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音诗画舞台剧
《王昭君》
目录
摘要···········································2
前言···········································3
一、演出概况·································6
二、剧情梗概·································7
三、本局亮点································10
四、创作背景································11
五、创作目的及意义·························12
六、创作理念································13
七、风格定位································14
八、创作目标································ 15
摘要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王昭君,名嫱(音强),是西汉元帝时的宫女。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之阏氏;对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
前言
昭君文化散发出诱人的魅力,风云流转,千载循环。2000多年前,柔弱的昭君坐着木板车从汉都长安历经艰辛跋涉来到荒凉的漠北,以伟大的母性弥合了胡汉多年战争留下的创伤。今人以纪念昭君的形式,循着昭君促进民族和谐的路程前行。昭君文化作为中国先进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最主要的一点是反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民族凝聚力。“昭君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其意义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事实上,由一个弱女子的故事而演化成一段流亘千古的文化传奇,走入中华文化大家庭进而进入世界文化史的历史长卷,这一事件本身就足以成为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其实,王昭君不仅仅只是容貌出众,千秋传颂的是她极具震撼力的“请掖庭令”,主动以柔弱之躯力赴促进胡汉和谐共处的民族大义。历史证明,昭君促进胡汉和谐共处的义举并没有因岁月的风蚀而褪色,反而因时代的流转被赋予了更多更新的历史内涵。王昭君之所以能够流芳千古,昭君文化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是因为昭君文化是以中国“和合”的哲学主张为基础,以和平统一、民族团结、合作发展、共同繁荣为核心,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综合发展为目的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表现,能够为现代人、现代社会带来深刻的、富于哲理的启示。
从匈奴来看,由于长期战乱和严重天灾,加上统治集团的分裂和内讧,呼韩邪单于为挽回匈奴民族的危险局面,恢复和发展生产,平定叛乱,寻求统一,请求和亲是出于真诚;从汉朝来看,汉元帝为了国家的“治”与“安”采纳了深刻了解先秦诸子“和合”思想的老师萧望之的建议,欣然同意“和亲”,是顺应了情势与民心;从王昭君来看,为了平息战乱,化干戈为玉帛,也为了改变自身命运请求出塞,完全出于自愿。不论几方初衷何为,而客观上昭君出塞得到了匈奴上下的普遍欢迎与赞颂,赢得了“民族友好使者”的美名;从汉匈两族人民来看,他们迫切要求和平,停止战争,安居乐业,发展生产。由此可见,昭君出塞和亲不是简单的“怀柔”或“羁縻”民族政策,更不是屈辱的权宜之计,而是遵循“和而不同”处世原则的典型范例,丰富了“和合”思想的内涵,促进了“和合”哲学的发展,使“和合”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概念和思维方式,成为民族融合的精神动力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合”之美,才是昭君文化的大美之处。
昭君出塞和亲播下了汉匈和平友好的种子,使那时汉朝的北方,“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和平生活的炊烟飘了60年之久。此后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中央政权,在处理、调整中原民族与周边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时,都十分重视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承袭前代王朝的边疆、民族政策,使“和亲”政策整体上呈现出绵延不绝承袭而又有所发展的特点,直到清代,满蒙世代通婚成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经验。不论统治者把“和”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还是外交手段,不论其主观目的动机如何,总之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削弱民族偏见,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一、演出概况
演出时间:
2014年8月31日——9月2日
演出地点:
呼和浩特市民族剧院
演出主题:
弘扬和传承昭君文化中的孝文化、信义文化、和合文化
二、剧情梗概
美丽的湘西秭归,民风开放淳朴,昭君自幼聪颖,随父母习琴棋书画和女红刺绣,出落得亭亭玉立、明艳大方、孝顺善良、心灵手巧,深受众人喜爱。
昭君十五岁时,父母为昭君举行了盛大的成人礼仪式。在成人礼仪式中“孝”深深印在昭君的心里。从此昭君明白了自己已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转变为能履践孝、悌、忠、顺责任的成人了。
在众人欢呼的成人礼的最后,鼓声响起,龙舟赛开始,大家围观欢呼。昭君搀扶着父母观战龙舟竞赛,孝顺的陪伴在父母身边;在最后冲刺关头,昭君支开敲鼓人,干劲十足热烈的敲响鼓,父母很是欣慰的望着昭君,众乡亲也为昭君的举动欢呼。
就在昭君敲鼓而获得胜利,所有人在欢庆之时,县令到来宣读汉元帝选秀圣旨,因昭君才貌出众、孝顺父母被举荐入宫参加选秀!众乡亲纷纷祝福称赞,昭君揭下榜文,一纸官文从此改变了昭君的生活。
集体选秀中,昭君才艺过人,姿色倾城!画师一遍一遍的把昭君的美貌画出,屡次索贿,昭君每一次都义正言辞的拒绝。最终画师把昭君丑化,昭君撕毁画像,选美失败。
选秀失败后,失魂落魄的昭君缓步行走,毫不知情的落下了随身携带的香袋,恰好被经过的呼韩邪拾到,匈奴王的禁卫军到来,阻隔了与昭君的相遇,香袋留在了呼韩邪手中,也为呼韩邪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呼韩邪访汉,汉元帝举行了盛大的宫廷盛宴,隆重把呼韩邪请出。席间跳起“以舞相属”的汉代礼仪社交舞蹈。在“以舞相属”的高潮时,呼韩邪面请汉帝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汉元帝乐得以此羁系呼韩邪,但不舍公主远嫁边疆。
昭君闻听此事,挺身而出,慷慨上书汉元帝远嫁边疆。汉元帝正在为选公主之事烦恼,欣然接受,并择吉日举行汉朝盛大婚礼。
当汉元帝见到昭君时,昭君的美貌与才艺让汉元帝既不舍又十分欣慰,即刻下旨:赐字昭君,收为公主,出嫁匈奴呼韩邪,与单于呼韩邪结为百年之好。并将年号改为竟宁,以示汉匈一家,和平共处。
汉元帝还为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举办了隆重庄严的汉式婚典。在婚典的仪式仪规中王昭君升起了对婚姻的尊重。最高潮处,马车驾到,呼韩邪手挽昭君,扬鞭起驾。众人送行。风雪交加的出使之路,充满艰辛未知。体贴的呼韩邪对昭君照顾有佳,为昭君添衣保暖,善解人意的昭君也对呼韩邪体贴备至,感情日见升温。他们一路出雁门关,过黄沙,历经风霜雪雨,路途险阻,抵达王庭。
历时一年,美丽的草原景色映入眼帘,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接,并为昭君举行了隆重的封后仪式,封她为宁胡阏氏。
草原人民载歌载舞,欢度盛大喜庆的封后婚礼。受人拥戴的昭君,把中原文化传播给草原人民,女子学会了刺绣,男人学会了耕作,草原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众人把十米长的刺绣献给了呼韩邪与昭君,预示着天下太平,江山一统!
昭君和亲后,汉匈边境“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景象,昭君的大义之举安定了几十年中国战乱的历史,成为千古传诵的典范。、
三、本剧亮点
1、昭君的成人礼仪式——是弘扬传统成人礼对于人性基础道德、社会责任心培养的重要手段;
2、昭君的汉朝大婚——弘扬了传统婚礼的严肃庄重以及古人对婚姻的尊重;
3、匈奴的封后——场面展现了匈奴民族对外来文明的包容,表现了草原人民对外来民族的热情、开放与进取的英雄文化、和谐文化;
4、本剧将孝经与诗经部分内容以画外唱诵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四、创作背景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开始推出“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工程,明确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目标,旨在扶持舞台艺术各个门类的精品剧目,推动舞台艺术全面发展。在政府大力支持,文化市场逐渐繁荣,我公司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抓住契机,努力创作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舞台精品。
创作初始公司本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即弘扬“孝文化”和“和合文化”对于我们当代人的教育意义和恢复民族传统意识。经过专家团队讨论,最终确定围绕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创作剧本,旨在体现民族友好,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昭君文化也一直伴随着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为民族大团结的精神的象征,具有很强的国际性;是宣传内蒙古文化旅游一张有效的金色名片。这便是推出的这台以弘扬民族大团结和传承孝道的大型原创音诗画舞台剧《王昭君》的理论基础。
五、创作目的及意义
昭君和亲故事紧扣民族大团结主题,孝文化贯穿始终,不仅传承孝道文化,更将孝道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即小孝孝父母,大孝孝国家的文化内涵。
昭君文化昭示了民族团结的永恒主题,不但在国内起到“团结、稳定、和睦、发展、进步”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缓和民族冲突、化解民族矛盾、维护民族团结也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六、创作理念
这是一场孝文化与民族大团结以音乐、艺术与行为融为一体的恢弘巨制。更是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提高;通过精神文化的培育,为实现建设民族大区到文化强区的建设,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挖掘深厚的昭君文化底蕴、突显孝文化的根本精神,使之形成独特的品格为亮点。找准昭君文化、孝文化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的切口和连接点,从昭君的出生以及在成长过程中人品魅力的形成,在重要历史关头昭君精神的体现等,重笔墨浓色彩地展现了中华民族这位奇女子辉煌灿烂的一生。本剧汇集了中国学术、艺术、表演各界精英,必将打造一台震撼人心、经久不衰的经典舞台之作。
七、风格定位
大型原创音诗画舞台剧《王昭君》是以历史人物王昭君为创作题材的作品。作品主要选材于王昭君入宫前、入宫以及和亲到匈奴的故事,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运用音诗画形式的特点,以及丰富详实的昭君故事汇,成功的塑造了中国民间传说中美好的女性形象,深刻地突出、延伸了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积极昂扬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展示了劳动人民中人性光辉的一面,凸显了华夏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昭君树立成一个深明大义、为民族团结与和平做出重要贡献的光辉女子形象。
八、创作目标
呼和浩特是草原文化和昭君文化的发祥地。草原民族的历史文明,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草原民族的历史文明,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需要我们去认识研究。昭君出塞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对“昭君文化”又有几人知晓?产生这种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由地理环境和时代限制形成的。正是这种知名度广,又充满神秘而未知的矛盾,才是“昭君文化”特色旅游的价值所在,生命力的所在。
该项目正是立足民族文化特色,挖掘利用古老的民族文化,以市场运作为主线,创作大型以“昭君文化”为主题的音诗画剧,同时拓展文化旅游市场规模。通过舞台演出、影视音像、歌舞娱乐、旅游文化项目等领域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以市场的眼光,灵活的经营机制,强大的市场扩张力,提升文化价值,用市场诠释文化内涵,获得市场回报的同时,使“昭君文化”走向了世界,使“魅力昭君”成为叫得响的品牌。充分发挥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特色旅游的优势,展现古朴纯真的“草原文明”,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旅游和文化的完美结合、文化体制改革的新举措,必将会成为呼和浩特旅游的新亮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它赋予了旅游丰富的内涵,提升了旅游的品位和附加值;而旅游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平台,增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激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