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版权声明
站内搜索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资讯动态昭君文化大事记学会书刊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脚本

回顾昭君文化人物昭君文化撷英中外名人评论昭君

艺术影视美术书法戏曲摄影园地

北方民族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蒙古 女真

风物旅游昭君故里遗迹传说特产风物文创产品

导航
古代妇女服饰 古代妇女用品 女性礼仪文化 女性文学 和亲人物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领导成员 组织机构 联系方式 投稿箱 在线留言 青冢今昔 兴山今昔 鄂蒙互动
动态

长城在民族融合中所起的作用

日期:2023-06-14 来源:大同日报 浏览次数:803次 字体大小 关闭


       大同,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与人类最高理想同名,与社会文明高度同誉。大同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堪称民族融合之都。

  大同盆地长城,是中原王朝的依托,一次次阻止草原民族的南下,草原民族也一次次在盆地接受着中华文明的熏陶;大同盆地长城因战争刺激了民族长盛不衰的生存能力与战斗精神,也因和平涵养了民族融合理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信仰,夹杂着政治一统、马市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胡汉和亲等民族融合的相关内容。于是,以长城军事体系为前导、融合为目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路便从大同起步。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通过大同盆地黏合连接一起,使得中国版图不断扩大,幅员辽阔,民族多元,文化多元,不断出现多民族团结一致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

  论及中国长城,发源地正在河南。河南在战国时期就修筑了楚长城、魏长城、赵长城、郑长城和其他长城。楚长城修筑于公元前7世纪,称楚方城,位于今湖北竹山至今河南泌阳一带;魏长城修筑于魏惠王晚年,称南长城,为的是防御西边强秦的入侵,保护国都大梁(开封),现今遗存的魏长城北起荥阳与新密市交界处的香炉山,经蜡烛山、沙口、凤门口、五岭,南止茶庵村北,依山盘旋迤逦,全部由青石垒砌;赵长城修筑于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该长城修筑于开封北,《史记》载“围魏黄,不克,筑长城”,是赵国围攻魏州不克,只好在国界修筑长城以防侵犯。在河南,还修筑过卫长城等诸侯国长城。

  为何河南会成为长城的始发地呢?洛阳曾是周王朝的都城。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历近800年的周王朝分封多少个诸侯国难以计数。但这些被分封的诸侯国因国土利益、贸易纠纷以及经济生产与生活等社会矛盾,国与国的战争与和平时常上演,交替出现。于是,修筑长城的故事展布眼前。修筑长城实则修的是兄弟间的院墙,是兼并融合缓冲的过程。

  总结诸多诸侯国发展的历史规律,凡是修筑长城的诸侯国都能依托长城走一条兼并融合他国的道路,变得繁荣强盛,并拓展疆土,甚至称雄称霸。诸如称雄七国的齐、楚、秦、韩、魏、赵、燕,几乎都有修筑长城的历史,最典型的要数赵国。

  赵国为防魏北犯,先在开封北修筑“魏黄长城”,《史记·赵世家》载,赵敬侯八年(379)“拔魏黄城”;又修筑“漳滏长城”,此长城的位置在漳水北岸,由漳水、滏水的堤防连接而成,即从今武安西南起,向东南延伸磁县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今肥乡西南,恐其逼魏而攻,也起防秦的作用;接着又修筑了易水之北的赵长城和大同境内的赵长城。大同能被称为“融合之都”,正是赵国修筑赵长城奠定的基础。

  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查看《史记》,曾有两次提到“黄”为魏国的城邑。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赵长城从蔚县北西至岚县北,尽赵界。又疑此长城在漳水之北,赵南界。”按当时赵国与魏国的位置,这一长城在赵国的南部;可《正义》中的前一句客观上又透露出赵国的北长城从蔚县北西修筑至岚县北。对于这道长城,《盐铁论·险固篇》也曾作了肯定与具体化的描述:“赵结飞狐、句注”,与《正义》谈及是相对应的。《史记·正义》刘伯庄对此又作出解释:此长城“盖从云中以北至代。”即赵长城从蔚州北西沿灵丘、浑源、应县、山阴、宁武至岚州北,尽赵界。这道长城正是现在大同内长城的基础,是沿大同盆地南沿修筑的长城。为何赵肃侯要把赵北长城修筑大同盆地南沿上?因为当时大同盆地被北方民族林胡和娄烦占领着,修筑赵北长城用来防范他们南侵。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之子赵武灵王继位,经过十多年的拓疆征战,将一部分娄烦、林胡兼并融合,一部分赶出大同盆地,于公元前297年,置代、雁门、云中三郡,并修筑大同盆地北沿长城,自河北蔚县起筑,沿天镇、阳高、新荣、左云、右玉至内蒙托克托县,《史记》称“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这个塞就是长城。

  秦朝,秦始皇派遣蒙恬率30万大军将燕、赵、秦长城修筑连接,大同段秦长城称“紫塞”。汉代,为抵挡北方匈奴,汉廷在赵长城基础上又重新作了加固修缮,转称汉长城。北魏时,为防御以柔然为首的草原民族进犯,仍在赵汉长城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构筑加固,称“畿上塞围”。明代,为抗拒蒙元复辟,又在前朝修筑长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了明长城。自此,称大同盆地北盆沿的长城为大边,或外长城;称南盆沿的长城称小边,或内长城。当然,大同盆地长城,还有秦、北齐、隋朝断断续续加固修筑的成分。

  历朝历代沿大同盆地边缘修筑的长城,是一个闭合性的长城,是等于把大同盆地镶了边合围起来的长城。在这个闭合的内外长城中,由于受北方草原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拨又一拨从河套崛起的草原民族随时会发起南下入侵中原的举动,一旦进入大同盆地,纷争打斗频仍发生,战争与和平交替出现。但每次战争进犯,其进攻势能均会被长城与守卫长城的军事力量所阻挡销蚀,南下的力量得以缓冲,于是由碰撞缓解为融合。南匈奴被融合了,拓跋族不见了,契丹和女真等草原民族不存在了。即使北魏、辽金元和满清这些草原民族将大半个或整个中国统治,但由于有了大同盆地内外长城中民族融合的基础因素,仍然是汉民族占主体地位团结多民族的大一统的中国。可见大同长城在民族融合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大同地域在地质界称大同盆地,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由亿万年前汪洋一片的大同湖湖水消逝后形成,盆底留下一条桑干河,带河阻山,连接了吕梁山、恒山、太行山、燕山、阴山的余脉,这些名山沿盆地耸峙相连相围,呈现橄榄球形奇特景观。这个橄榄球地质单元形状,藏匿着民族融合的宿愿。

  大同地区又位于河套高原与山西台地相交的断层地带。其中部是大同盆地,盆地呈西南—东北走向,其东部又形成三条谷地:其一溯浑河而上,直抵恒山主峰脚下;其二沿桑干河而下伸向今河北省境内;其三展布于南洋河的上游,今山西省阳高县、天镇县境内。在大同盆地内,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既适于农耕,又适于游牧。盆地被四面崇山峻岭所围,关隘与险峰重叠,断崖与峻岭错落,成为大同盆地与其周围地区相阻隔的天然屏障。这样的地形既利于政治上的统治,又便于军事上的攻防。因此,当政治形势比较稳定的时候,其区域性经济很快繁荣发展起来。这正是这个地区能够形成辖境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域的重要原因,也是民族融合的自然地域。正是有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明代把大同镇列为九边重镇,而且是重中之重。

  大同盆地地质单元所表现的气候也是特殊的,地处北纬40°线,年降雨量400毫米的黄土高原,地缘呈现农牧交错状态。农牧交错必然要产生民族矛盾,产生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纷争打斗。为了稳定彼此的生产与生活秩序,大同长城便迎合了巩固边塞民族生存发展的初衷,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民族融合的特殊作用。大同长城的军事防御工程,就像构筑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大瓮城,具有防御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的功能,但最终起到了民族融合的作用。

  (作者系大同长城学会副会长)








责编:乌吉斯古楞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17704884686 / 18686081081

网  址:www.zhaojunwenhua.net

地  址:呼和浩特市亿峰岛物业楼三楼

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会 | 蒙ICP备18002493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472号 | 网站地图 |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