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版权声明
站内搜索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资讯动态昭君文化大事记学会书刊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脚本

回顾昭君文化人物昭君文化撷英中外名人评论昭君

艺术影视美术书法戏曲摄影园地

北方民族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蒙古 女真

风物旅游昭君故里遗迹传说特产风物文创产品

导航
古代妇女服饰 古代妇女用品 女性礼仪文化 女性文学 和亲人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领导成员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投稿箱 在线留言 青冢今昔 兴山今昔 鄂蒙互动

话说匈奴动物风金银器

日期:2021-12-27 来源:东方收藏 浏览次数:2568次 字体大小 关闭


折雪梅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是匈奴民族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的活跃时期。神木在春秋以前,一直被北方各游牧民族所占有,战国秦昭襄王为防御北方匈奴入侵而修筑的秦长城在神木境内由东北向西南蜿蜒穿越。战国末期,匈奴人依然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秦统一后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两次施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随着汉族的定居,汉族先进的文化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在这里传播。神木市大保当镇是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浅滩湿地之一,此处水流充沛、牧草丰盛,是战国时期匈奴人理想的栖居之地,并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有奔驰草原的骏马、雄霸四方的猛虎、气定神闲的卧鹿等文物,无一不彰显匈奴动物风的文化特色和工艺成就。现精选神木市博物馆藏具有代表性的战国(匈奴)动物形饰件,与广大读者共享,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图1  战国马纹金饰件


战国马纹金饰件(图1),直径6.6厘米,重量0.005公斤,神木市大保当镇出土。


饰件呈圆形,薄片状。中区浮雕一奔腾骏马,四踢生风,马尾上扬,马外侧为两周凸起弦纹,外区为十二花瓣纹成连弧状,素边缘。


图2  战国嵌绿松石金饰件


战国嵌绿松石金饰件(图2),直径5.5、高2厘米,重量0.09公斤,神木市大保当镇西山出土。


饰件呈蒙古包形。圆直口,凸起的圆顶嵌绿松石,弧形腹部浮雕四马首。马眼、马耳分别嵌圆形和纺锤形绿松石,马耳后颈鬃用阴线勾勒。器型制作规整,质地纯正,保存完好。


自古以来,有关“马”的成语多为褒义词。如:马到成功、一马当先、龙马精神、汗马功劳等等。马最早距今5000多年前在欧亚草原被驯化,夏商时期欧亚大陆草原已经广泛使用马和马车,并逐渐传入中原地区,马是人们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时至今日,马依然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最亲密的伙伴。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商代早期动物纹已开始出现。战国晚期,是匈奴逐渐走向强大时期,以食草动物为代表的马纹在这一时期尤为流行。神木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两件战国匈奴金饰件,雕刻黄金战马,制作精良,或是骏马昂首嘶鸣,四踢生风,驰骋草原,或是用缩微的方法表现出草原蒙古包的历史。圆雕四只战马环绕蒙古包四周,圆形和纺锤形的绿松石,恰似星耀草原,策马奔腾,浓郁的游牧气息扑面而来。


图3  战国(匈奴)银虎牌饰


战国(匈奴)银虎牌饰(图3),长11.6、宽2.4、高7厘米,重量0.075公斤,神木市大保当镇纳林高兔村出土。


银虎四肢前后交叉,作行走状,低头并向左转,头颅突出躯干之外,为圆雕,头大而圆,暴眼圆睁,扇形小耳竖贴脑际,口微张,下额与右爪掌指相连,躯干及四肢浮雕,四肢肥大,后肢尤甚,爪趾发达,排列整齐,通体饰凸条纹,虎牌饰上有小孔,以供钉缀。


图4  战国(匈奴)银虎


战国(匈奴)银虎(图4),长14、宽4.3、高6.5厘米,重量0.2公斤,神木市大保当镇纳林高兔村出土。


银虎方鼻圆头,耳外撇,环眼张口暴齿,仰立前视,神态凶猛,颈短粗,体浑圆,中空,后腰稍高,四肢粗大,爪趾发达,长尾后甩并上卷,双肩、前腿及后小腿饰凸斜条纹,尾有五道凸棱纹。


图5  战国四虎头纹银环


战国四虎头纹银环(图5),长6.8、宽5.8厘米,重量0.075公斤,神木市大保当镇纳林高兔村出土。


环呈椭圆形,扁平状。正反两面各浮雕四只虎头,虎头大圆耳、怒目、张口露齿,作两两相对望状,平视虎头为浮雕,侧视则是两面相通的浮雕合成扁平的圆雕作品。


虎是“百兽之王”,是勇猛与顽强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物。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虎符”是帝王将相调兵遣将的重要信物。将“虎”作为金银器饰品加以佩戴,是人们对虎的崇拜,也是稀有金属和“百兽之王”的完美融合,更是二者在人们心中至高至上的集中体现。


虎纹最早出现在殷代中期,战国时代最为流行,出现在战国匈奴的金细工艺中,以圆雕动物饰品造型最为独特,达到制作工艺的顶峰。神木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三件战国(匈奴)虎形饰件,无论是银虎牌饰、银虎,还是四虎头纹银环,老虎或是低头闲庭信步,自带王者之气,或是昂首阔步,傲视群雄,走路虎虎生风,或是虎视眈眈、虎口大张、虎啸山林。这三件战国(匈奴)虎形饰件,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带有匈奴文物明显动物风格装饰特征,很好地诠释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6  战国雌卧鹿


战国雌卧鹿(图6),通长10、高9.5厘米,重量0.082公斤,神木市大保当镇纳林高兔村出土。


鹿呈四肢蜷曲俯卧姿,鹿体中空,昂首前视,椭圆眼睛,大耳竖立,体态轻盈匀称。与该件器型和材质完全相同的鹿形饰件神木市博物馆馆藏4件,其中1件为雄鹿、3件为雌鹿。保存完好,银质精良,造型生动形象。


图7  战国雄卧鹿


战国雄卧鹿(图7),长10、高9.5厘米,重量0.082公斤,神木市大保当镇纳林高兔村出土。


鹿呈伏卧状。四肢蜷曲,抬头平视,圆目大耳,鹿双角弯曲向后倾斜,分为五叉,系另铸后插入鹿头顶上的两个圆孔内,圆雕工艺精湛,雄鹿活灵活现。


《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鹿在古代被视为神物,认为鹿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长寿。鹿性情温顺,形象秀丽,寓意吉祥,鹿不仅有福禄之意,而且与路谐音,寓意一帆风顺、四通八达,是国人喜爱的装饰纹样和家中摆件,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鹿纹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春秋以来鹿纹流行较为普遍,神木市博物馆馆藏的这4件战国匈奴银卧鹿,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均为立体圆雕,腹下开口,体内中空,表壳较薄,有雌雄之别,雄鹿头上有多枝杈的弯角。浇铸成型。个个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反映了匈奴工匠对各种动物特性的熟知和卓越的艺术才能。


黄金和白银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稀有贵金属,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中国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黄金制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黄金白银这两种贵金属,不但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稀有性,而且耐腐蚀又便于携带。战国时期是匈奴金银器的鼎盛时期,金银器出土的数量及动物装饰种类非常丰富,其中鸟、鹿、马、羊、虎等是动物纹的主体。装饰品分为头饰、耳饰、项饰、手饰、带饰、兵饰等。制作工艺有铸、模、压、镶、编结、焊接、包金等。匈奴民族金银器的装饰风格,写实性很强,用圆雕、浮雕等手法表现,战国时期的金银器是匈奴上层贵族所拥有的奢侈品。


战国时期匈奴的动物纹饰达到了艺术顶峰,动物风的文物是匈奴文化最典型的特征。神木市博物馆藏战国匈奴动物风金银器,铸造技艺高超精湛,以动物装饰和浮雕动物装饰的优美造型逼真生动、耀眼悦目,成为绵延长久、当之无愧的神木瑰宝,正是草原文化向南传播、发展的见证,是农耕文化和牧畜文化在神木和谐相处的最好证明,也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





编 者 按:文章来源:本文选自《东方收藏》2021年第11期,如需引用请核对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17704884686 / 18686081081

网  址:www.zhaojunwenhua.net

地  址:呼和浩特市亿峰岛物业楼三楼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