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溢海
[作者刘溢海,男,汉族,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员。]
近年来,随着昭君文化研究的不断普及与深人,以及昭君文化节在昭君的“娘家”与“婆家”——湖北兴山县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多次举办,昭君的光辉形象及其伟大精神已经日益为国人乃至世界所瞩目。与此同时,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研究热,特别是其“和谐国学”这一命题的提出,亦更加为国人所关注与接受。而最早将昭君文化与和谐国学联系在一起的是内蒙古的郝诚之先生、马冀教授以及郝存柱先生等诸位。郝诚之的那篇《昭君文化与和谐国学》中,首先引用了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提出的关于“大国学”的概念,而非以往狭隘的“国学”即汉学、儒学的旧观念:“‘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这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硕果仅存。中华民族能历五千年而不衰,五十六个民族以共同认可的大中华而自豪,得益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的历史而弥坚。和谐国学乃大国学的支柱之一,它包括民族和解,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昭君文化就是‘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双利、分则两伤’的和谐国学的极好例证。”
我们知道,王昭君这位来自楚国香溪之畔的弱女子,在民族和国家需要有人牺牲个人利益,她能勇敢地站出来,“乃请掖庭令求行”,自愿承担出塞和亲的重任,以求达到国家安定,民族团结与边锋熄灭,永久和平的美好愿望。正因如此,她的这一惊人之举得到了汉匈两族的高度赞誉,汉元帝特将昭君出塞的那年改元为“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竟宁”者,边境安宁也(古代‘竟与“境可通假)。与此同时,匈奴族的首领呼韩邪单于,特封她为“宁胡阏氏”(阏氏,汉代时,匈奴称君主的正妻,相当于王后)。昭君的出塞和亲,不仅得到了汉匈君主的欢迎与认可,更得到了两国民众的热烈欢迎。近年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和山西右玉杀虎口等地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单于天降”“长乐未央”等汉文字瓦当,有力地证明了当年汉匈两地举国欢庆昭君出塞的盛况,据专家学者考证认为,这些汉代瓦当,应该是当年汉匈民间为庆祝昭君出塞而特别制作的吉祥纪念物。
如今,我们研究昭君文化,应该知道,昭君文化之核心就是一个“和”字。其实不仅昭君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和“字,而且“和”字更是中华千年古国之国魂。当我们翻阅中华典籍,在东汉时许慎编篡的《说文解字》中就收有“和”字。《广雅·释诂三》:“和,谐也。”《礼记·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广韵·戈韵》:“和,顺也。”《左传·文公十八年》:“高卒氏有才子八人,忠肃共懿,宣慈惠和。”《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他又如“礼之用,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等。关于“和”的格言、俗谚更是举不胜举。这其中,那句“人和益寿,家和增福,民和凝力,国和兴邦”的十六字句,简直可以作为每个人、每个民族甚至国家的座右铭。我们不排除,也必须正视历史上各民族、各国家间的争斗与战争,然而战争之后总是以和平为终结,而且正义的战争,其本义正是求得和平。那些历史上的枭雄,为了争夺江山曾经挥戈征战,但他们一旦夺得江山之后,所期求的必然是国泰民安的和平景象。秦始皇为吞并六国而驰骋沙场,然一旦统一天下后,便罢卒销兵。《史记·秦始皇本纪》:“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由于“和”字是中华文化之魂,因之,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在《古乐击缶》一章中,所显示的“和”字的多种图形,艺术地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千古追求和人文关怀,极大地震动了全球数十亿电视观众之心灵。如果不是全球的和平与和谐,数百个国家的运动员绝对不可能在一起举办奥运会。而奥运会被中断的三届,恰恰就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和平与民族团结,以至国家富强,是每个民特族、每个国家的共同心愿,而那些好战者、侵略分子,绝对代表不了本国民众的意愿。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当时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接受25国媒体联合采访时,他代表13亿中国人民说出了美好的“中国梦”:“我的梦想和中国人民的梦想是一致的。中国人民的梦想,就是要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世界人民一道,追求和平进步,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如今,我们每当看到鸽子,立即就会想到和平。在中国的各个大中城市的中心广场上,几乎都有鸽群与游人和谐相乐。鸟之种类成千上万,为何城市广场独独饲养鸽子,而不养别的鸟?足见“和平鸽”之形象早已成为全世界民众中共同的和平象征。尽管和平鸽源于《圣经·创世记》中之传说,然而在今天,世界人民却把和平鸽与橄榄枝当做和平的象征。
期望世界和平一直是世界各国领袖与民众的美好愿望。在中国,最早把王昭君作为民族团结光辉形象的是周恩来同志。1959年,在庆祝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的晚宴上,总理特别选用“昭君”酒招待中外宾客。他说:“今天我们喝的是内蒙古产的昭君酒。大家都知道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吧?昭君出塞,为蒙汉民族的团结做出了贡献。希望今后有更多的革命的昭君到内蒙来,加强蒙汉民族团结,建设好祖国的北部边疆。”此后的1960年,周总理还特别委托剧作家曹禺创作一部王昭君的戏剧。曹禺同志不负总理重托,终于用十多年时间创作出一部大型话剧《王昭君》。此剧上演后,一时间在国内引起轰动,昭君作为和平使者的形象更加为国人所熟知。
昭君与昭君文化,历代以多种文学形式在中华民众中传延不断,不仅在大陆上传播,而且被台湾民众所熟知。在台湾人民心中,则把昭君与“观音娘”、“妈祖娘“相并列,称为“三大女神”。在台湾的苗栗县新莲寺中就供奉着一尊“昭君娘”神像。
不仅如此,据专家考证,王昭君名字大约从11世纪时已经走向世界,逐步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国“和文化”的品牌标志和代表人物。在日本,有咏昭君的诗歌,有专写她的故事的长篇历史小说《王昭君》。在日本名古屋的古建筑—本丸御殿内,有一处面积最大、规格最高的房间叫“昭君间”,室内墙上巨幅昭君故事壁画被称为日本国宝,并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日本人民公认为王昭君的贡献是“架起了游牧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桥梁”,“在圣域之地编织了自己爱与梦的一生”。
如今在呼和浩特市的昭君博物院,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当年德、英、法等国以昭君形象设计的香烟烟标,以此足以证明,昭君作为和平天使的形象,不仅在当今为世界所知,即便是在过去的年代,亦早已走向了国外。
2001年6月7日,美国拉斯维加斯市市长托马斯·泰德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记者问道:“您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世界人物?”对方说:“愿成为一个中国王昭君式的和平友好使者。”
以昭君的形象实现民族团结,以昭君的形象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使中华民族富强起来,不再受人欺负;让昭君的形象走向世界,使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这就是伟大的中国梦,世界梦。我们的国家,我们国家的历代领导人都特别重视搞好民族团结,实现世界和平。毛泽东主席曾在他的诗中发出实现世界和平的美好企望:“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么多雪,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早在上世纪的1963年,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便为昭君墓题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其后,更有老舍、邓拓、翦伯赞、谢觉哉等为昭君题诗或撰文,为昭君形象的树立与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的诗文成为昭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千古不朽。
内蒙古大学马冀教授说:“历史上,国家与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战争与和平两种,这两种形式的交替或并存,一直贯穿国家与民族关系的始终。因此,各国、各族人民群众都希望能通过和平方式来解决民族间、国家间的矛盾,使国家间、民族间和平共处。”正是鉴于此,和平,不仅是历朝历代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梦想,也是世界人民全人类的梦想。从最早的《圣经》中犹太教和基督教关于“和平鸽”的神话传说(洪水退后,前往探测的鸽子口衔橄榄枝平安归来),到1920年列宁率先提出的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和平共处”重要思想,再到上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各国间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交往总则,无不体现了“和平”的理念。甚至连当年苏联发射的字宙轨道空间站的名称,亦以“和平”来命名。
再后来,1985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中,正式提出“和谐世界”的概念,它不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思想,也得到世界各国爱好和平民众的共同认可。内蒙古大学马冀教授说:“昭君和亲,是历史上用和平方式解决民族矛盾的成功例证,在当时效果最突出,对后世影响重大。今天,我们弘扬昭君文化,对于促进不同国家、民族和平共处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纵观当今世界,尽管仍然风云突起,尚不平静,但追求和平,实现世界和谐安宁,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梦想。在此,我们弘扬昭君文化,推崇昭君精神,其意义与影响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坚信,昭君文化的伟大精神,在实现中国梦和推动世界和平的进程中,必将会显示出其强大的作用与力量!
编 者 按:文章来源《昭君文化》2013年 第2期,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