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文化研究原创园地

昭君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日期:2022-10-12 浏览次数:1599次 返回

甘发根


[作者简介]甘发根: 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三峡大学研究员, 三峡大学昭君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兴山县昭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专著《世纪回眸·昭君文化研究与传播大事记》《昭君和番》《昭君文论》10余部等,大型文化丛书《昭君文库》担任散文等4个子项目主编,主编了《昭君文化研究论文集》等10余部,参与编著各类文史资料50余部,另有200余篇文章发表。


摘要:昭君文化传入日本后,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上自天皇、下自平民百姓歌吟王昭君成为日本文坛一道独特的文学风景,而文学题材的多样性创作又极大的丰富了昭君文学创作的形式,内容的创新填补了昭君文学创作的很多空白,值得认真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昭君文化 日本 传播


一、昭君故事在日本传播其人物形象原型来源及昭君故事传入日本的途径


昭君出塞的故事传入日本后,受到了日本上流社会、知识阶层以及平民的重视和推崇,歌咏王昭君故事或“借昭君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成为日本文学创作经久不衰的一大特色文学现象。


据有关专家研究考证,王昭君的故事传入日本是在中国唐朝时期即日本的奈良时代(630--794)。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出使唐朝,向中国学习法律、宗教、制度、文学等文化和农牧业生产技术,遣唐使来华不仅带回了大量的中国先进的农牧业生产技术,更带回了大量的中国典籍,特别是唐朝绚丽灿烂的诗歌文化成为日本上层社会竞相模仿的范本。而文学中的诗歌成为日本创作汉诗的鼻祖和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昭君故事在日本传播其人物形象原型来源主要出自以下几个方面:


《汉书》。《汉书•元帝纪 》,《汉书•匈奴传 》中王昭君的身份为掖庭待诏,即后宫宫女。为了和亲,王昭君被汉元帝封为“宁胡阏氏”,赐予呼韩邪单于,生一男,曰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复嫁其子复株累单于,生二女。这是歌咏王昭君对国家有贡献的杰出女性的原型来源。《汉书》为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书。


《后汉书》。《后汉书•南匈奴传》王昭君的掖庭待诏不被召见,“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王昭君是自愿嫁给匈奴的。临辞大会,元帝见其“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而后悔,因怕失信遂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想回国,但没有得到成帝的许可,令从胡俗,不得已嫁给了异母子复株累单于。《后汉书》是南朝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但描写临辞大会的盛况已有小说家笔法的痕迹了。可以说这是悲怨昭君形象的起源。


《琴操》。在《琴操》中昭君认为嫁给复株累是屈辱的,乃作《怨旷思惟歌》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儿,用鸟儿的口以前喜后悲的对比来诉说自己的身世,突出出塞后的哀怨。乃吞药而亡。单于感其情真,厚葬于青冢,后冢上长满青草,是为青冢。蔡邕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因上书议政不和灵帝心意被贬朔方,后董卓专权任左中郎将,董卓被杀受到牵连死于狱中。后人多认为蔡邕作《琴操》与其自身的经历有关,《怨旷思惟歌》应该是蔡邕所作,是借昭君的口表达自己对灵帝的怨恨之情。这是哀怨昭君形象在日本传播的本源。


《西京杂记》。《西京杂记• 画工弃世》中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固不被元帝召见。后事情败露,毛延寿被元帝处死。《西京杂记》一般都认为是晋代葛洪所作,所记史实都是正史所载,但不能作为史实看待。因而鲁迅先生判定应当小说看待。这是委屈昭君形象的本源。


《王明君辞并序》。王昭君不愿嫁给匈奴,在出塞路上于马上弹奏琵琶表达这种心情,诗假托王昭君之口叙述自己远嫁漠北的悲苦遭遇,从而引起人们对昭君命运的同情和深思。造成这一结果当然是元帝有眼不识珍珠,自然使读者把一腔怨恨之情发泄在元帝身上。《王明君辞并序》为晋代石崇所作。这是昭君马上弹琵琶形象的本源,是哀怨形象中由怨毛延寿到怨元帝的转折,是哀怨昭君形象的又一本源。


二、昭君文化在日传播的主要方式


奈良时代(630--794)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汉诗。主要收录在汉诗集《怀风藻》中,该成书约751年,编者不祥,收录汉诗120首。是大友皇子、大津皇子、文武天皇、长屋王等先哲们的诗歌。诗以五言为主,较多的是应诏诗。多表现为让朝廷内外认识天皇地位的绝对性以及典礼场面中贤臣歌功颂德的应诏诗。遣唐使释辨正的两首诗是歌吟王昭君开山之作。可以说代表了这一时期歌咏昭君诗歌的最高成就。


平安时代(794--1185)。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唐、五代、宋时期。这一时期以王朝文学为代表,贵族创作“汉诗”“和歌”“歌论”“歌学”,散文形式的“物语”,把从中国传入的“唐乐”记入“乐书”中,还出现了新的文学样式歌谣“今样”。收录题咏昭君故事的和歌集多见汉诗《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凌云集》为古敕撰汉诗集,诗不分类,开始收录七言诗,是小野芩守、菅原清公奉嵯峨天皇敕撰,收录宫廷诗人23人的诗,计91首。《文华秀丽集》收录菅原清公等26人奉嵯峨天皇敕撰的诗歌148首。嵯峨天皇发起了歌咏王昭君的诗会,并亲自作诗与王公贵族唱和。和歌集《江吏部集》为大江匡衡撰,收录和歌133首,诗序29首,开始出现“王昭君”类,王昭君离开故乡,怀抱琵琶的形象就是从这一时期出现的。和歌集《和汉朗咏集》为藤原公任编,收载白居易、菅原文诗等诗人诗歌588首。平安时代中期大江维时编撰唐诗佳句选《千载佳句》(963年以前)、藤原公任撰歌谣集《和汉朗咏集》(1013),《源氏物语》《今昔物语集》等,平安时代后期成立的源俊赖著歌学书《俊赖髓脑》等都有与王昭君相关的故事和诗句。


镰仓时代(1185--1333)。相当于宋、元时代。收录题咏昭君故事的和歌集多见《按纳言长方集》、《千载和歌集》、《拾遗愚草》、《夫木和歌抄》,收录题咏昭君故事的物语多见《平家物语》、《源平盛衰记》等。《千载和歌集》为藤原后成奉白河法皇(127--1192)敕撰,收录385名诗人和歌1288首。《拾遗愚草》是藤原定家撰,收录3800余首,“王昭君”歌收在上卷。《夫木和歌抄》为藤原长清撰,“王昭君”歌收在第三十五卷杂部十七中。“歌学”有《和歌色葉》下卷收录了王昭君故事。物语有《平家物语》等。


室町时代(1336--1573)。相当于元明时代,为日本幕府中世时期以后,其代表是 “五山文学”。五山禅僧通晓佛经汉籍典故,对王昭君故事熟悉。王昭君的故事多以“连歌”、“物语”、“谣曲”、“绘画”、“类题集”样式传承。连歌以《菟玖波集》为代表,为二条良基(1320—1388)编,共20卷。物语《太平记》40卷,为小岛法师撰,描写镰仓地方的乱世状态时,引用王昭君不如意嫁到匈奴的故事来描写当时妇女被乡下人抢夺的情况。此外谣曲《昭君》、绘画《昭君弹琵琶》很有代表意义。汉诗集《云巢集》《碧云稿》《鱼奄小稿》《翰林葫芦集》等是五山文学的集大成者。


江户时代(1603--1868)。相当于明清时代。这一时期的以“小歌”“绘画”“说经节”“净琉璃”“浮世草子”“川柳”为主要传承形式。小歌是在后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流行的歌谣,《美杨君歌集》是其代表,它是在房间宴会唱的小曲,以三味线伴奏。江户时代绘画有很多画派,最有名是狩猎派。狩猎正信是室町时代足利义正的御用画师,狩猎永德是丰臣秀吉的御用画师,狩猎探幽是德川家康、秀忠、家光三代将军的御用画师,众多的画派以《王昭君》为题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昭君形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说经节是由佛教说唱发展起来的一种说唱文学样式。代表作《王照君》为日暮小太夫正本,情节与《平家物语》相近。净琉璃是一种以三味线伴奏乐器为主的说唱文艺,有点戏曲的味道,《倾城王昭君》分四场演出,浮世草子是大阪为中心流行的文艺形式,有作品《倾城王昭君》五卷。


明治时代(1868--1912)。相当于清代,这一时期受西方文化发展实业,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王昭君故事的传承除汉诗、小说、儿歌等外,有了“新体诗”、“西洋画”、“随笔”、“音乐”等新的表现样式。汉诗集有《枕山诗抄》、《栈云峡雨》、《历代咏史百律》、《逍遥咏哦集》;儿歌是在幼稚园和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开设的保育歌,《保育唱歌》收录儿歌85首,第八十首分五段唱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因容易传唱,影响较广。这一时期歌咏王昭君的萨摩琵琶歌很是盛行,《萨摩琵琶歌》的版本就有数十部,每部收录的歌词都在数十首;小说有尾倚红业的《王昭君》和严谷小波的《昭君怨》;新体诗有相泽英二郎编的《今调唱歌集》、国府犀东撰的《花拓榴》等。这一时代的汉诗集《枕山诗抄》中关于大沼厚的《昭君出塞图》诗值得重视。


大正时代(1912--1926)。相当于中华民国时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民主思潮兴起,政治上主张普通选举,社会方面主张男女平等,文化方面主张自由教育。这些思想对王昭君故事的传承都有非常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反映在文学创作中,思想更为活跃、情感更丰富、表现形式更为活泼。主要有萨摩琵琶歌、演唱剧、汉诗、逸话、小说和随笔等。琵琶歌有琵琶歌研究会编的《萨摩琵琶歌》、《萨摩琵琶正曲集》等五种;演唱剧有长谷川时雨的《王昭君》和小野清子的《本朝王昭君》,池田桃川的小说《王昭君》创作了顺运命运的王昭君形象,有一定的影响力。


昭和时代(1926--1986)。这一时期传承方式主要有萨摩琵琶歌、小说、演唱剧、汉诗、绘画等,出现了教科书、讲谈、传说、逸话、漫画等新的传承方式。萨摩琵琶歌有中内碟二编辑的《琵琶全集》,收录音乐102首,是日本音乐全集之一;小说有米田祐太郎的《王昭君》、西川满的《王昭君》、井上靖的《明妃曲》、吉川英治的《新书太閤记》等,汉诗有雅文会编辑的《昭和诗文》,教科书有石川寅吉编辑的《小学生全集》,绘画有吉川灵华的《王昭君》、安田靫彦的《王昭君》等,演唱剧有花田铁太郎的《王昭君》、宫崎靖《王昭君》等,传说有细谷清的《满蒙民族传说》,逸话有岡琢郎撰的《法宪清话》;漫画有久保田千太郎创作的《王昭君悲剧》等。


平成时代(1989--2019)。互联网的应用,使得信息传播迅速,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娱乐为主的快餐文化发展较快。这一时期的主要传承方式有读本、小说、雅乐、漫画、教科书、连歌等。小说有市川宏《嫁到匈奴的女人》陈舜臣的《王昭君》等。2013年版、2014年版《高等学校古典B汉文编》,将陈舜臣的昭君故事编入了高等学校教科书,是文部省官方审定的教材,为日本青少年系统了解王昭君的故事提供了统一的权威性的版本。


三、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昭君形象


    昭君文化在日本的兴起始于遣隋唐使来华携回的大量中国典籍,王公贵族的唱和推动了创作的繁荣和普及。录奈良时代的汉诗集《怀风藻》记载,遣唐使释辨正的汉诗《五言与朝主人》是日本贵族歌咏王昭君的第一首诗歌。诗曰:“钟鼓沸城闉,戎蕃预国亲。神明今汉主,柔远静胡塵。琴歌马上怨,杨柳曲中春。唯有关山月,偏迎北塞人。”“朝主人”指唐玄宗李隆基、“戎蕃”指土蕃、“今汉主”指中宗、“柔远”即怀柔政策、“琴歌马上怨”意指王昭君出塞马上弹琴的故事。释辨正在太宝元年(701)任遣唐使,702年出使唐朝,受到了李隆基的盛情款待。《五言与朝主人》借用王昭君的故事,赞扬了唐朝皇帝的“神明”,遣“和番公主”避免了战争,为民族带来了和平与安宁。同时也描写了公主出塞的怨情。他的另一首诗《五言在唐忆本乡一绝》“日边瞻日本,云里望云瑞。远遊劳远国,长恨苦长安。”借用王昭君离开长安的心情表达了自己远离祖国的苦恨心情。借景抒情恰到好处。


平安时代嵯峨天皇的《王昭君》“弱岁辞汉阙,含愁入胡关。天涯十万里,一去更无还。沙漠坏蝉鬓,风霜残玉颜。唯余长安月,照送几重山”。通过描写王昭君嫁到环境恶劣的异国它乡匈奴,永远不能回国的无赖和凄苦的心情,塑造了有家难回、思念故土的昭君形象。在平安时代悲叹昭君远嫁的汉诗很多,引用昭君出嫁匈奴的悲情故事逐渐演变为日本古典文学创作的一大主题。《和汉朗咏集》收录的大江朝纲《王昭君》诗作,“翠黛红颜锦绣妆,泣寻沙塞出家乡。边风吹断秋心绪,陇水流添夜泪行。胡角一声霜后梦,汉宫万里月前肠。昭君若赠黄金赂,定是终身奉帝王。”通过描写王昭君的悲剧命运,说如果当时肯贿赂画工,王昭君的命运就会得到改变,不会离开宫廷,远嫁塞外了。这是文人创作中由怨恨画工到贿赂画工的转变,可以看出日本文人创作汉诗的水平和对昭君出塞历史事件的理解程度。物语是一种以见闻和想象为基础、叙述人物和事件的一种文学样式,兼有散文和小说的写作风格。在《宇津保物语》中作者通过朱雀帝听胡笳曲而感动引出王昭君的故事。王昭君自持天皇宠爱,不肯贿赂画工,七个后妃,6个都不愿嫁到匈奴,六个分别送给画工一千两黄金,被画工画丑,独昭君貌美,被胡国武士看中,昭君知道后很是悲哀,连马听了胡笳曲也悲痛难奈。塑造了美貌如仙、性格高洁的昭君形象。《唐物语》中描写王昭君被丑绘容姿嫁给胡王的故事颇为详细。《源氏物语》、《今昔物语集》、《唐物语》等通过王昭君的故事体现了主人公对自己生活场景的忧虑和主人公对自己内心的关照。镰仓时代(1185--1333)相当于我国宋、元时代。物语已成为日本较有影响的文学样式,这时候的代表作《平家物语》在描写平氏康赖心情时借用了苏武的故事,汉武帝为了夺还王昭君,派遣苏武到胡,苏武经过十九年终于夺还了王昭君,故事已经离开了历史,王昭君成了汉武帝的爱妃。此外“乐书”、“史书”都有王昭君故事的记载,史书《唐镜》为藤原茂范撰,主要记录了唐土神话时代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的故事,王昭君在第四卷,其核心内容取材于《琴操》、《西京杂记》、《王明君辞并序》等野史,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日本五山文学咏昭君的诗歌是日本文学的又一高峰。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大批的僧侣归国后,极力推崇南宋时期的官寺制度即仿制五山十刹制度,我国的佛学思想为日本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日本社会知识阶层的主角也由贵族开始转向僧侣。汉诗集《翰林五凤集》、《狂云集》、《松阴吟稿》、《云巢集》、《碧云稿》、《鱼奄小稿》、《翰林葫芦集》、《五山文学全集》和《五山禅僧传记集成》等是五山文学的集大成者。如梦岩祖应(?—1374)的《画海棠花》诗云:“画师再世毛延寿,不画明妃画玉妃。世上纷纷闲鼻孔,嗅无香处也嗔伊。”“玉妃”指杨贵妃,“明妃”指王昭君。诗歌以画赞的画师喻为轮回的“再世毛延寿”,“不画明妃”,却描绘以“玉妃”作喻的海棠花。“嗔”与“贪”和“痴”是佛教中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画作生动形象,“世上纷纷闲鼻孔”,“嗅无香处”也成了“嗔伊”的理由。全诗巧妙结合历史人物典故,用语精准,以禅参诗,寓佛理于诗,具有辛辣的讽刺意义。梦岩祖应诗以临济宗圣一派,早年师从京都东福寺修习禅学、后成为东福寺住持,博学多才,著有《大智应禅师语录》和诗文集《旱霖集》二卷,梦岩祖应致力汉学,藏书颇丰,应安二年(1369)前往京都并注讲《孟子》等,开辟日本新宋学之道,应安七年(1374)十一月二日圆寂,谥号大智园应禅师。三宜永因(生卒不祥)的:“和亲失策有愁魂,冢上有风野草繁。除此青青一杯玉,胡沙不属汉乾坤”。从另一个角度批评统治者和亲策是失策,这在五山文学中是一个典型代表人物之一。


明治时代的汉诗集《枕山诗抄》中关于大沼厚的《昭君出塞图》诗值得关注。诗曰:“红粉胜他衛霍师,玉关无复战尘吹。可怜一种婵娟剑,诛尽娇胡人不知。”改昭君悲怨形象,从正面肯定说王昭君的功绩是可以同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的,而且还要强得多,表达了对和亲政策的高度肯定和赞许,这首诗和我国宋代刘字翚的《明妃出塞图》“羞貌丹青斗丽颜,为君一笑靖天山,西京自有麒麟阁,画向功臣卫霍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日本文人对汉学研究的深度。


改昭君悲怨形象,从正面肯定昭君形象的小说是米田祐太郎的《王昭君》,小说表现了昭君不愿意老死宫中,自愿请嫁匈奴,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该书共收载了西太后、杨贵妃、王昭君、貂蝉、西施等五位美人的小说五篇;井上靖的《明妃曲》对王昭君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当代人的眼光(quán)释了昭君出塞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爱情至上的昭君形象。小说集中描写了王昭君与复株累单于的爱情,作者注重对历史真相的考证,虽是小说,其学术性较强。井上靖1907年——1991年),日本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曾任日本艺术院会员,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顾问,日本文化财保护委员会委员,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长,川端康成纪念会理事长。27次到访中国,著有以西域为题材的作品《楼兰》、《敦煌》、《丝绸之路诗集》、《杨贵妃传》与《明妃曲》,对中国文化感情深厚。演唱剧有花田铁太郎的《王昭君》、宫崎靖《王昭君》,该剧是为学生编的儿童剧,表现了王昭君的家国情怀,是一个充满责任感的典型形象;汉诗有雅文会编辑的《昭和诗文》;教科书有石川寅吉编辑的《小学生全集》,书中《外国历史物语》中有对王昭君专门的介绍,是日本低年级的普通历史通识教材;比较有名的绘画有吉川灵华的《王昭君》、菱田春草的《王昭君》、安田靫彦的《王昭君》等。近代日本画的开拓者菱田春草的代表作《王昭君》,创作于明治三十五年,当时他28岁,该作品当年在日本绘画协会与日本美术院联合举办的绘画共进会第十二回展上获得银奖,被公认为是近代日本美术史上纪念碑式的杰作,后被收藏于鹤岗市善宝寺,成为镇馆之宝;安田靫彦的画作《王昭君》展示了王昭君雍容高雅、美丽端庄,坚定刚毅的性格,是一幅传世杰作,收藏于日本足立美术馆,作为日本绘画史上的名作在日本全国各地展出,并收录入《“二十世纪之美”日本绘画100选》。安田靫彦,原名新三郎,昭和23年时,被授予日本画最高荣誉“文化勋章”,昭和33年就任日本美术院理事长;传说有细谷清的《满蒙民族传说》,该书还收录了《青冢志》12卷等内容;逸话有岡琢郎撰的《法宪清话》收载有王昭君逸话等12篇;漫画有久保田千太郎创作的《王昭君悲剧》,创新了昭君出塞的故事。


市川宏是日本平成时代的著名文人,他在《嫁到匈奴的女人》中引用元曲《汉宫秋》、《西京杂记》、《汉书》、《后汉书》、郭沫若的《王昭君》等中国传统名著资料,详细介绍了昭君形象的历史面貌,以及各个时代人们对王昭君出塞的认识,较为客观系统,后发表于1991年4月号特集读本《历史读本WORLD》上;陈舜臣的小说《王昭君》,创造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王昭君宫女形象,藤水名子的《王昭君》则刻画了一个自愿嫁入匈奴、享受健康游牧生活的昭君形象。藤水名子曾踏访昭君出塞故地搜集素材,1996年在讲谈社出版《王昭君》单行本,2000年11月作为畅销书再出文库本。日本广播机构NHK曾于1997年据此受委托制作了录音图书《王昭君》。1999年这部小说在台湾翻译出版。小说以中国历史为依据,同时吸取了中国古代文学《西京杂记》及元代剧作《汉宫秋》中的部分素材创作而成。全书分为“画工之恋”、“汉帝的忧闷”、“长城飞鸿”、“隔壁蜃楼”、“秋风”、“单于之死”、“冬之流行”、“永远的鲜花”八个部分。作者摒弃以往昭君文学作品中昭君的被迫遣嫁、悲悲切切的悲剧式人物定位,将昭君出塞故事延伸,用很多笔墨描写了昭君出塞后的漫长生活,以一种清新的风格把一部与昭君出塞历史事件相吻合的小说展现在读者面前。还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版、2014年版《高等学校古典B汉文编》,此书将昭君故事编入了高等学校教科书,是文部省官方审定的教材,为日本青少年系统了解王昭君的故事提供了统一的权威性的版本。


四、昭君文化在日本传播的特点:


一是日本的昭君文化传播发端于遣隋唐使的文化交流,它的根在中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本开枝散叶的结果。


二是昭君文化在日本受众广泛。上自天皇、王公贵族、下自平民百姓、僧侣都非常喜爱王昭君这个人物形象。王昭君是一个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的人物,他们对王昭君的理解程度以及“借昭君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都应用得恰到好处。


三是昭君文化在日本的普及程度高。在幼稚园有文部省统一审定推广的儿歌、连环画等,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文部省有统一审定的教材,推荐给各地使用,为日本青少年系统了解王昭君的故事提供了统一的权威性的范本。


四是昭君文化的文学创作样式多样、创作成果丰硕,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绘画、歌论等都有一大批优秀的、充满正能力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


昭君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当然因本人借鉴的资料缺乏,加上学识水平有限,很难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隋唐到现在1400多年的文学传播现象说得很清楚,只能截取几个典型加以分析,且属一孔之见,难免偏颇,不周之处还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以便我们今后把研究做的更好。

①阿部泰记编著《日本历代王昭君故事》平成30年3月有限会社三共印刷发行第7页、第11页。

②鲁歌《历代歌咏王昭君诗词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022年8月28日




编 者 按:原文引自《昭君文化网》,如需引用请核对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



上一篇昭君形象的神化与人化及其关联 下一篇昭君形象演变的时代内蕴与脉络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