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子 [作者芳子,女,汉族,湖北省兴山县职教中心教师,兴山县昭君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一
又是向晚天气,萧索的秋雨在天地间连绵。淅淅沥沥的雨声告诉人们,长长的夏日已经过去。
趁着微明的日光,掠一眼周围熟悉的风景,已然变样。河边杨柳的青衣微微泛了黄边儿,道上高大蓊郁的楠树,发梢上缀满了红红的蝴蝶结。被青藤绿树小草呵护了多日的山坡、红瓦、白墙,悄悄露出了本来的素颜。绕城远去的香溪河水,比往日清冷了许多,顺着水流的方向望望远处的山峦,雾中的天空也显得那么高远。
八月的小城,秋意满怀。
信步踱到昭君广场,在意渐浓的秋风中,只见被霏霏细雨濡湿的,亭亭玉立于广场中间的汉白玉昭君雕像,若有所思,她那清澈邃远的眼神,穿透朦胧暮霭,直击心底,心里一阵心痛,耳边回响起岑参的悲吟: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
在这苍凉的悲吟中,心,不由得飞了出去,越过千山万水,直抵北方,直抵那个让我踏足归来魂牵梦绕、悲喜莫名的地方——内蒙古大草原,也是汉家的女儿——王昭君远嫁的地方。
真的不敢想,内蒙古一聚,转眼已是一年。这一年中,去内蒙古的种种情景,时时在心中翻腾,却迟迟不敢提笔,不敢轻易落下任何文字,怕唐突了什么,打碎了什么。就让那种种情愫,在心底陈酿,陈酿成一杯醇酒,时时于无人处暗想伊人,将那情愫独自浅斟,慢饮,细细品尝,任由其间的惊喜和感动,失落和悲伤,慢慢浸入肺腑,沉于心底。
而现在,就在此刻,在这八月的清秋里,我,又想你了,昭君。想你在八月的飞雪中,那巍巍的青山是否可以为你抵御些寒风;想你在毡房里吃下第一口膻味浓浓的手抓羊肉瞬间的皱眉;想你当年在孤烟深处,极目南眺的望眼欲穿。当我们辗转来到你的身边,目睹草原的一切,我知道,不仅仅是我,和我同行的同伴,还有那许多慕名而至的人们,都有千言万语,想和你倾心交谈,一解那横亘于心底的千年之惑。
可是,早在千年之前,你就已在此长眠,长眠于大青山脚下,长眠于塞外人民的心中。和我们无言相对的,只有默默守护你的巍巍青山。呵,我真想,撬开大青山的嘴巴,让她告诉我,两千年前,一个汉家的女儿,在这块土地上,到底是怎样隐忍着个人的荣辱,演绎了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和平盛会呢?
思索之间,那茫茫的草原,绵绵的群山,热情的歌舞随着纷扬的雨丝,从千里万里之外,倏忽之间贴近了我,映入我的眼中,一切,都仿如昨日的故事,就在我的身边发生。
二
前往内蒙古的途中,也是细雨纷飞。
七月的小雨在南方,是最受人欢迎的,可是在北方,却受到了冷落。因为北方的七月,纷飞的细雨寒意已生,令由南而上、衣衫清凉的人们措手不及,原来一路北上在繁华的都市间的飞驰中激起的兴奋和快意,在这细雨中,在继续北上愈渐荒凉的风景中,都慢慢地冷了下去。
是的,自然的风雨并不足惧,可是隔着车窗,望过去满眼尽是连绵不绝的黄色或褐色的丘陵和原野,少见那熟悉的绿色,心就渐渐地凉了下去。在裸露的黄色或褐色的土地上,层层的沙质土层寸草难生,偶有一片或几处绿色,都让我忍不住从座位上站起来,伸长了脖颈,向那绿色久久地行着最虔诚的注目礼。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时间就这么在列车有节奏的咔嚓声和一直未停歇的小雨中流逝,越久,越让我的心冷得厉害。而随后到著名的希拉穆仁草原上看到的情景,更击碎了无数人心中那清丽的梦。
可笑我的同伴还在离内蒙古遥远的路途中就无限神往,浮想联翩,诗兴盎然:“塞外好风景,青城耀珠光。天高舞彩云,草茂浮牛羊。牧歌动四野,鹰隼瞰八荒。遥想大汗骑,放马阴山长。”而我一路上都在睁大眼睛,努力地搜寻着,搜寻着。我要找到象征着生命的绿色,我要找到我的同类。可是,绿色,在这里是那么珍奇,而人呢?车子一去几十里,几百里,才能在路边依稀看到几处已经或即将倒塌的黄色的、矮小的土坯小屋,无声地向人们昭示着:这里曾有人居住过,生活过。可看看周围,既无良田,也无牧地,更无清泉,我无法想象,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到底是怎么生存的。那一片无垠的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原野,令人感到多么的窒息、可怕啊。袒露于北方的天空下的大地,显得那么苍凉、空阔与寂廖。
直到快近呼和浩特市,才渐渐多了耕种有序的农田,有了成片居住的房屋。进了市区后,也才有了鳞次栉比的高楼,有了整齐划一的街道,有了精心培植的绿化树,我的心也才回归到熟悉的生活场景之中。可定睛一看,在呼和浩特市大街上、花坛中、景区内勃勃生长着的,不是争奇斗艳的娇花嫩草,不是造型别致的盆景花卉,而是一棵棵刚劲挺拔的树!呵呵,高大的树木,站在街边还是可以的,可是站到花坛里,总觉得有些怪异,树如男子花似女,那么秀气精致的花坛,该是娇弱艳丽的花草的位置呵。
又仔细观察了一下,这里的树木,似乎不外乎三种:白杨、松树和红柳。面对我的疑惑,内蒙古的朋友告诉我,在内蒙古因为气候太干,太冷,在这里能够存活并生长起来的只有这三种树木了,我们见惯了的那些绚丽缤纷的花花草草,是经不起这北方的风寒的。
抵达呼和浩特市的路途,让人失望之极。朋友们带来的前往希拉穆仁大草原的消息,让我的心又振奋起来。古往今来,那么多动人的诗词歌赋,那么多动听的草原歌曲,对草原深情描述和歌唱,让多少人对草原神往啊。生长于鄂西崇山峻岭中的我也毫不例外,是这些向往者之一。
车出呼和浩特市,在大青山宽阔的怀抱里向着天际奔驰。朋友说,要越过远远的大青山,大约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希拉穆仁大草原。没有多言,我静静地看着车窗外一闪而逝的山峰、丘陵、原野。车行很久了,双眼看到的,只有沿路两排人工种植的白杨树,直直地挺立着伟岸的身躯,挥舞着手臂,兀自热情地向我们致意,而远处,仍是一片黄色或褐色。
在热切的盼望中,我们终于抵达希拉穆仁大草原,触目所及,仍是一片荒漠。我的心真疼了:这就是美丽的草原?天苍苍,野茫茫,可哪里找得到风吹草低头,哪里找得到牛羊成群如白云的风景?更有甚者,在难得的一片绿色山坡上,人们硬生生地撕开了大地的皮肤,用白色的颜料烙下了几个醒目的大字:“绿化荒山,保护环境。”远远望去,犹如摩顶受戒的香疤,似乎听到大地的哭泣,还有就是片片梦碎的声音,在人们心中轻响。
我的心疼不仅于此。望着那连恶水也没有的穷山旷野,我对同座的朋友说,如此恶劣的环境,打死我也不会在这里长住。朋友笑道:把你嫁这里,看你怎么办。我说,如果这样,我绝对会想尽办法逃跑的。说着说着,朋友无言了,我们同时沉默。我知道,在我们心里,同时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与我们同生于秀丽的香溪河边,同长于秀丽的香溪河边,在两千年前从秀丽的香溪河边被选入汉宫,却多年不得见汉帝一面,为抗争老死深宫的命运,主动请缨远嫁于此的汉明妃王昭君。
呵,昭君,我是为你心疼!
三
我不知道,我们现在正在走过的这条路,是不是也曾印着昭君的足迹。我也不知道,我们一路北上途经的风景,是不是也曾映入昭君的眼帘。我更不知道,当年昭君逶迤北上,触目的野蛮、荒凉、僻远与闭塞,是如何涨满了她的心房,而又被她紧紧地暗藏于心底,也不在眼角留点点忧伤?但我懂得了,为什么在每一幅昭君画像中,在昭君故里的昭君雕像上,昭君总是手执书卷,怀抱琵琶。看来,一个正值花季的女子,孤身一人背井离乡,远赴异族,那满腹的心事,也只能寄托于书册,忘情于铮铮的琴声之中了。
可我还是心疼。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子啊,哪个不是父母掌上的明珠,心中的宝贝啊。凭什么要把一国之安危,全民之希望,都安放于一双柔嫩的肩膀之上?歌里唱到的“香喷喷的酥油茶”,我喝了,异样的口味,难以下咽;歌里唱到的“洁白的帐篷”我进去了,方寸之地哪有南方飞檐走壁的辉煌与宽敞;歌里还唱到的“美丽的草原”,而今我也到了,举目四望,黄沙满地,哪有一寸青草?这可是盛夏的七月,该是万马奔腾、草长鹰飞的季节啊,站在这里,感受不到一丝蓬勃的生命气息,只感到生命之花迅速枯萎、凋零,自己仿佛也成了一点干涸的沙沫。这一切的不适,让历经风雨、已年近不惑并有许多挚友相伴的我尚且心冷,那么,我年轻的昭君,当年孤立于旷野中的你又是怎样一番心绪呢?究竟是历史变迁中风物变幻、环境恶化让我看到的和你经历的不同,还是怎样呢?
我想,泪,是少不了的了。于无人处,该是湿了多少无端锦瑟,该是多了多少无眠之夜!所幸的是,你那旷世的孤独与寂寞、悲伤与失落,并没有被那近半个世纪的和平盛世的浮华所掩盖,也没有被漫漫黄沙所湮没,凡是有血性的男儿,有柔情的女子,都是懂得的了。他们用手中的笔,涂抹掉罩在你头顶的光环,将你的痛、你的悲、你的爱、你的恨,还有那几多的无奈与无助,一一叙写开来,让后人去细细体味,深深感怀。
明代诗人黄仲昭是最为昭君感到不值的吧,举笔直述:“风起龙堆满面沙,举头何处是中华?早知身被丹青误,但嫁巫山百姓家。”而元代的卢昭则深味昭君的惆怅:“关山北上几时还,一曲琵琶掩泪弹。独倚穹庐望征雁,举头见月似长安。”清代的顾钰在感伤之余,几多愤恨与不甘:“红妆千里为和亲,倾国芳姿画未真。不恨妾身投塞外,却怜汉室竟无人!”最为悲苦的,莫过于唐代杜牧了:“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上暮云秋。蛾眉一附穷泉路,夜夜孤魂月下愁。”这一路悲声,从汉至唐,从唐至清,诗诗词词,书书画画,不一而足。直到到了新中国成立,董必武大笔一挥:“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悲切之音就此戛然而止。
是了,是悲是喜,是爱是恨,自在远隔了两千多年前的昭君心中,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知道的人也已远去,唯一亲见过昭君的芳容、感受过昭君的气息的,就是见证了西汉东汉、世易时移的大青山了,但面对纷至沓来的后世众人渴望的眼,大青山却是永远的沉默。
四
无边的荒漠留不住人,凛冽的北风留不住人,迥异的异族生活更留不住人。我想不透,到底是什么原因令花朵儿般娇嫩的昭君从遥远的长安走来,在这片荒凉之地停下脚步,生儿育女,终老于此,并给胡汉两族带来祥和安宁的呢?
打开并未尘封的历史书页,我明白了:是人,是身处蛮荒的异族人,用他们如火的热情,用他们宽广的胸怀,用他们善良的心地,拥抱了这位来自中原,给他们带来安康和幸福的汉家女儿,给了她最渴望的尊严和关爱,给了她最温暖的亲情和家园,给了她最崇高的荣誉和最深挚的思念。
不是吗?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汉城和包头市附近的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单于和亲”瓦当和“单于和亲”四字砖,以及“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十二字砖,都证明了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和亲和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昭君出塞和亲,播下了汉匈和平睦邻的种子,一个弱女子的大义呵护着这颗种子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自己以及她的儿女后辈,都致力于汉匈和睦事业,昭君为顾大局还不惜违背了汉家固守的伦理道德,遵从胡俗,在单于死后嫁给了前阏氏的长子。他们的努力对以后汉族与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团结友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昭君本人,也赢得了草原人民的喜爱与尊重。
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世后,“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隆重的葬仪,也反映了匈奴人民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态度。
尽管历史已翻过去厚厚的一页,尽管数十年后边城上烽烟又起,但昭君和草原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并未消逝,粗犷淳朴的草原人民永远记住了这位汉家女儿。昭君去世后,在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十几座昭君墓,大家都希望昭君埋在自己的家乡,以此来寄托对昭君的眷恋和哀思。而最大的昭君墓,人们把它安放在离呼和浩特市九公里的大黑河畔,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墓体状如覆斗,高达三十三米,底面积约一万三千平方米,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传说,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如今高大的昭君墓,传说也许是假,但此中的真情肯定不假。
如今的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的多次修缮下,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即现在的昭君博物院。站在博物院开阔的大门前,占地七十余亩的博物院磅礴气势扑面而来,进门之后立即映入眼帘的高三点九五米、重五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阏氏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更令人感到威仪顿生、感慨万千,高高隆起的昭君墓,就安静地坐落在他们身后。
令人惊奇的是,不同于呼和浩特市其他地方只有白杨、红柳和松树,单调,寂寞。在这里,有着小桥流水,杨柳依依。进出于院中仿造的昭君故居,流连于院中那一排排行云流水般的书法碑刻间,我忘了自己是在内蒙古,是在草原,是在青冢,而是回到了青山绿水的香溪河畔,回到了河畔昭君的家园昭君宅,亲切之感在心中轻轻荡漾。这一片绿地的存在,真是一个奇迹啊。心中不由暗叹,原来上天也有悲悯之心,赐予昭君一方灵秀之地,成就一方绿洲,滋润和温暖了草原人民和汉族人民的心田,我想,昭君,以及牵挂着昭君的人们,终是能放下心头的遗憾了。
登上青冢,络绎不绝的人们纷纷折腰,深深鞠躬,表达着对昭君的敬意和怀念。人们说,这坟里,并没有昭君的真身,也只是衣冠冢。可这有什么关系呢,昭君的真身在哪里,不重要。坟墓的真实地址在哪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昭君已深埋在了前来拜谒的人们心里,深埋在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心里,更深埋在亲人的心里。在人们的心底,早为昭君修葺了一座座世上最华美的坟墓,遍布世界各地!
五
留住昭君的,是草原人。
留住我们的,也是草原人。
荒凉的草原冷了大家的心,粗犷、豪放、善良、好客的草原人则用草原特有的歌舞,用草原特有的美酒,还用草原特有的真情,融化了那一份冰凉,温暖了大家的心,点燃了大家心底的激情。
一天一夜的奔波之后,在潇潇的冷雨中走出车站,茫然中迎来的是接待人员一脸的关切、惊喜和心疼,还有对因路途的遥远给昭君娘家的亲人们带来的辛苦的愧疚:“亲人啊!你们终于到啦!我们等了好久了!一路辛苦!真对不住啊!”一声声“亲人”的呼唤,紧紧握住不放的双手,如春风化雨,立即消融了心中所有的冰山,在心里升腾的是融融暖意,辗转北上,受尽辛苦的我们站在全然陌生的土地上,眼眶在见到亲人的那一刹那潮湿。
从踏上草原那一刻起,我们便被淹没在歌的海洋,沉浸在舞的世界,更醉倒在这多情的草原上。在一场场丰盛的宴会上,草原朋友高举酒杯,一遍一遍躬身邀请:“远方的朋友,一路辛苦,请你喝一杯下马酒,洗去一路的风尘,来看看美丽的草原。远方的朋友,尊贵的客人,献上洁白的哈达,献上一片草原的深情,请你喝一杯下马酒。”
在动情、优美的歌声中,我早已忘了东南西北,早已忘了自己是不胜酒力的。朋友来了,喝啊!亲人来了,喝啊!昭君,我来了,喝啊!哈哈,是谁说“酒不醉人人自醉”?是啊,在亲人的盛情中,在如此热烈的氛围中,怎么能不醉呢?更何况是来到了草原,来到了昭君的婆家呢,就应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再酩酊大醉啊。
最让我们疯狂的,是到达希拉穆仁大草原后,车子一停,脚还未落地,热情的歌声和乐声骤然响起,强劲的节奏,悠扬的马头琴,苍凉的歌声,迎面而来。我们晕了,身上的音乐细胞一下子跳动起来。
我们几个女人不是走下车的,我们是踩着鼓点舞下车的。身子还未站稳,我们就合着节拍,舞动着身上蓝色的哈达(蒙古人所尊崇的天的颜色),在蓝色的天空下,在广袤的草原上放肆地跳起来了。什么斯文,什么礼仪,早已不在我们的脑海中。几大车的客人,都看着我们直乐,不一会儿也忍不住,扭着身子加入了我们的行列,这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忘了自身的矜持,忘情地舞起来了。
而草原歌手正放声高歌:“朋友啊,来自天涯各一方,路途遥遥可平安,今日欢歌在一堂,但愿情谊地久天长。洁白的哈达是吉祥的彩云,千山万水伴你好运,浓香的奶酒是草原的甘霖,融在你心田常滋润。马头琴啊,为你歌唱,圣洁的奶食请你品尝,蒙古包是温暖的毡房,犹如你在自己的故乡,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草原就是你温馨的家!”
一路的寒意,在这热烈深情的歌声中,在草原朋友们的殷勤照顾中,哪还搁得住呢?醇厚的歌声,让我们也动情了,此刻,我们共同的感受就如歌里所唱:草原就是我们温馨的家!我也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昭君能扎根于此,永存于草原人民的心中。是啊,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你身居何位,再美丽的风景,再优裕的条件,也敌不过那真挚、淳朴的情意啊。有了能感天动地、能惊鬼泣神的真情,还有什么坎儿过不去,还有什么心结打不开呢?
随时随处可见可听的热情的草原歌舞,尽情地展示了主人的热情和心声。但最令我感动的,还不是这草原的歌舞,而是在昭君博物院门口一下车,看到在身着漂亮的草原裙服的姑娘们手中牵着的,长长的一条横幅:“热烈欢迎我们日夜思念的昭君故里的亲人们!”红底黄字金边,在草原灿烂的阳光下分外醒目,衬着横幅背后苍穹下博物院里高高的青冢和院门口花坛里正竞相开放的鲜花,成为最美的一幅画面,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心底。
在见惯了横幅上“热烈欢迎……莅临指导”等公式化的字样后,此时见到的这与众不同的横幅,以及横幅上那热烈、深情的话语,我相信在每一个来自昭君故里的人的心底,都掀起了亲情的惊涛骇浪。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却在来自全国各地到此参会的代表团中,在来自五湖四海的众多的游客中,在这远离家乡千里万里的草原上,享受了这样一份殊荣,感受了一份别样的亲情,叫我们又怎能忘记?再想起在这样一份真情呵护中的昭君,又何惧那八月的飞雪,何惧那卷地的北风呢?
这一切,我想,也都铭记在了大青山的沉默里。
六
“兴山的宝坪出娘娘,为了百姓和番邦。……”一声高亢、苍凉的唱腔,蓦地在耳边响起,在香溪河上空旷的夜空里回响,惊断了我的沉思。
哦,七点了,按惯例昭君广场的健身活动又开始了。广场音响里传来的是兴山人民自编自谱的乐曲,简朴,却直白地唱出了兴山人民的心声,唱出了兴山人民对为了国家的安宁、民族的团结远走塞外的昭君的不尽的怀念和自豪。
雨,不知什么时候已停了。
点点灯火映照着香溪河两岸,温馨安宁。
广场上,在昭君温暖的目光里,人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在这个华灯溢彩、绿树环绕的偌大的舞台上,用优美的舞姿,舞出亘古千年的华章。起舞的人群中,我似乎看到了昭君柔曼的腰肢和香溪水般明媚的眼眸,那些大嫂姑娘中,哪个是昭君呢?一个像,两个也像,或许都是吧。
遥想那八月的草原,也该是星火点点,准备进入温暖的梦乡了吧?
而隐没于夜色中的大青山,如果能言,你会不会告诉我,你也感受到了我、还有许多远离了草原的亲人切切的思念呢?
编 者 按:原文载于《昭君文化》,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