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版权声明
站内搜索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资讯动态昭君文化大事记学会书刊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脚本

回顾昭君文化人物昭君文化撷英中外名人评论昭君

艺术影视美术书法戏曲摄影园地

北方民族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蒙古 女真

风物旅游昭君故里遗迹传说特产风物文创产品

导航
古代妇女服饰 古代妇女用品 女性礼仪文化 女性文学 和亲人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领导成员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投稿箱 在线留言 青冢今昔 兴山今昔 鄂蒙互动
昭君文化研究原创园地

元代昭君诗词曲考论

日期:2020-12-14 来源:昭君文化 浏览次数:1755次 字体大小 关闭

陈秋枫

【作者陈秋枫,女,汉族,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教授。】


昭君出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据《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王嫱,字昭君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后宫。竟宁元年春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汉朝求和亲。昭君入宫数年见不到皇帝,积悲怨,就请掖庭放行。元帝把昭君赐给单于。单于立昭君为阙氏,生了一个儿子。呼韩邪单于死后按匈奴的风俗君再嫁给复株累单于,又生了两个女儿。


自汉代以来,昭君的故事就成为文人墨客乐于倾注心血和笔墨的文学母题,并且在历史的进程中长盛不衰。元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的时代,也在昭君故事的流传与母题的开拓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文人还结合自身、结合时代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不过,遗憾的是,元人吟咏昭君诗词曲的作品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学者们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之前的唐宋和之后的明清四个朝代上,这四个朝代昭君诗词的作者人数众多,作品的数量也相当庞大。那么,既如此,这一次就让我们转换一下视野,来关注元代昭君诗词曲的创作情况吧!


一、元代昭君诗词曲详考


元人吟咏昭君的诗词曲作品主要集中在以下的几部总集、丛刊和史书中:1.清代顾嗣立编《元诗选》,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2.清代顾嗣立编《元诗选癸集》,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3.清胡凤丹编《青冢志》,收录在清虫天子辑《香艳丛书》第十八集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4.《绥远通志稿》卷五十六《诗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其中尤以《青冢志》收录最全,参考书目最丰富。但还是有一些散见于像《湛然居士集》、《秋涧集》、《铁崖古乐府注》等诗集的作品没有被收录。


鉴于此,今人做了很多努力,将散见于各处的关于昭君的诗词曲进行收录整理。本文详细考查如下三本著作,并将其中元代作者的创作进行统计与分析。


1.《历代歌咏昭君诗词选注》,鲁歌、高峰、戴其芳、李世琦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本书正文收录元代诗人14位,诗作17首;词人1位,词1首;散曲家2位,散曲2首。附录元代诗词曲存目收录作者30人,诗词曲作品共37首。本集最大的特点是在正文部分对元代诗人的生平、创作情况、昭君诗词曲难解的语言点及部分诗句的含义作了解析,以帮助研究者进行深入的思考。


2.《历代昭君文学作品集》,可永雪、余国钦编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本书收录元代诗人38位,诗作51首,其中同题作品《昭君怨》4首,《明妃曲》7首,还有以《王昭君出塞图》、《明妃出塞图》、《题昭君出塞图》等命题的题图诗19首;词人3位,词3首;散曲作者7位,散曲10首,其中马致远1首,张可久4首。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全面地对元代昭君诗词曲作品进行了辑录,特别是题图诗和散曲的收录比此前的集子更为全面。


3.《历代吟咏昭君诗词曲全辑·评注》,可永雪、戴其芳、余国钦、李世馨、武高明编注,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本书在《历代昭君文学作品集》的基础上,由李世馨和武高明进行了补充辑录。其中第一辑收录了元代诗人19位,诗作27首;词人1位,词1首;散曲作者2 位,散曲2首。第二辑收录了元代诗人56位,诗作78首;词人2位,词2首;散曲作者6位,散曲9首。本书是迄今为止收录元代昭君诗词曲最全面、注解内容最丰富、点评最精彩的文本。


二、元代昭君诗词曲作者及体裁辨析


通过对以上古代典籍及今人整理之作的考量,可以发现元代昭君诗词曲在作者和体裁方面颇有特点。


(一)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元帝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汉、蒙、回、藏、维等各族人民。而昭君诗词曲作者也体现出了这一特征。除了汉族,这一时期,少数民族诗人也加入了昭君诗词曲的创作中。清代顾嗣立《元诗选》小序说:“有元之兴,西北子弟,尽为横经。涵养既深,异材并出。云石海涯(贯云石)、马白庸(祖常)以绮丽清新之派振起于前,而天锡(萨都剌)继之。清而不佻,丽而不缛,真能于袁(桷)、赵(孟)、虞(集)、杨(载)之外,别开生面者也。于是雅正卿(琥)、达兼善(泰不华)、易之(贤)、余廷心(阙)诸人,各逞才华,标奇竞秀,亦可谓极一时之盛者欤!”此评可谓一语中的。其中提到的马祖常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少数民族文学家。其系雍古部(今新疆)人,先世为西域雍古部贵族。他天资聪颖,才华出众,还有少数民族慷慨豪爽的民族特性。马祖常的《昭君》:“旗车百辆入单于,不恨千金买图画。争似山中插花女,傍家只嫁一丈夫。”体现了他豪爽的民族特性,诗作不但不谈昭君怨,反而开篇即叙写匈奴盛大的迎亲队伍,并以昭君的口吻诉说远嫁单于的自豪。此外,耶律楚材、耶律铸父子是契丹族诗人。耶律楚材共创作有5首昭君诗,尤以《过青冢次贾博霄韵(二首)》为经典之作。高丽人李齐贤《刘敬》“欲将汉主嫁昆夷,想见当初计划时。千载明妃心语口,奉春君岂是男儿”一诗,则将笔触指向了和亲政策。 


而元代各时期重要诗词曲作家均积极参与昭君题材作品的创作,足可以证明昭君出塞—文学母题在元代的重要性。前期的戴表元、刘因,中期“元诗四大家”中的虞集、揭傒斯,后期独创“铁崖体”的诗人杨维桢均有关于昭君的作品传世。特别是像马致远和张可久这样的散曲大家,都流传有昭君题材的散曲。


(二)从体裁的角度看,元代吟咏昭君的作品以诗为主,延续了前代创作的主流。词的创作不发达,只有寥寥三首。张翥的《昭君怨》可为代表:“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却胜汉宫人,闭长门。看取娥眉妒宠,身后谁如遗冢。千载草青青,有芳名。”这阙词只是沿用了《昭君怨》的词牌,内容则肯定昭君出塞是佳话,为昭君赢得幸福和好名声。不但一扫昭君的“悲怨”,还赞昭君留下了“遗冢”和“千载芳名”。


元代出现了新的文学样式——散曲。著名曲作家用散曲吟咏昭君故事为昭君诗词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极大地丰富了前代昭君题材的作品样式,同时这也体现了元代昭君诗词曲创作的时代特色。如马致远《【南吕】四块玉·紫芝路》:“雁北飞,人北望,抛闪煞明妃也汉君王。小单于把盏呀刺刺唱。青草畔有收酪牛,黑河边有扇尾羊,他只是思故乡。”这首小令设身处地去设想王昭君在塞外的生活。以细腻的笔墨铺叙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风情,写出单于的多情,物产的丰饶,犹如一支草原民歌。这种写法接近历史真实,同时起到了刻画王昭君人物形象的作用。作品以“他只是思故乡”作结,将王昭君怀念故乡的挚情和盘托出,就更能激起读者的感慨和同情。体裁上,这首小令句式灵活多变,较之诗词更加伸缩自如,语言也更为口语化、散文化,体现了元代的时代特色。


三、元代昭君诗词曲主题辨析


元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不同的文明在统一的元帝国广袤的土地上相互影响,华夏文明在吸取各民族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就昭君诗词曲的创作而言,在继承方面,元代文人的作品呈现如下面貌。如哀怜昭君远嫁异乡。


斜抱琵琶出汉关,黄沙漠漠路漫漫。

长安纵近愁回首,一听笳声泪暗弹。

                             ——张泽《明妃曲》


君恩知海春如水,一入长门见面稀。

青草琵琶沙上路,泪痕空湿嫁时衣。

                                 ——贡师泰《题出塞图》


关山北上几时还,一曲琵琶掩泪弹。

独倚穹庐望征雁,举头见月似长安。

                                   ——卢昭《题昭君出塞图》


自伤远嫁、思念故国是这三首诗共同的主题。诗中昭君的形象显得孤单而伤感,这样的内容自晋代以来,不断有诗人表达。元代诗人对此有所继承。又如指斥汉朝皇帝的无能。江砢《昭君怨》:“万里劳边算,堪嗟孤冢青。君王何不悟,咫尺是宫廷。”诗人慨叹:为了让万里之外的边境安宁,皇帝竟派一个弱女子去和亲。而皇帝不但无力保卫万里之外的边境,竟然连近在身边的宫廷也管理不好。 

在拓展方面,元代文人的作品集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认为远嫁并不是可悲的事情,反而由于远嫁,成就了万古芳名。这是元代文人处于高压政策之下,为自身的命运寻求安慰与寄托。王恽《王昭君出塞图》:“朔漠风沙异紫台,琵琶心事欲谁开。人生正有新知乐,犹胜朝阳赤凤来。”虞集《题昭君出塞图》:“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咏未休。”一反历来诗人所写昭君琵琶诉怨的悲情,而表达昭君在塞外受到单于宠爱,过着幸福愉快生活的乐事。


而刘因的《昭君扇头》:“不忍纷纷丑女颦,百年孤愤汉宫春。一身去国名千古,多少君臣学妇人。”袁桷的《昭君图》:“鬓影愁添塞雪,花枝羞杀宫春。谁道佳人倾国,解从绝域和亲。”则不仅是对昭君的际遇表示同情,更有赞美和仰慕之意。这一观点实在与前代不同,给后人以很大的启发。


其次,元代文人在继承前代肯定昭君功绩的同时,又有所开拓,加入了反讽汉将无能的内容。如戴表元的《看花曲》:


种花郎君爱花好,看花儿女笑花老,

墙东花开闹喧喧,马蹄蹴醉墙西草。

游人贱草只看花,明日重来还可嗟。

但见萋迷青覆地,千红万紫成泥沙。


    君不闻明妃当年辞汉宫,黄云塞下白杨风。

一朝边亭静烽火,诏书自议麒麟功。


    又不闻马嵬山前玉环血,岁岁春风吹不灭。

词人正赏浯溪碑,千秋妖恨无人说。


红颜误人何足怜,花开花谢春风前。

犹胜凄凉后庭树,离歌未断江南暮。


这首诗中,诗人以“君不闻明妃当年辞汉宫,黄云塞下白杨风。一朝边亭静烽火,诏书自议麒麟功”这样犀利的诗句抒写昭君远嫁陌生的塞外令边火停息,而汉将无功却忙着去领赏,极具讽刺意味。此外,卢昭《题昭君出塞图》:“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同样先肯定了昭君许国的功绩,进而反讽汉将的无能。


再次,元代文人基于自身的处境,有的不赞成和亲,否定和亲政策。如王思廉《昭君出塞图》:“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许有壬《题友人所藏明妃图》:“……穹庐明日又何处,此生遂负南归鸿。和亲纳侮号上策,建议贻谋娄敬责……”周权《明妃曲》:“逝水无回波,去箭无返筈。十载昭阳春,万里龙荒月。风沙满宫衣,惨淡余香歇。哀弦湿丝泪,泪尽弦亦绝。寄语汉飞将,此计诚太拙。蛾眉岂长好,不久为枯骨。”这三首诗均把矛头指向和亲政策,认为这并不是长久的办法。


四、元代昭君诗词曲的审美取向


由于蒙古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对科举的忽视,元代大批文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前途,从而使他们摆脱了对政权的依附,传统思想和观念相对松弛,导致他们的审美取向由此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追求传统的古朴含蓄之美,而是以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为美。曲学家任讷对散曲的这一审美取向曾作过精彩论述:“曲以说得急切透辟、极情尽至为尚,不但不宽弛、不含蓄,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待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辞面,用比兴者并所比所兴亦说明无隐。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恰与词处相反地位。”因而散曲不但不含蓄,反而以极情尽致酣畅淋漓为美。这一时代的审美风气,同样地体现在了吟咏昭君的作品中。张可久《【越调】寨儿令·题昭君出塞图》:“辞凤阁,盼滦河,别离此情将奈何!羽盖峨峨,虎皮驮驮,雁远暮云阔。建旌旗五百沙陀,送琵琶三两宫娥。翠车前白橐驼,鹃笼内锦鹦哥。他,强似马嵬坡。”极力摹写昭君出塞的盛况:仪仗气派,羽盖、虎皮、翠车、白橐驼、锦鹦哥;旌旗招展,五百沙陀在前开道,三两宫娥后面簇拥。语言诙谐幽默,真率自然。如果说元代诗词还较为含蓄蕴藉,那么同期的散曲则以真率直露的风格,开创了一代新的审美取向。在表现手法上,散曲以诙谐泼辣著称,直抒胸臆,丝毫没有忸怩之感,完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而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出现,使昭君诗在审美取向上也有独特的成就。元代少数民族诗人大多出身于游牧民族,他们的根深深地扎在草原文化的沃土里,草原文化的阳刚豪放、和谐自然、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等特点,渗透在他们的创作里,故审美取向同样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如:


荒城潇洒枕长河,古寺碑文半灭磨。

青冢路遥人去少,黑山寒重雁来多。

正愁晓雪冰生砚,不忿西风叶坠柯。

偶忆先君旧游处,潸然不奈此情何!


这是契丹族诗人耶律楚材途经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废城时写的一首七律《过东胜用先君文献公韵》。诗人置身异域他乡,并无陌生感,而是将自身融人其中,借对亡父追忆,给人一种回归故里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耶律楚材的次子耶律铸,其诗风与乃父相近,不事雕琢,平淡自然,有《明妃二首》传世:


汉使却回凭寄语,汉家三十六将军。

劝君莫话封侯事,触拨伤心不愿闻。

散花天上散花人.唯说香名更未闻。

薄命换取仙寿在,不须青冢有愁云。


诗有劝勉,有惋惜,更有景慕,表达出北人对昭君的一种普遍的认同意识。诗人感慨:昭君出塞看来像是命运不济,实则换来了万古流芳。既如此,青冢上还须有什么愁云呢?


巡礼元代昭君诗词曲创作,仿佛在精神上受到一次洗礼,昭君该是怎样一个柔弱而又刚强的女子啊。前代的人都只看到了她的凄婉,为她洒下同情的泪水,替她申诉内心的怨愤,抗议时政的不平,斥责君臣的不堪;而元代的文人极大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无所拘束地歌咏昭君在塞外的快乐,生前的荣光,身后的芳名。




编 者 按:文章来源《昭君文化》2013年 第2期,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17704884686 / 18686081081

网  址:www.zhaojunwenhua.net

地  址:呼和浩特市亿峰岛物业楼三楼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