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六国年表》: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为直道,道九原,通甘泉。”《史记·蒙恬列传》:“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直道作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干线,成为秦王朝全国交通网的主纲之一。
自史念海先生1975年以历史文献记载与实地勘察成功的结合,发表《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1]一文之后边,探寻秦直道的经由和走向,讨论秦直道工程的历史作用和技术水平,成为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瞩目的课题。据报道,后来又有靳之林等同志沿直道进行考察[2]。王开、孙相武、姬乃军等同志的调查成果也相继发表[3]。
虽然已经进行了前后十多年的工作,可是对于秦直道的大致走向仍然存在不同的意见6[4]。尽管歧义纷呈,然而大家对于秦直道由甘泉宫北上,循子午岭主脉而行,经石门、雕岭关、艾蒿店至兴隆关(沮源关)这一路段,认识大体是一致的。
我们在1990年夏季参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组织的对秦直道南段的实地考察时,一路多有发现,这里谨就石门在秦直道交通系统中的作用略陈拙见,期望得到历史地理学者教正。
石门在今陕西省旬邑县境内,地当甘泉宫遗址正北。石门山海拔1855米,南坡稍缓,临北则山势峻拔、崴嵬陡立。《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三》说:石门山在三水县东五十里,“峰岩相对,望之似门。”康熙贾汉复修《陕西通志·山川》说:石门山一名“石阙”,“相传为秦太子扶苏赐死处。”传说原有碑刻,久已不可考。《三水县志》记载,石门山汉时名“石阙”,“高峻插天,对峙如门,汉武时于此立关。”乾隆《淳化县志》则说唐时方于此置关:“石门山在县北六十里,亦称石门关,相传始皇公子扶苏赐死处。今俗以扶苏为石门神,立庙。唐初置石门县,初筑关。”
现在来到石门,仰望两侧,山崖壁立,岿然如铁城,中缺如门,直通南北的秦直道即由此经过。有人曾著文记述,曾经在“石门天然‘凹’形崖口”“发现有水波纹、菱形[纹]秦汉瓦当”[5]。然而我们经过认真的实地勘察搜检,发现这里堆积的瓦砾年代均在隋唐以后,推想应是后世祭祀所谓“石门神”的庙宇的遗迹。现在当地居民仍然敬称“石门神”为“石门爷”,并传说“石门爷”就是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在山中北约1公里处石门村附近的平缓地带,发现含有大量砖瓦残件等遗存的秦汉建筑遗址,估计可能是汉时所谓“石关观”遗址或秦直道上传舍所在地。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献公二十一年(前364)“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天子贺以 。”《六国年表》:秦献公二十一年,“章頶与晋战石门,斩首六万,天子贺。”《史记·秦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
“尧门山俗名石门,在雍州三原县西北33里,上有路,其状若门。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武德年中于此山南置石门县,贞观年中改为云阳县。”
《资治通鉴·周纪·周显王五年》“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胡三省注也引用《括地志》这段话。许多地方志编纂者亦沿袭此说,以为秦晋石门之战即发生在秦直道石门。其实,秦晋之界不当远至秦中心地区西部,晋军也未曾深入至此。所谓“与晋战于石门”的“石门”,当即今山西运城与芮城之间的石门山[6]。其地处河汾之间,因而这一战役得以震动周王室,于是秦人有“天子贺”事可以炫耀。秦献公因此称为“伯”,显示出国力的上升[7]。
秦直道石门初名“石阙”。《说文·门部》:“阙,门观也。”《释名·释宫室》:“阙,阙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据《史记·高祖本纪》,汉帝国定都长安初,“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因“宫阙壮甚”曾经令刘邦不安。《三辅黄图》卷二说到未央宫有“玄武、苍龙二阙”,又可见所谓“长乐宫东阙”,建章宫则有“建章凤阙”,亦称“凤凰阙”、“另凤阙”、“折风阙”、“ 阙”。《太平御览》卷一七九引《关中记》:“建章宫圆阙临北道,阙临北道,凤在上,故号曰‘凤阙’也。阊阖门内东出有‘折风阙’,一名‘别风’。”可见阙往往立于宫门,临于大道。《汉书·郊祀志下》说,建章宫“其东侧凤阙,高二十余丈。”班固《西都赋》:“树中天之华阙”,“设壁门之凤阙”,张衡《西京赋》:“表 阙于阊阖”,“圜阙竦以造天,若双碣之相望”云云,也都赞美汉宫门阙“干云雾而上达,状亭亭以苕苕”的雄伟气势。《水经注·谷水》引《汉官典职》还说到,洛阳朱雀阙“其上郁然与天连,是明峻极矣。”
阙,也是宫庙陵墓前夹道而立,以示尊贵庄重的特殊建筑形式。《白虎通》:“门必有阙者何?所以饰门别尊卑也。”崔豹《古今注》卷上:“阙,观也,于前所以标表宫门也。”汉时称作“石阙”的石门,当时已经是属于甘泉宫殿区的重要名胜。扬雄《甘泉赋》:“遄遄离宫般以相火属 兮,封峦石阙施靡乎延属。”
刘歆《甘泉宫赋》也有“缘石阙之天梯”的文句。《三辅黄图》卷五引王褒《云阳宫记》说甘泉宫形势“宫东北有石门山,冈峦纠纷,干霄秀出,有石岩容数百人,上起甘泉观。”而“阙,观也”,石门即石阙,是规模宏大的“前赻阙而后应门,”“闶阆阆其寥廓兮,似紫宫之峥嵘”[8]甘泉宫的北阙。
石阙,今本《汉书·扬雄传上》所载《甘泉赋》又作“石关”。《饶歌十八曲·上之回》:“上之回,所中冀。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氏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
经“石关”可以北行。又司马相如《上林赋》:道尽涂殚,迥车而还。招摇乎襄羊,降集乎北 。率乎直指, 乎反乡。蹶石关,历封峦,过支佳 鹊,望露寒,下棠梨,息宜春”。[9]扬雄《甘泉赋》也有语意相近的内容:“于是事毕功弘,迥车而归,度三峦兮谒棠梨[10],天阃决兮地垠开。”
石门,以其天然神造之雄峻地势,被看做“天阃”之“决”、“地垠”之“开”,即被作为甘泉宫的北阙,又被作为秦直道最南端的雄关。经石门北上,可以行直道而“疾驱驰”,“率乎直指”,通于北边。
我们从甘肃正宁刘家店林场秦直道遗迹左近的?望台以及黑马湾林业站秦直道东侧的秦烽火台南望,能够清晰看到相距二三十公里之遥与秦直道正对的雄奇状伟的石门山,由此似乎可以意会秦直道选线与石门位置的关系。
先秦时人对于与交通活动直接有关,即往往行归之始终都必须通过的建筑形式“门”,通常明显怀有含神秘主义意味的复杂心理,而秦人尤甚。《史记·秦本纪》:“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在郑宫。”“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张守节《正义》:“以狗张磔于郭四门,禳却热毒气也。”《十二诸侯年表》也明确记载,秦德公二年(前676)“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日书》中也有标题为“门”的内容[11]。又有标示出22座城门的城郭平面简图,其中东西南北四面正门的地位最为重要,图下简文有这样的文句:
“东门是胃(谓)邦君门,贱人弗敢居,居之凶。”(848)
“失行门(西门),大凶。”(845)
“南门将军门,贱人弗敢居。”(850)
北门又称“大门”:“大门利为邦门,贱人弗敢居。”(855)《史记·齐太公世家》:“惠公二年,长翟来,王子城父攻杀之,埋之于北门。”《鲁周公世家》:“齐惠公二年,襹瞒伐齐,齐王子城父获其弟荣如,埋其首于周首之北门。”看来,北门在东西南北四门正门之中,又居于更为特殊的地位。
可能正是与这种观念有关,相当于甘泉北阙的石门附近多流传关于公子扶苏的故事。除相传始皇子扶苏赐死于此,于是为其立庙,表达对这位悲剧人物的同情与追念而外,当地还长期流行着扶苏神话的传说。乾隆《淳化县志》录文倬天《石门旧关》诗云:
怪石森天辟一门,谁提十万作兵屯。
秦储湫浚蛟龙窟,唐帝关开虎豹垣。
所谓“秦储”,就是在当地民间被尊为所谓“石门神”的公子扶苏。据《三水县志》,“扶苏庙下有湫,祈雨虔诚则应。”
由石门向北,秦直道沿“封子梁”下马栏河川道。所谓“封子梁”,疑与汉代文献中“封峦”有关。“封子梁”一称,与邻近亦为秦直道经行的所谓“按子哇”、“撵子院”、“猜子岭”等地名相类,似应与公子扶苏被秦皇猜忌,派遣北上监蒙恬军的故事存在某种联系。而“封子梁”东侧之马栏河之流,至今仍称“王子河”。由石门向北又有地名称“两女砦”。据《三水县志》记载:“两女砦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地势高耸,南望平衍,其麓有两冢。相传为秦扶苏二女葬处。”
公子扶苏是生前曾活动于秦直道沿线的著各历史人物,文献记载死于上郡。石门附近地区民间的扶苏崇拜,除了说明秦直道作为信息传递系统的效能而外,还使人推想石门似乎具有“贱人弗敢居”的“邦门”亦即“国门”的地位,因而得有“为人仁”且“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12]的神话人物护卫。
古代交通结构的布局未必均单纯考虑实用需要与经济合理,发神秘主义为基点的观念因素也一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由此理解经石门北上的秦直道选线时的出发点,或许可以得到新的启发。至于秦直道走向与秦人传统方位迷信的具体关系,容当另文讨论。
【注释】
[1]《陕西师大学报》1975年第3期,随即又为《文物》1975年第10期转载。
[2]《光明日报》1984年8月19日。
[3]王开:《“秦直道”新探》,《西北史地》1987年第2期;王开、贺清海:《毛乌素沙漠中秦汉“直道”遗迹探寻》,《西北史地》1988年第4期;延安地区文物普查队(姬乃军执笔):《延安境内秦直道调查报告之一》,《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1期。
[4]参看史念海:《直道和甘泉宫遗迹质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3期;吕卓民:《秦直道歧义辨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1期。
[5]孙相武:《秦直道调查记》,《文博》1988年第4期。
[6]林剑鸣先生曾经指出,石门“其地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三原县西北,一说在山西运城西南。查此次战役,秦国斩首六万,同年赵曾出兵至石门救魏,当以山西之石门说为是。”见《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1页。
[7]《史记·周本纪》。
[8]扬雄《甘泉赋》。“闶阆阆”,形容门阙之高伟。
[9支佳鹊、露寒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裴 《集解》引《汉书音义》:“皆甘泉宫左右观名也。”《汉书·扬雄传上》:“甘泉本因秦离宫,既奢泰,而武帝复增通天、高光、迎风,宫外近则洪厓、旁皇、储胥、弩 ,远则石关、封峦、枝鹊、露寒棠梨,师得,游观屈奇瑰玮。”《汉书·司马相如传》张揖注:“此四观武帝建元中作,在云阳甘泉宫外。”
[10]《文选》卷七《甘泉赋》李善注:“三峦,即封峦观也。”
[11]简843页至855页,简753页(反面)到752页(反面)。此外,简800页(反面)至875页(反面)也有关于“门”的内容。
[12]《史记·李斯列传》评说公子扶苏语。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