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蒙古 女真

拓跋鲜卑史话

日期:2019-07-05 浏览次数:6294次 返回

发布时间: 2019年7月5日        来源:《昭君文化》       作者:刘妙

拓跋鲜卑史话

刘妙  原呼和浩特日报社副社长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历史上有一个古老的民族,称为拓跋鲜卑,长期居住在大鲜卑山,在东汉晚期以后,迁居到阴山以南的草原。后来,他们的首领拓跋力微又于公元258年,即曹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迁居定襄的盛乐。拓跋力微在盛乐取得了大酋长的世袭权,并以盛乐为都,建立起原始国家。拓跋力微和他的子孙们在盛乐经过将近一百三十年的奋斗,他的第七世孙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治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的政权———北魏,迎来了黄河流域各民族大融合时期。


盛乐既是拓跋鲜卑早期的都城,也是他们创建北魏后的都城,所以盛乐古城被当今誉为草原第一都。盛乐古城遗址,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虽然历史长河把它淹没成一个土城圐圙,然而,我们从史官的墨迹中,从厚重的青史中,从豪放的边塞诗文中,从春秋战国以来历朝历代层层沉埋的古墓中,却仍然可以触摸到它的辉煌历史。


盛乐在远古的春秋时期为北狄所居,战国为林胡之地,后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所征服。六国纷争,这里又为匈奴所占领。秦灭六国后,这里置成乐县。汉高帝刘邦开疆拓土,于公元前201年置定襄郡,公元前195年划云中郡12县归定襄郡,治所成乐,即盛乐。盛乐古城遗址,平面大体为南北较长的五边形。古城分南北两大区,拓跋鲜卑的盛乐古城遗址在北区之内。


盛乐从拓跋力微以来,有15位拓跋部的首领在此即位,另外代国的7位代王中,有6位代王以盛乐为都。拓跋部定都盛乐以来,由拓跋猗卢、拓跋翳槐、拓跋什翼犍分别在公元313年、公元337年、公元341年三次建筑盛乐新城。公元396年秋,拓跋珪被北魏的文武大臣劝称皇帝,开始设立天子旌旗。这时,盛乐不仅仅是西部大人之都、大单于之都、代王之都,而且是北魏之皇都,盛乐本土成为名副其实的帝王之乡。


游牧民族拓跋鲜卑迁居盛乐后,成为盛乐农耕和游牧结合部的新的主人。当时首领拓跋力微已经八十多岁,他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后,向各部大人宣告:“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之徒,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死伤不足相补,更招寇仇,百姓涂炭,非长也。”于是他们与魏晋交好,并深受魏晋文化的影响,部落的发展和进步很大。至此,拓跋部立足盛乐,英雄辈出,开疆拓土,成为崛起于盛乐强大的北方民族部落。蹋顿即乌桓的首领。  


拓跋鲜卑以盛乐为都的140年里,留下一座庞大的金陵,史称盛乐金陵,或云中金陵。盛乐金陵葬有正式登极的帝王为6位,尊封的皇帝有多位,皇后葬盛乐金陵的有11位,王公陪葬者有22位,是一座古代庞大的帝王陵墓。合葬的皇后有的是来自匈奴、乌桓、柔然等部落的公主,有的是当时十六国等国家的公主,也有中原汉家女子。陪葬的王公中,除了皇室王子,还有许多异姓王公。他们和皇后一样,来自五湖四海,民族多样。有司马懿弟弟西晋太常司马馗的第八世孙司马楚之。司马楚之与儿子司马金龙父子两代为云中镇大将。有后秦国主姚兴的儿子姚黄眉,后秦被东晋灭亡,他从长安绕道归降北魏。有南凉国主秃发傉檀的儿子源贺,他的国家被西秦灭亡后,偷偷地从乐都(在今青海省)前来投奔北魏……他们都是因为功绩和忠贞,死后才赐葬金陵。我们可从合葬的皇后和陪葬的王公的民族身份悟出,盛乐金陵也是民族融合的象征。盛乐金陵起首主人是平文后王氏,葬于公元355年;最后葬到盛乐金陵的一位是孝文帝的贞皇后林氏,安葬时间是公元483年,即太和七年。起止时间长达128年。盛乐金陵一串串熟悉或不熟悉的姓名,他们长眠于盛乐大地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
史书镌刻般的笔墨,使我们觉得拓跋鲜卑的历史如同史诗一般。书中记载了一个个威武的国王、聪明的皇后、英雄的王子、美丽的公主、部落的酋长、大人,以及部落间的友好、战争和民族融合、民族碰撞。同时,还能从史书记载当中了解当时的生产、生活和文化。


拓跋鲜卑何以能在盛乐崛起,恐怕自古就是一个谜。公元366年,国王什翼犍派谋臣燕凤访问前秦。前秦国王苻坚问燕凤:“彼国人马实为多少?”燕凤曰:“控弦之士数十万,马百万匹。”苻坚曰:“卿言人众可尔,说马太多,是虚辞耳。”前秦皇帝苻坚在位28年,曾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他却不相信当时拓跋鲜卑的代国有那么多马。所以燕凤给他细细分析讲解说:“这里每年初秋,马时常大聚集,东西200里,南北100里,差不多挤满平川。这样推算,使者我所讲的话,恐怕还没有讲够。”


燕凤和苻坚的对话没过多少年,苻坚被羌族首领、后秦的建立者姚苌擒杀了。苻坚死后的第二年,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开启了民族崛起、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古人非常注重传承历史的教育。“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三字》经把鲜卑建立的北朝,用12个字就概括了,读起来非常上口。拓跋鲜卑说起来那么古老,可是他们既在盛乐崛起,又在盛乐建都,所以拓跋鲜卑和北魏离我们很近。回望历史,推古及今,漫游浩瀚的史海,穿越灿烂的历史时空,可以领略到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


一、一个古老的民族


      1. 黄帝的子孙

传说黄帝是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魏书》记载,拓跋鲜卑是黄帝的子孙。相传,在遥远的我国古代,黄河流域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个部落是姬姓,它的首领是黄帝。一个部落是姜姓,它的首领是炎帝。这是两个近亲部落,他们结成了部落联盟。他们活动的地区,起初是在渭河流域。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达到今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一带。古书里有关黄帝的神话和传说特别多。传说黄帝既能发明创造,又能打仗。历史上有许多发明创造,如建房、养蚕、制衣、造船、文字等等,都是黄帝所为。


《史记·五帝本纪》讲到,黄帝的第二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高阳。黄帝死后由孙子高阳继位,即颛顼帝高阳。他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他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阯,往西到过流沙,往东到过蟠木。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没有不归服的。在《山海经》中记载的好多远古北方民族与黄帝有缘,《山海经·北狄国》:“有北狄国。黄帝子孙曰均始,均始生北狄。”在没有文字记载之前,一个民族传说自己民族的历史,是人类的本能,能用神话传说,更是人类的灵性。这种传说和神话,符合这个民族的要求和愿望。《魏书》的作者魏收,按照拓跋鲜卑的传说,在《魏书》的《序纪》里讲,拓跋鲜卑是黄帝的子孙。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此为号。”《魏书·序纪》开篇就讲,从前黄帝有25个儿子,有的安置在华夏内地,有的分派在荒远的地带。昌意是黄帝的小儿子,受封在北部疆域,境内有座大鲜卑山,于是以“鲜卑”为国号。此后,世代任首领,统辖幽都以北,广袤的沙漠原野,放牧迁徙,以射猎为生,风俗淳朴,教化简明易行,没有文字,只是刻木记事而已,世间远近的事,人们互相传授,如同史载。大鲜卑山在哪里?众说不一,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大兴安岭北端。其实《魏书》的记载来源于《尚书》、《史记》、《山海经》等历史典籍。


鲜卑是我国古老的一个民族。《后汉书·鲜卑列传》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拓跋鲜卑和史书中记载的鲜卑都是同源同宗,只是后来发展成不同的部落。因这个民族把头发编成辫子,史书中把他们称为索头或索虏。《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中有对拓跋鲜卑代国的国王什翼犍称呼为“索头什翼犍”的记载。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注引萧子显曰:“鲜卑被发左衽,故称为索头。”《宋书·索虏传》记载:“索头虏,姓拓跋氏……”萧子显是南朝梁的史学家,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之孙。《魏书·序纪》中记载:“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拓跋鲜卑认为他们的姓氏继承了黄帝的传统,黄帝以土德称王,北方习俗中把土叫做拓,把君王叫做跋,所以将“拓跋”作为姓氏。


  《魏书·序纪》中讲,拓跋鲜卑的后裔均始,在唐尧之世入朝为官,将旱神驱逐到弱水(在今蒙古国境内)以北,民众依仗他的勤敏,帝尧根据他的贡献嘉奖他,命他为农神。经历夏商周三代,直到秦汉时期,猃狁、山戎、匈奴等部族,历代残暴。而始均的后裔,不同南方的华夏交往,所以古代书籍中没有记载。


远古时期,存在着以黄帝族为主,以炎帝族、夷族为辅的部落大联盟,炎黄族占有了中原地区,孕育了后来发展起来的伟大的华夏文明。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与华夏族冲突和碰撞的过程也是相互融合的过程,因此,各族传说中的祖先也成为各族的共同祖先。所以,《魏书》根据拓跋鲜卑的传说,记载拓跋鲜卑是黄帝的子孙。


  拓跋鲜卑是黄帝的后裔的说法,在他们一分三部时就有了。《魏书·列传第十一·卫操》记载,北魏皇兴初,雍州别驾雁门段荣于大邗城发掘到歌颂桓、穆二帝的石碑,碑文中有“魏,轩辕之苗裔”的文字。公元305年,昭帝拓跋禄官十一年,桓帝拓跋猗去世后,卫操立碑赞扬桓穆二帝的功德。碑文首句云:“魏,轩辕之苗裔。”轩辕就是黄帝。公元398年,拓跋珪又采纳了崔玄伯的建议,自称是黄帝的后代,以土为德。《资治通鉴》记载:“又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崔宏就是崔玄伯,学识渊博,先后在前秦、后燕为官。后燕败北,被拓跋珪重用,官至吏部尚书。


  拓跋鲜卑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靠传说很难完全记住自己民族的历史。他们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子孙,是这个民族的愿望。


2. 鲜卑最早出现在西周周成王这个时代


  历史记载,鲜卑最早出现在西周周成王这个时代。周成王在岐阳大会诸侯,其中就有鲜卑。


  西周国王周成王,姬姓,名诵,是周武王的儿子,于公元前1063年即位,当时只有12岁。年幼时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周公旦共摄政七年后归政于周成王。《史记·周本纪》:“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和他的儿子康王前后统治四十多年,是周代的鼎盛时期。《国语·晋语》在《叔向论务德无争先》中记载:“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国语》传为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所著,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有《春秋外传》之称,其中《晋语》最详。左丘明与孔子是同时代人,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国太史。太史是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掌管国家典籍的官。


《叔向论务德无争先》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时期,在宋国的都城会盟,楚国人坚持要求先签盟约。叔向对赵文子关于务德做了深刻的论述。 叔向是晋国的大夫。大夫是古代对有官职人的称呼,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晋平公六年,即公元前552年,叔向因其弟之祸,一度所囚,后被晋平公任为太傅。赵文子即赵武,即赵氏孤儿,这个历史人物主要记载在《左传》、《史记》中,是晋国的大夫,曾执政晋国。晋平公十二年,即公元前546年赵文子主持弭兵之会。春秋时期还有称为弭兵之会是公元前579年晋楚在宋结盟,约定彼此不相加兵,互通聘使,互救灾难,共同讨伐不听话的国家,平分霸权。


  叔向对赵文子说:“霸权的地位强不强,在于德,不在于签立盟约是先还是后,如果能以忠信相礼诸侯,尽管原来是势力弱小的诸侯,签订的盟约虽然晚,但这些诸侯将会拥护你,为什么争先后呢?如果违反道德而以贿成事,今天虽然先签订了盟约,诸侯仍将会舍弃你的,为什么讲求先与不先呢?从前周成王在岐阳大会诸侯,楚人被称为荆蛮,束茅而立,担当着防卫的职责,和鲜卑人一同守护敬神的旺火,所以不和他们缔约。现在,我们将与更迭的诸侯缔立盟约,只有德的准则,重视德没有争先的必要,重视德,所以使楚国顺服。”于是先和楚国签订盟约。


  “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今天,我们研究鲜卑的历史,显得《国语》中的这段文字极其珍贵。


  周成王是公元前一千多年前西周的国王。他平叛之后,在岐山之阳大会诸侯,鲜卑也被邀请出席,与楚人一道为大会守护祭神的旺火。从中,我们不仅了解到鲜卑的古老历史,也了解到鲜卑与西周的关系。


3. 鲜卑在《楚辞》中有记载


《楚辞·大招》有“小腰秀颈,若鲜卑只”的辞句。
……
  姱修滂洁,丽以佳只。
  曾颊倚耳,曲眉规只。
  滂心绰态,姣丽施只。
  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魂乎归来,恩怨移只。
  ……


  《楚辞》是辞赋总集名,西汉刘向所集。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作者的作品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因为其作品都运用楚地的文学式样、方言声韵,叙述楚地风俗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楚辞·大招》,古人认为是屈原的作品,内容与形式略同于《招魂》,也是为楚怀王招魂而作。


  楚怀王被骗到秦国,客死于秦。楚国人民对于强秦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非常愤恨,视为国耻。所以自怀王入秦不返以后,楚人就喊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怀王死后,归葬于楚,楚人怀念他,像怀念亲人一样,所以《招魂》中悲哀地喊出“魂乎归来”。为楚怀王招魂是国家的大型招魂典礼,《大招》是为国家招魂典礼所写的招魂辞。


  《大招》里有“鲜卑”一词这一小节的内容是:


      你盛装的少女容貌多么大气啊!
  光彩焕发更加美丽;
  你丰润的面颊紧贴着鬓边的两耳啊!
  弯弯的眉毛长而清细;
  你开阔的心胸绰约的姿态啊!优雅柔美地缓步前移。
  你纤纤的细腰秀美的项颈啊!
  好像鲜卑的美女柔婉漂亮。
  灵魂归来啊!
  向你温柔的怀抱忘掉所有的痛苦和忧伤!


  有人认为,“鲜卑”一词是鲜卑语“带钩”的意思。带钩是束在腰间皮带上的钩。多用青铜制,也有铁制的,称作鲜卑郭洛带。1982年,在和林格尔县另皮窑子村出土的“鲜卑郭洛带”,是用黄金制成,表面浮雕精美的野猪纹、蛟龙纹和花叶纹,上面还镶嵌了宝石和绿松石,系在腰间,会显得富贵华丽。带钩在春秋、战国时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古代史书称此为鲜卑,或作胥纰、犀毗、师比、斯比等。东汉王逸关于《楚辞·大招篇》中“小腰秀颈,若鲜卑只”之句的注释是:“鲜卑,衮带头也。言好女子之状,腰支细少,颈锐秀长,靖然而特异,若以鲜卑之带约而束之也。”根据这一说法,“带钩”则是鲜卑的另一个名称。


4. 鲜卑是古老民族东胡的一支


在《国语·晋语》、《楚辞·大招》出现鲜卑的记载后,史书对鲜卑在秦和西汉时的活动均无记载。但后来很多史书都记载鲜卑是东胡的一支。东胡这个古老民族因居匈奴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临燕国。燕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城西南隅),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南)为下都。燕王哙时,国内乱,一度被齐攻占。燕昭王二十八年,乐毅为将,联合各国攻破齐国,占齐七十多城。这时燕国非常强盛。燕国的大将秦开,曾为人质于东胡,熟悉其情况,后回燕率军攻打东胡,扩展土地千余里。燕因此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


  燕昭王在公元前311年即位,在位48年,是燕最强盛时期。


  东胡被燕将秦开攻破后,迁于今辽西的上游老哈河、西喇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东胡的侵袭。


  匈奴也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史书也称匈奴为胡。匈奴以弓箭为武器,从小孩就开始骑在羊背上练习弓法,射杀鸟鼠。当人们能使用弓箭的时候,就成为战士。《史记·匈奴列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毋弓,尽为甲骑。”所以匈奴的含义是用弓箭作战。《说文解字》:“匈奴名引弓控弦。”秦末,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力日益强盛,统治了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活动在匈奴东部的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后汉书·乌桓鲜卑传》曰:“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三国志》曰:“鲜卑,即所谓东胡也。”注曰:“鲜卑亦东胡之余也,别保鲜卑山,因号焉。”冒顿刚立之初,东胡很强盛,所以轻视匈奴冒顿单于。东胡的首领曾向匈奴要名马、阏氏,冒顿都一一奉送。《汉书·匈奴传》记载:冒顿既立,时东胡强,闻冒顿杀父自立,乃使使谓冒顿曰:“欲得头曼时号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答曰:“此匈奴宝马也,勿予。”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爱一马乎?”遂与之。倾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使使谓冒顿曰:“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于是,东胡王子越来越骄横放纵。


东胡与匈奴之间,有被丢弃的土地无人居住,方圆一千多里,双方各居其一边,设了顿戍守望的哨所。东胡再次派使者对冒顿说:“这些无人居住的荒地,我想得到它。”冒顿依旧召问群臣,群臣中有的说:“这是块荒地,给他们也行,不给也行。”冒顿这时却勃然大怒道:“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够给人呢!”他将那些说可以给人的臣子都杀了。冒顿接着一跃上马,下令说:“国中如有出发晚的人,斩首!”随即率兵袭击东胡。


  东胡由于非常轻视冒顿,不设防备,冒顿因此就打败了东胡。东胡鲜卑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后,逃奔到古代辽东很遥远的地方,不与其他国家冲突,没有与汉朝交往的文字记载,只与乌桓结交。《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传》:“鲜卑自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与汉,而自与乌桓相结。”


5. 拓跋鲜卑和嘎仙洞


《魏书·礼志》记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魏书·礼志》中说,北魏太平真君四年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到那里祭祀并刻祝文。1980年,名叫米文平的文物工作者,在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的刻石祝文。


  乌洛侯是一个古老民族,乌洛侯国是这个民族的国家,北魏时,这个民族游牧于今嫩江以西。《魏书·列传·乌洛侯》记载:“乌洛侯国,在地豆于之北,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地豆于也是一个古老民族。


  乌洛侯国土地低洼潮湿,多雾气而且寒冷,人们到了冬季就挖掘地下做居室,夏天则随水草丰盛而迁徙放牧。《魏书》里说,这里猪很多,有谷子和麦子等作物。没有最高的君长,部落的莫弗都是世袭的。该国的风俗是留绳辫的发式,穿皮衣,用珠为饰物。这个民族崇尚勇力,不做奸邪盗窃之事,所以随便收藏堆放而没有盗寇。喜好打猎射箭。乐器有箜篌,木为槽筒,皮革裹面,配有几根弦。《魏书》记载,该国西北部有一条叫完水(黑龙江)的河流,向东北流过汇合在难水(嫩江)中,该地的小河流全部注入难水,然后向东流入大海。再向西北行走20日,有一条河叫于巳尼大水(今贝加尔湖),这就是所谓的北海。于巳尼大水其说不一,还有认为是达赉湖。


  《魏书·乌洛侯》记载:“世祖真君四年,(乌洛侯国)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祷。”


  《魏书》记载,北魏相传他们的先人居幽都时,曾在乌洛侯国西北开凿山石建祖宗庙宇。公元443年,乌洛侯国的使者说是石室完好无损,当地民众经常祈福,还很灵验。当年,拓跋焘便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去告祭,刊刻祝文在石室的墙壁上以后返回。
  《魏书·礼志一》记载的祝文如下:


  “天子焘谨遣敞等用骏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灵。自启辟之初,祐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惟祖惟父,光在中原。克剪凶丑,拓定四边。冲人篡业,德声弗彰。岂谓幽遐,稽首来王。具知旧庙,弗毁弗亡。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为多祐。敢以丕功,配飨于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


  祝词的译文为:天子拓跋焘谨派李敞等将骏马、壮牛祭告于皇天之灵。自开天辟地以来,保佑我皇祖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亿万年,直至南迁。我祖我父据有中原,消灭群敌,平定四方。我幼年继位,德才不多。岂知远近士民纷纷俯首称臣,因此知道祖先旧庙依然完好。顿时激起我思念的情怀,希望仰沾祖宗的光芒。回想大魏王业之兴,起自列祖列宗。世代传承,时时得到祖宗神灵的保佑。故此以祖宗功业配祭于天地,祈求子子孙孙福禄永远不断。《魏书》记载,当时中书侍郎李敞等人祭祀完毕,砍下桦木立在庙前,挂上牲体,当地民众更加敬奉石庙,都以为这是魏国感灵之应。按照《魏书》记载,拓跋鲜卑的祖宗上有昌意、始均,往后有成皇帝拓跋毛。他们都是统辖幽都以北的首领。《魏书·序纪》记载:“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嘎仙洞的石室是拓跋鲜卑哪一代首领,于什么时间开凿,《魏书》没有记载。《魏书》记载的祝文与嘎仙洞内发现的刻石祝文基本一致。

两千多年前,出生于湖北省兴山县宝坪村的汉族姑娘王昭君,为了国家的安宁、民族的团结,主动“请掖庭令求行”,[1]出塞和亲嫁给呼韩邪单于,为胡汉两族带来了近60年的安宁。对昭君的和亲之举,胡汉两族都寄予了美好的希冀,昭君出塞当年,汉元帝改国号为“竟宁”元年,[2]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3]自古以来,和亲联姻,多有其事,不是从昭君始,也不是到昭君止,但能像昭君一样真正达到和亲的目的,熄灭烽火、安定边境的,还是少数。于是昭君从一个原本普通的人物脱颖而出,上升到代表一个民族的形象的高度,名列中国四大美女,长载史册。王昭君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爱好和平的精神影响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了特有的昭君文化,从诸多方面教化着中国乃至世界的人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这里,笔者想从昭君文化对女性文学的影响谈几点想法。


一、昭君文化推出了一批女性文学题材名作


      提到王昭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沉鱼落雁”一词,心中浮现的是王昭君的美貌。但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从个人命运角度来讲,可说是个悲剧人物。年少时,她“以良家子选入掖庭”,[4]却“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5]因此才有了呼韩邪来汉求亲时,昭君主动请行、远嫁塞外的壮举。这是一悲。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和亲,而公元前31年,呼韩邪死。好不容易走出深宫,仅仅拥有两年自由与爱情的王昭君,丧夫之痛还来不及散去,“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6]但她等到的却是汉成帝一纸诏令“从胡俗”,[7]不得不遵从帝令,嫁给呼韩邪的长子雕陶莫皋,“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8]对深受汉家礼教教化的王昭君来说,女性节操尽失。这是二悲。据史料记载,王昭君自进宫后,就再也没有回过生她养她的故乡湖北省兴山县宝坪村,终老匈奴,埋骨于大黑河畔的青冢。亲人远离,故土难回。这是三悲。王昭君个人的三悲,却成就了两个民族人民的和平生活。因此,对王昭君的关注和昭君文化的发掘,成了古今众多文人墨客无法避免的文学主题,推出了一批有关昭君这个特殊女性题材的名篇名作。


      从东汉以至到现当代,出现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诗词、散文、戏曲和说唱等。其中小说较早的是相传为晋朝葛洪所撰的中国古代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的《王昭君》。说唱较早的是相传东汉蔡邕所著的琴曲《琴操》,其中解说《怨旷思惟歌》的琴曲故事被系于王昭君名下。这些作品在当时都很有影响,也对后人创作昭君题材的文学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以此为蓝本,历代文人创作了一系列的昭君文学作品,最著名的要推元代马致远创作的元曲《汉宫秋》,《汉宫秋》与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齐名,成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而时光推近,郭沫若和曹禺两位大家同样以《王昭君》为题材创作同名历史剧,根据同一历史人物却重塑出截然不同的文学形象,给人们上了一次生动的女性文学创作课,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为一段佳话。随着传媒科技的飞速发展,20世纪末49集电视连续剧《昭君出塞》的问世,更激起了今人对昭君的敬仰之情和对和平的向往之心。以此看来,从汉至今,佳作不断,昭君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了。不仅如此,在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和越南古代小说的渊源发展时,人们发现在越南古代小说流派“喃字文学”中,“一般认为‘喃传’在15世纪末或16世纪初开始产生,最早的作品可能是佚名的《王嫱传》”。[9]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10]此处的《王嫱传》,就是写的王昭君,昭君文化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影响之大由此也可见一斑。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诗歌。数量多,作者多,题材广,主题丰富,跨越的时间长。在由可永雪、余国钦先生编纂的《历代昭君文学作品集》中,从汉代焦延寿的《昭君二首》开始,收集了从汉至今的近千余首诗歌。这其中,著名的诗歌作品首推杜甫千古流传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成为诗歌塑造王昭君悲剧形象的代表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在《谒昭君墓诗》中写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意懑,舞文弄墨总徒劳。”此诗一出,一洗王昭君悲泪满面的形象,使她成为众人敬仰的世界和平女神。


二、昭君文化成就了一批女性成就了一批女性文学题材创作名家


昭君文化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产生了数量众多、体裁丰富的昭君文学作品,成就了一批女性文学题材创作名家。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是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体生物的进化。有观点认为,在汉语里面,文化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思是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而内涵丰富的昭君文化,就以王昭君这个鲜活的女性形象,给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一个深刻的创作主题,让不同时代的创作者纷纷结合自己所处的历史环境的实情和人们精神的需求,借助昭君这个文学母题,写下了表达自己不同思想理念和审美取向的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在所有的昭君文学作品中,名家最多的是诗歌作者,又特别是在唐宋元时期。唐宋元时期是我国诗词曲发展的鼎盛时期,自古就有“唐诗宋词元曲”之说。意蕴如此丰富的昭君文化,使王昭君这位旷古奇女子,理所当然进入历代诗人的视野,冲击着他们的思想,诞生出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作了。就连被誉为唐诗史上的“双子星座”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也被昭君故事所感动,欣然提笔,为王昭君赋诗多首。而到了近现代,饱受外辱、倍遭欺凌的中华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宁更为渴望与珍惜,无数新中国开国元勋和文学大家有感而发,挥毫泼墨,尽抒胸臆,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


由此,诗歌创作中古有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李白(《王昭君二首》等)、杜牧(《青冢》)、白居易(《昭君怨》等)、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等)、曾巩(《明妃曲》)、苏轼(《昭君村》)、陆游(《明妃曲》)等名家为代表,今有董必武(《谒昭君墓诗》)、老舍(《诗二首》)、陈毅(《游青冢》)、吴祖光(《读〈王昭君〉》)、贺敬之(《香溪吟》)、流沙河(《昭君村吊古》)、翦伯赞(《游昭君墓》)、唐弢(《王昭君呼韩邪塑像前口占》)等大家为代表。他们在诗歌中呈现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情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昭君文化主题下的文学作品成就比较大的还有戏曲,最出名者,当推元代马致远,其次是当代的郭沫若和曹禺。词创作也是昭君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分,其中的名家有《水调歌头》作者黄庭坚,《调笑令·王昭君》作者秦观,《玉楼春》作者元好问,《昭君无怨》作者邓拓,等等。小说名家代表有《西京杂记》作者葛洪,《王明君》作者刘义庆,《昭君》作者冯梦龙,《王昭君外传》作者李炘,《昭君》作者黄世崇,《双凤奇缘》作者雪樵主人等。因为有这样一大批致力于昭君文化发掘和传播的文人志士,昭君文化在他们的笔下传承,昭君精神在他们手中发扬,昭君文化因为他们而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而他们也因为昭君文化的日益深厚和意义重大而美名远扬。


三、昭君文化使文学诞生了一个女性文学创作流脉


自从人类产生了文字,文化随之形成,文学作品也随之诞生。女性在文学作品里时有出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大量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诗歌,如在《氓》里面塑造了一个被丈夫无情抛弃,却自尊自立的女性,虽然伤心不已,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卫风·氓》)还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都是诗歌作品中抒写女性的典型代表。而昭君文化的形成,大大促进了女性文学的发展,逐步唤醒女性作者的主体意识,不再是被动地被写入文学作品,而是主动地拿起笔抒写女性的生活、思想、情感和独特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了一个专门抒写女性的文学流脉,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大成果。王昭君的出现,为女性作家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很好的突破口。中国的女性,被压制太久,先有孔子发出感叹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后有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体现男尊女卑主题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中国的正统思想,用三纲五常束缚住了女性的思想、情感和人性,就此将中国女性打入了社会的最底层,逐渐沦落为中国男性的附属品。但王昭君的出现,她为追求个人自由与美好爱情,甚至为了国家安宁牺牲自我、甘于奉献的精神,如巨烛之光照亮了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思想世界,在亮光之中自我意识觉醒,一部分先知先觉、敢爱敢恨的女性文学作家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


有史可查的如西汉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身为名门之女,少有才学,于失宠之后作小诗《团扇诗》:“新裂齐纨素, 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 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 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 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 恩情中道绝。” 词采清新,情致哀怨,而表现得却委婉含蓄,有一种怨而不怒的气度。再往后,就有后蜀后主孟昶的费贵妃花蕊夫人,于国破之后,有一首满怀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的《 述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谢甲,更无一人是男儿”,打动久慕她的才名的宋太祖赵匡胤,得以安享余生。最为悲苦最为盛名的要算唐朝才女薛涛、宋朝才女李清照和明代才女鱼玄机了。虽然在封建社会时期载入文学史册的女性文学家不多,但她们的才情,她们的勇气,她们的成就却为后世女性文学的发展和女性作家队伍的壮大奠定了基础。更为难能可贵的,就是她们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之下,在世俗偏见的藩篱之中,还能走出绣楼,敢于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规陋俗,为后来的女性作家们树立了鲜艳的旗帜,引领着后来者勇敢前进。


如果说中国的女性文学在封建社会未成气候,只是凤毛麟角,那么到了20世纪初期,昭君文化对中国女性的影响得到了全方位呈现。“五四”新文学运动全面爆发后,众多的女性觉醒了,她们拿起手中的笔,创作大量的女性文学作品,塑造了无数鲜活饱满的女性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使女性的自我觉醒在文学中得到张扬,个性在文学中得到的解放,释放本我,解放情感。1904年出生的丁玲,自1927年12月发表第一篇小说《梦珂》,翌年2月又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后,一发不可收拾,写出了一系列冲出封建家庭的知识女性,要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和新的生活,但因找不到出路而苦闷、空虚、伤感甚至绝望的小说作品,莎菲是这些知识女性的突出代表。还有1920年出生的张爱玲,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小说,其小说代表作有《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她在小说作品里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有别于丁玲和张爱玲在小说上取得的非凡成就,1900年出生的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因此她以高度的热情大唱爱的赞歌。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四、昭君文化给女性文学赋予了政治和历史担当


综上所述,在中国,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纵观女性文学创作,在原本以男性为创作主体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的转变,思想的解放,女性已越来越多、越来越积极地投身到女性文学创作中,20世纪中期创作了大批女性文学作品,在价值观念多元共存的特殊时代,自觉地承担起了文学应有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

如果我们的生命和正义是结合在一起的,那么,即使生命遭到毁灭,但是正义精神仍然可以显世,可以不朽。昭君文化使中国古代和现代女性知识分子不是追求所谓的现世报应,而是自觉地和正义和道义紧紧地熔铸在一起,在代代相传和延续的正义事业中获得永生,获得不朽。在昭君文化的影响下, 各个时代的女作家以思想者的抒情与言说,以实践者的探索与尝试,去实现文学的政治和历史担当。宏观审视女性的文学创作,要想今后仍然保持一定的高度,最为重要的一点,还是必须坚持民族文化的价值理念和艺术指向,立足现实,关注时代,反映现实生活,以更加独到的书写风格,来展示自身鲜明的文学个性,唤起自身的民族文化觉醒,努力表现出一种应有的文化担当。还要更加注重在精神的深层面上的文化发掘。如当代女性作家铁凝、迟子建、范小青,特别是湖北的方方、 池莉、沈虹光等一批女作家,同样有着昭君文化所赋有的精神信仰和价值立场。昭君文化的深刻内涵,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的许多不可再造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之一。


通过昭君文化现象去探寻女性文学的生命历程,去追寻女性文学的壮美与崇高,通过展示文化先贤所创造的精神遗产,去感悟古老昭君文化的辉煌与博大,去领略古代昭君文化透射出的精神光焰,使我们有了一种文化敬畏,更加引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2]《汉书·元帝纪》。
[3]《汉书·匈奴传》。
[4]《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5]《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6]《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7]《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8]《汉书·匈奴传》。
[9]李时人:《中国古代小说和越南古代小说的渊源发展》,《复旦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0]《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上一篇乌桓、鲜卑的习俗 下一篇鲜卑石室所关诸地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