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1961年2月5日,翦伯赞在《光明日报》发文《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指出:“昭君出塞这个历史事件,标志着汉与匈奴之间友好关系的恢复,而王昭君在友好关系的恢复中起了很大作用”。同年翦伯赞撰写《王昭君的家世》《王昭君年谱》两篇问斩个,并与郭沫若、张名彦书信探讨王昭君问题。1982年经张传玺整理后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
1961年12月13日,在《内蒙访古》一文中指出:“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1961年夏季在内蒙古地区访古之后写下了《游昭君墓六首》。
一
鸣驼铁马列长亭,万里毡车赴北庭。
从此长安无梦到,未央宫殿月空明。
二
旗亭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
莫道蛾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
三
黑河青冢两悠悠,千古诗人泪不收。
不信汉宫花万树,昭君一去便成秋。
四
千首哀词万首诗,同声歌哭说妍媸。
和亲本是汉家策,出塞如何怨画师。
五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六
悠悠今古换人间,地覆天翻十二年。
死去有灵应一笑,红旗飘荡大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