua.net

地  址:呼和浩特市亿峰岛物业楼三楼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