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黄沙掩盖的楼兰道隐藏了太多历史谜团。有关楼兰古城的地位和楼兰国都的所在地等问题,为何一直难以尘埃落定?在楼兰道打通之前,该地区具备了怎样的基础?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丛德新。
交道要冲的重要据点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楼兰道研究中,关于楼兰古城的性质、楼兰国都的位置等问题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
丛德新:关于楼兰道,特别是楼兰古城、土垠遗址等重要发现,前辈学者对相关汉文文献的梳理和解读工作已经做得非常充分。《汉书》对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并没有作出准确记载,导致今人对楼兰国都城所在地的推测都是反推得到的,而且缺少学界普遍认可的证据。
在寻找楼兰国都时,古城形制是方城还是圆城,被一些学者作为判断标准之一。就形制而言,在古代西域尤其楼兰地区,当地人有修筑圆城的传统,因此有学者推测,楼兰国都更可能是圆形古城。在汉人带来东方方城的传统后,矩形城址才开始在此地陆续出现。不过,就目前来看,重要文物都出现在方城。新近发现的咸水泉古城的相关考古材料还有待公布。
楼兰古城位处交道要冲。从东越过沙漠,楼兰地区是第一个有人烟并可以承载较多人群的地方。楼兰古城中出现了三间房、佛塔等重要遗址。尽管在后期复原的整体平面图中有些建筑的出现具有推测成分,但不容置疑的是,楼兰古城是一个具有政治、军事等多重功能的重要据点。关于它是否是楼兰国都,这点暂时难有定论。西汉时期,中原王朝出于经略西域的需要,从修筑烽燧开始,一步步将据点拓展至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在此过程中,楼兰由于其重要地理位置,成为汉王朝经营西域的桥头堡。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调查过程中证实在楼兰古城周边还存在其他古城遗址。如果说楼兰国这样一个相对集中的大聚落群确实存在的话,那么我认为,截至目前发现的所有古城遗址都是该聚落群的一部分。此外,目前发现的文书等材料也足以表明,从内地来的官吏并不仅仅居住于楼兰古城。
形成人口集聚区域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汉代以前丝绸之路研究成为了热门话题。楼兰道的开辟和延伸,除地理环境因素之外,该地区土著人群的活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从考古学的视角来看,在楼兰国出现前,楼兰地区大致是怎样的情况?
丛德新:楼兰道的出现与楼兰地区历史文化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我们目前无法确定,在楼兰国出现之前是否存在一直延续下来的人群和文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其中几个明确的时间段,楼兰地区有人群居住和活动。
20世纪初,斯坦因在楼兰、罗布泊地区调查时发现了后来证实与小河文化有关的遗存。这说明在楼兰立国之前,该地区已经出现了青铜时代文化。后在昔日罗布泊沿岸地区陆续发现了与该时期文化有关的若干蛛丝马迹,而斯坦因在报告中公布的只是其中一例。20世纪30年代,贝格曼发掘了小河墓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王炳华曾在罗布泊地区发现了以青玉为材料制成的手斧,这些手斧的制作年代应早于楼兰国时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侯灿、张玉忠在该地区进行考古调查时,也在地表采集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叶、石核等文物。
之后,学者将小河墓地与其他类似遗存相联系后发现,不止小河墓地一处,那个时代在孔雀河流域、铁干里克等地也存在类似遗存。可推测,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小河墓地所在地区可能有较多人生活,且这些人的活动区域可能已通过水网连成片区,形成了一个较大区域。可以说,罗布泊沿岸或者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边缘地带在青铜时代曾存在一个拥有独特传统、联系紧密的文化圈。
在今人看来,该地区好像突然在两汉时期出现了大量城址。这是由于之前中原人对其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觉。根据已有考古材料,我们可以推测,该地区有着很长的时间剖面,目前我们只对两端有所了解,中间部分还存在很多空白有待填补。而这一时段,大约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科学报》:小河文化是楼兰地区研究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小河先民与楼兰国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
丛德新:虽然可以将小河文化之后的罗布泊地区纳入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范畴,对其作进一步分析,但目前还难以对其准确归纳。小河文化后,属于青铜时代文化圈的人群可能逐渐迁徙,离开了此地,也可能湮没在新迁来的人群之中。新迁入者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可能正是他们建立的楼兰国。
进入历史时期后,正如《汉书·西域传》所记载的,当时西域散布着多个小国,其中有城郭之国和行国。这些小国特别是城郭之国,虽然在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可能比较接近,但在各自的绿洲上自成行政单位,互不统属。由于目前发掘、研究工作不够充分,对这些小国家的文化内涵我们尚不能完全清晰掌握。
水文条件决定居民分布
《中国社会科学报》:考虑到楼兰地区独特的地理状况,内地甚至新疆地区其他古城的情况是否无法适用于楼兰地区古城遗址?
丛德新:究其独特性而言,罗布泊地区的地势、水文等条件决定了当地居民只能分散居住。因为一旦源头出现缺水甚至断水情况,某一群居点的居民就无法生存。从小河文化开始,该地区可以说是水网密布,大体呈现出水绕沙山的局面。在小河墓地中埋葬了几代人,这证明小河先民在大约两三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在附近持续居住。而小河墓地中的独木棺是独木舟的变形。
由于水源限制,在罗布泊地区难以出现统一的居民点特别是大都市。在这一地区特别是附近有固定水源的地方,星罗棋布地出现了若干古城。其中一些古城是不同时期的,但也不排除某座城由于人口过多,城中一部分人迁出另建新城的可能性。后来由于环境恶化,这些城全部被废弃。
这一地区古城规模普遍较小,可能仅相当于内地的一个堡子。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圆形古城的城墙上还有建筑。一开始我们对这种现象也不理解,为何城墙上会有木头等房屋构件。后来我们推测,是当地居民住在城墙上,这种结构可能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系。古城周边是盐碱滩,土地存在沙漠化问题,所以低处不适合居住,人们在城墙上建房居住,牲畜可以住在城内。可以说,这种城兼具了军事防护和生活的功能。
资料链接
探究楼兰道的具体路线和历史地位
关于楼兰道的具体路线,据《魏略·西戎传》记载:“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衍一‘故’字),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玉门关在敦煌西北方向的小方盘城,三陇沙在玉门关外疏勒河终点附近。都护井约在三陇沙东土山下,即三陇沙东北的雅丹群附近。居卢仓在罗布泊北岸龙城雅丹地区,西汉土垠遗址所出木简将其称为“居卢訾仓”。龙堆指白龙堆。《魏略》记载的沙西井位置有误。土垠汉简资料证明居卢仓在龙堆之西,居卢仓以西有孔雀河,水源充足,不须打井。因此,沙西井显然应在居卢仓和龙堆之东、三陇沙之西。所谓沙西井可能是因在三陇沙之西而得名,其位置似在羊塔克库都克(甜水井)附近。这里水草较好,在现代地图上仍标有从此转西北至楼兰地区(罗布泊北岸)的路线。据上述分析,《魏略》的记载似应改为: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经居卢仓至楼兰。
经过罗布泊北岸的楼兰道,从汉至前凉情况不尽相同。众所周知,伊吾和楼兰道是进出西域最主要的两个出入口。西汉时期,因伊吾被匈奴占据,故商旅队伍只能走楼兰道。楼兰道虽然受雅丹、沙漠、盐壳、风沙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但足以发展成为主要交通干线。首先,楼兰道是内地通西域最便捷的道路。连接三陇沙与罗布洼地的天然通道阿奇克谷地水位较高,有泉水出露,山麓地带茂密的芦苇和红柳等植物可充作草料和燃料。过此到罗布泊北岸,中间有楼兰地区可作为中继站,西行孔雀河水草较好。到罗布泊北岸一带向西、向南、向北可直接或间接通往西域全境,易于形成交通网络。其次,从9月到次年3月,楼兰地区无大风,冬季不算寒冷,12月中旬中午气温为10℃左右,因此一年中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旅行。只要掌握此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做好相应准备,楼兰道是完全可以顺利通过的。此外,从历史背景来看,楼兰地区位处楼兰国东北边陲,楼兰国弱,匈奴控制不严,容易占据。这里水源充足,便于屯垦戍守、控制交通路线,所以西汉首选楼兰道通西域不是偶然的。
楼兰道和楼兰地区在汉魏晋前凉史、丝绸之路开辟与发展史和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一,楼兰道是在张骞凿空后,官方正式开辟的第一条内地至西域的交通主干线。这条道路向西、向南、向北延伸,使今新疆境内早已存在的交通孔道相互连接变为通途。这是之后内地至西域其他主要交通干线相继开辟的先声,是今新疆境内逐步建立起四通八达交通网络的基石。
第二,楼兰道是官方正式开辟的可以通向西方的主要交通干线,是第一座正式沟通东西交往的桥梁。楼兰道的开辟,进一步打开了当时中国人的眼界,使中国走上世界历史舞台。同时,楼兰道也是一条与当时中亚、南亚和西亚乃至西方诸国各族进行交流,并将各种文化和物品渐次引进内地的道路,丝绸之路即发端于此。由于楼兰道是两汉魏晋前凉时期连接内地、西域和西方之间唯一的交通主干线,故它在这一阶段,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包括宗教)交流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总之,一部汉以后的西域史,首先打上的便是楼兰道的印记。
第三,从两汉魏晋前凉西域史来看,内地王朝通西域均以敦煌为西进基地,以楼兰道为通西域的主要干道,楼兰和高昌地区为经营西域的桥头堡。敦煌、楼兰、高昌这个铁三角形成鼎足之势,楼兰和高昌地区犹如从敦煌伸出的双臂,呈钳形控制着西域腹地,使这个阶段内地王朝经营西域进退自如,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一态势中,楼兰地区尤为重要,特别是魏晋前凉时期内地王朝在此设西域长史机构时,其地位要远在高昌之上。可以说,当时经营西域的成功系于楼兰道和楼兰地区,因而它们在这一阶段西域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第四,从楼兰地区史来看,楼兰地区因楼兰道而扬名,楼兰城的兴起和楼兰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等也与楼兰道密切相关。楼兰道是该阶段楼兰城和楼兰地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其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该地区几乎无所不在。
第五,楼兰道是两汉魏晋前凉时期将今新疆地区与内地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主要纽带,楼兰道和楼兰地区对加速这个阶段西域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及其在今新疆地区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是永存的。
总之,楼兰道在汉至前凉时期内地与西域交通史、楼兰地区史、丝绸之路开辟发展史以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史中,都具有首创之功。它是一座永远值得人们铭心纪念的里程碑。从考古学来看,楼兰道本身就是考古学的重要调查研究对象,楼兰地区则是楼兰考古学的载体,是楼兰考古学的存在之本。
(摘编自孟凡人著作《丝绸之路史话》和《论楼兰考古学》)
原标题:楼兰地区考古缺环有待填补——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丛德新
编 者 按:原文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 : 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