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蒙古考古发掘取得丰硕的成果。今年蒙古国考古发掘与调查项目60余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40余项、学生实习以及当地国家项目和配合基建项目近20项。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作为全国最大的考古学研究机构,承担了半数以上的考古发掘与合作研究项目。从2018年的考古发掘项目来看,蒙古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的比较多,面也宽。此外还有一个特点是,中蒙合作达到了空前的局面。由2005年内蒙古文物考古队进入蒙古国合作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以来,至今已有六支中国考古队在蒙古国合作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本文按照考古学文化以及历史时代顺序综合叙述2018年蒙古学相关的考古新发现。
一、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蒙古国迄今为止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以及考古学研究方面比较迟缓,与地理环境和研究人员缺乏不无关系。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查干阿贵旧石器洞穴遗址以来,近几年还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2018年基本以旧石器时代晚期为主。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与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合作项目《北部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对蒙古国斡尔浑河流域杭盖山脉东南部梅丽图遗址和斡尔浑-1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斡尔浑-1是在原来发掘的探方西北面扩出2米进行发掘,并在南面打了深5米的探沟,画出地层剖面,地层年代参照1989年发掘的地层年代,共分七层,因石器集中出土在3、4层,所以对其进行测年。第3层测年为34400±600年;第4层测年为38600±800年。该遗址出土了为数不多的几件能看出石器制造技术的石器,半成品和剥片石器共出,一般都是小于2㎝,并且集中出在第4层。发掘工作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已经采集土样标本以备测年。第4、5层还出土了古代马的下颌骨。在遗址文化层包含的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其石器制作工艺为勒瓦楼瓦技术。梅丽图阿木遗址2018年为了采土样对其进行试掘,2×1m,挖掘1.7米深的探方,地层划分为六层,2-4层类似,共出土463件石器,明显是勒瓦楼瓦技术工艺石器。又采6件土样以备测年。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组成联合考古队,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参与对布尔干省忽都格温都尔苏木乌尼图大队伊克-图鲁布尔河谷的图鲁布尔-17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发掘。主要解决文化层的石器制作工艺及功能、特点,古代自然环境与气候的演变、古代人群的迁徙规律及原因,第四纪末期生物组种类等研究。2018年分两处,共计发掘6㎡,2m深,石片、石叶、石核以及骨坠、骨针等共出土731件,其中勒瓦楼瓦石片440件,占60%以上。
关于旧石器时代考古,已知扎日阿乌拉地区最早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是奥琼朝黑窑和准少不呼两个遗址。以前一直对准少不呼遗址考古发掘,今年主要是对奥琼朝黑窑遗址考古发掘。地表散落着石英石、燧石以及玉石石器。在奥琼朝黑窑岩石的西边试掘2×2m的探方,有两个文化层,地表采集36件石器,多以半成品石器为主,石片14件;第一层出土140件石器,其中73件石核,其余的都是石器残片,还有出土大量各种类古动物骨骼,共计632例,有鸵鸟蛋壳制作的坠饰,马牙及四肢骨,大型动物的肩胛骨,小食肉动物的头骨,这些都可以证实当时的古环境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第二层:出土146件石器,其中47件石片,74件石器残品,729例动物骨骼。其时代特征接近于内蒙古东乌旗金斯泰遗址出土石器,其年代为金斯泰早期,约距今43500-33000年。2017年对准少不呼遗址测年为31600±1500年。对本次扎日阿乌拉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准备进行包括测年等各种科技实验。
高日黑-特日勒吉流域的考古发掘:2018年6月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对乌兰巴托市纳莱湖郊区高日黑-特日勒吉流域寻找石器时代的遗存,顺着土拉河进行考古调查,结果在土拉河大桥顺河北岸山前台地上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地表散落着少量的石片、石叶,同时在乌布尔-高日黑河谷的阿贵哈达发现几件石器,就在此地进行了小型的试掘,法国里昂大学教授、旧石器专家阿拉文·德非里约尔参与其中。发掘100×140㎝探方,有三个文化层,共出土202件石器,石片106件,上层具有用火痕迹,发现成片的灰烬层。其时代应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依然流行勒瓦楼瓦技术的石器。
二、新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蒙古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相对而言没有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那么热,但要比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相对多一些。2018年蒙古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项目也以国际合作为主,主要有伊克纳日图自然遗产保护区域内的考古遗址、德力格尔汗乌拉山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塔姆查克布拉克新石器时代遗址3项考古发掘项目。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匹斯堡大学和安沙波雷格沙漠研究院考古研究室合作,2010年开始对伊克纳日图自然遗产保护区域内的考古遗址进行调查统计,科学的发掘以及保护为目的展开田野工作,至2018年已是第八年。在2018年5月31日—6月13日期间,主要运用新的考古调查方法发现几处大型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近2000件石器。该新方法被称为“non site”-“settlement development”(非现场聚落考古)。该方法的特点是首先按照考古调查的面积和范围,在地图上以每100㎡为一方格布方编号,再对其进行地毯式踏查,计划调查区间为1㎞。考古队选择保护区北边一角的中心地带和南部边缘地区25处地点进行详细的调查,确定16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四方墓1处、蒙古时期墓葬1处、铁器时代的圆形石堆墓2处。这里调查发现的石磨盘,是新发现,也标志着这里农业发展状态。同时再次发现石“翁滚”,也从侧面证明当时居民的信仰习俗。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与美国耶鲁大学考古学专业合作“东部蒙古考古调查与发掘研究”项目。联合考古队于2013年在苏赫巴特省特不信希热苏木德力格尔汗乌拉山周围调查10㎞²范围;2018年对德力格尔汗乌拉山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发掘是2017年发现并编号为DMS-1209号的遗址。在山体冲沟东北分两个地点进行发掘,各布1m×2m探方,在深70㎝处时出现50㎝直径的石结构基址,在同一层出土动物骨骼。
蒙古国加拿大联合“戈壁荒野地带新石器时代研究”项目联合考古队于2018年对蒙古国苏赫巴特省图布信希热苏木的扎日阿乌拉,东方省喀尔喀高勒苏木的塔姆查克布拉克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扎日阿乌拉遗址是延续往年的发掘进行的,而塔姆查克布拉克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今年开始发掘的。扎日阿乌拉遗址位于隔壁地带东部边缘,近几年一直在此做工作,其文化内涵很复杂,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早期游牧民的墓葬和石结构遗存都有发现。2018年主要对该遗址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在其附近的类似于乌兰昭和文化的墓葬进行考古发掘。
三、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调查与发掘
蒙古国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受到国际学界广泛关注。学界多认为游牧文化的起源应在这个时代,但没有得到充分翔实的科学论证。因此学界为了探索古代游牧文化的起源和历史演变规律,大力开展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2018年,蒙古国重要考古项目多集中在这个时期,占全国考古发掘面积的45%。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与美国耶鲁大学考古学专业合作“东部蒙古考古调查与发掘研究”项目。项目目标是通过考古对古代游牧部族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进行研究,因此要在比较适合的地区考古调查古代游牧部族遗址遗存、墓葬、碑刻文书等新的材料。其中青铜时代墓葬发掘有:德力格尔汗乌拉山西南坡上“亚字形墓葬” 一座(EX.18.04);坡下平坦草地上“乌兰教哈文化墓葬” 一座(EX.1802);山的东南部山脚下诺卜喜台好赖之地四方墓(EX.1807)一座;上“乌兰教哈文化墓葬”一座(EX.1806)。“乌兰教哈文化墓葬”的发掘未曾出土文化遗物。而“亚字形墓葬”在清理表石时发现一把小青铜刀和大量泥质红陶残片,还有绿玉石饰件和红宝石饰件各一枚,墓葬中没有发现人骨。在四方形墓葬的东南角出土22只羊头分4排整齐排列,从东开始排列8只大羊2只野马,5只大羊3只野马,3只大羊1羊羔,第四排5只羔羊头骨依次排列。全部羊头项一体,吻部朝东,面向石板。在墓葬东石板中部出土马头骨两个,人的肱骨残段一根。
蒙古国国家博物馆与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合作,于2018年5月26日—6月23日在蒙古国奥布苏省准杭爱苏木的吉尔格郎图阿木、葱根尼图欧布尔、给拉格尔欧布尔等地对遗址进行考古试掘,对赞宾欧朱尔地区的大型阿凡纳谢沃文化墓葬进行考古发掘。主要对以前调查发现的青铜时代的陶片分布比较多的地方进行地质化学检测,选择试掘地点。选择结果试掘给拉格尔欧布尔冬营盘,通过发掘发现了170㎝深,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今,包含12个文化层的遗址。但是从最底层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再往上的地层不见人类活动迹象,直到青铜与铁器时代才出现了文化包含物,之后就是现代基址,反映当时历史状况,人类生活的时间,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阿凡纳谢沃文化墓葬位于奥布苏省准杭爱苏木东边的赞巴海日汗山前端,泛称赞宾欧朱尔。地理坐标为北纬49º18′34.5″,东经95º27′49.9″;海拔1771米,环状石堆结构,围墙用石片垒砌,围墙西侧有一比较大的立石,椭圆形经长20m,纬长18m。出土陶片329片,动物骨骼残段600枚,石器16件,没有发现人骨或是墓葬轮廓。该墓葬是了解青铜时代早期蒙古西北部生业状况最好的材料,但后续研究还需要精确的科技考古手段加入进来。
俄罗斯科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科瓦列夫等与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合作在巴彦乌鲁给省萨格赛苏木伊克-胡拉嘎希高勒和伊马图高勒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该流域分布着诸多青铜时代至斯基泰时期遗址。不论祭祀遗址还是墓葬,大多被盗,不出土随葬品。2018年6-8月,选择几处遗址进行发掘,总发掘面积达到1000㎡。遗址范围在萨格赛苏木伊克-胡拉嘎希高勒河东北560米,达彦淖尔湖岸向西5公里范围,地理坐标为:N-48º21.869′E-88º56.225′。祭祀遗址为石结构,呈长方形石围墙,约在30×20m不等,东北西南向,石围墙正中间有墓坑,约2.5×1.5m见方不等,与围墙同一方向,出土人骨,仰身曲肢,撒朱砂,墓坑添石土中也出现火烧灰或陶片,墓葬石板有些刻有岩画,有些是刻画纹饰的石板。在其东有祭祀台,出土火烧过的动物骨骼、陶片、木炭残段等。石围墙东北部立一刻画人像的立石,高约1.2m,宽0.5m。比较而言,应属切木尔切克文化(BC2700—BC1800)。墓葬为圆形石堆墓,直径约2—8m不等,石堆下有墓坑,椭圆形,西南东北向,1.5×0.8m不等,不出随葬品和人骨,一般只出两枚陶片或木炭、火烧灰,还有烧过的动物骨骼,应属孟根海日汗文化(BC1800—BC1400)。其中只有巴里克1-2墓葬与其他有别,墓葬形制相同,但出土人骨,侧身曲肢,颅面向右侧,左手伸直,右手弯曲放在胸前,双腿由膝盖折回,年龄约11-12岁,颈部出土三件坠饰,两件青铜、一件马牙饰件。
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系和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国立大学考古系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巴彦乌鲁给省阿尔泰苏木齐格尔泰高勒河流域忽热珠斯朗地区进行科研培训班,借此对该地区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该地区分布着丰富的青铜时代祭祀遗存、巴泽雷克文化遗存、早期铁器时代遗存和突厥时期遗存。该项目为《中央亚细亚考古研究-2》,主旨是突厥考古学文化研究,以补充蒙古国突厥历史与民俗文化内容。其中选择一座没有石人和列石的特殊突厥贵族祭祀遗址以及普通祭祀遗址进行发掘。贵族祭祀遗址12×12m呈方形,上面用石块堆积,积石清理后10㎝处出现土台基,正中央有用立石板围成的方形石框,土台基外面有环壕,深30㎝。石框中出土杂土烧制的陶片和马牙等物。普通祭祀遗址为地表不规则形散落石堆,通过清理下面依然是立石板长方形石框,清理过程中未出土遗物,但在石框南面立两行“巴拉巴拉石”,北面两个立石、南面一个立石。在发掘过程中,石框北部又发现两块立石板,内部出土陶片和火烧灰以及木炭残段。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与德国“斡尔浑-古代丧葬制度与生物考古研究”项目组于2018年7月30日-8月21日期间对前杭爱省呼吉尔图苏木麦罕陶勒盖遗址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共计发掘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4处遗存、1座四方形墓、3座赫列克苏尔、1座年代不清的石结构墓。该遗址最北部有一座被盗掘的四方形墓,通过发掘出现石板垒砌的梯形墓廓,200×70㎝,出土人骨(脊椎、髂骨、四肢骨),随葬大型家畜肩胛骨,头向东南。之后又发掘三座方形赫列克苏尔的祭祀遗址,都分布在斡尔浑北岸大草滩上。其围绕在赫列克苏尔周围的祭祀遗址都是圆形石堆,直径大约在230-300㎝左右,在石堆下的土坑中出土马头骨、四蹄、椎骨等。又发掘了一座环形石结构遗存,没有出土任何遗物,无法断定年代以及文化属性。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与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等五个单位合作,2016年开始启动“蒙古族、朝鲜族文化遗产研究”项目,2016-2017年于中央省巴音查干苏木希和日泰昭匈奴墓葬群进行发掘,出土四轮撵车。该蒙韩联合考古队于2018年对巴音查干苏木以北辉森恩格尔地区青铜时代的赫列克苏尔和四方形墓葬考古调查,选择其中1座赫列克苏尔及祭祀遗址、四方形石板墓1座、四方形墓葬3座、未确定年代的石结构基址1座,共计6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过程中编号Ex18.05和Ex18.06两个四方形墓葬中出土马的下颌骨,羊骨、黑褐色陶器盖和其他陶片,没有发现丧葬的人骨。编号为Ex18.03石结构基址里面没有发现任何遗物。而其中编号为Ex18.01的赫列克苏尔、编号Ex18.02的四方形石板墓、编号Ex18.04的四方形墓出土很有价值的遗物。赫列克苏尔为直径24m,中心石堆直径为12m的圆形石结构遗址,位于辉森恩格尔坡上。在石堆下面是墓葬,因为被盗,人骨摆放已被移动,无任何随葬品。通过发掘得知首先将原生土修出一个浅坑,再立大石砌起来,再用四五块石板封盖之后堆砌石堆。该赫列克苏尔周围有六座祭祀石堆,只有编号Ex18.01.T4出土木炭,其他一无所有。方形石板墓位于辉森恩格尔山顶处,11×9m呈长方形石堆,清理之后出现5.5×4.5m的立石墓廓。墓葬向东,头部上半身用石板封盖,下半身已被扰乱,没有遗物出土。四方形墓,墓葬石堆6.4×7.5m,墓廓4.2×2.9m,墓廓东南部方形两颗吻部向东的马头骨。墓廓深19㎝处偏北出现大小1.9×0.6m的土坑墓葬,出土人骨,只有下肢摆放规矩,应当头部向东,上半身骨骼凌乱,未出土遗物。此外联合考古队也对周边20㎞范围内地区做一些调查,登记新石器时代遗址25处,青铜时代、匈奴、突厥蒙古时期墓葬共计174座。
蒙古国国立大学考古专业师生2018年8月,对中央省龙苏木西北42㎞处土拉河北岸阿日戈林恩格尔地区乌古尔查克乌拉的温格其图阿木山口青铜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了赫列克苏尔附属祭祀石堆1座、环形石圈墓1座、四方形墓2座。1号墓:温格其图阿木山口东北部方形赫列克苏尔西南,直径为450㎝的石圈墓。墓葬为东北西南向130×60㎝墓廓,未出土任何遗物。赫列克苏尔附属祭祀石堆:位于该遗址最上面,直径为22.4×21m见方,中间石堆直径为9m,南石圈外有10座直径为300㎝的附属祭祀石堆的赫列克苏尔。考古队选择祭祀石堆的最西面的一座发掘,未出土任何遗物。2号墓:位于该赫列克苏尔中心石堆东北部相接。墓葬为500×400㎝,石堆中间可见东西向260×240㎝方形立石板遗存。墓中出土3块80×60×35㎝的石板盖,出现软土墓廓,但未出土任何遗物。3号墓:位于2号墓前面,方形石堆墓葬,中间还有方形立石板,但未出土任何遗物。这些遗存当属祭祀遗存。
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与俄罗斯伊尔库斯克国立科技大学组成的蒙俄联合考古队,带领专业学生田野实习,于2018年7月10日-8月10日围绕《中央亚细亚考古学研究-1》项目对蒙古国库苏古尔省杭哈苏木地区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其中选择准希仁登基和敖包庭乌珠尔两个墓葬区进行发掘。敖包庭乌珠尔墓葬区1号遗址为赫列克苏尔,25m直径的圆形石围墙,14.5m直径的中心圆形石堆,30㎝高,和分布着随处可见的盗洞。围墙东南部有一处祭祀石堆基址。通过考古发掘,祭祀石堆下面未见遗迹现象,同时原赫列克苏尔下面也未见丧葬遗物。赫列克苏尔前方13m处有一座5.5m直径的环形石堆遗址,在北部内外石圈之间出土马的肩胛骨,其西出土排列有序的吻部向东北方向的羊头骨,在其东出土排列有序的吻部向东的马、羊头骨,共计19头羊、马头骨,当属祭祀所用。该遗址是蒙古国最北端的赫列克苏尔。敖包庭乌珠尔墓葬区3号遗址为直径7m的圆形石堆,在其东北部有3.5×2.5m一个椭圆形石堆。在主石堆之下除出土动物骨骼,没有其他遗物。而在其东北部的石堆遗址中心部位出现67×78㎝长方形立石板框,其中出土马的肩胛骨残片、十余件青铜器、三棱形青铜箭镞,保存不好的吻部向东南的马头骨,下面出土三个羊头骨以及各种铜泡和铜饰件,在考古学文化上当属公元前一千纪中期(春秋战国时期)。
蒙古国科学院与摩纳哥合作组成“后塔米尔——呼尼河”联合考古队,2018年7月1日-19日,在后杭爱省伊克塔米尔苏木后塔米尔河巴彦查干河谷进行考古发掘。对该地区38号鹿石旁边的赫列克苏尔进行考古发掘的同时调查发现3座新的鹿石。赫列克苏尔是圆形石围圈结构,东边有5座石结构祭祀堆,没有人骨出土,只在中心石堆出土马牙以及石围圈和中心石堆之间出土鹿腿骨,未发现其他遗物。新发现的3座鹿石是在进行航拍调查测绘时发现的。位于后塔米尔河谷恰钦鄂日阁、准吉日格楞图阿木山口、巴兰乌布尔乌拉山阳坡三处鹿石。至此蒙古摩纳哥联合考古队已经发现登记113处鹿石。
四、匈奴考古新发现
蒙古国匈奴考古自发现诺音乌拉匈奴墓以来一直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长期关注,近几年已经获得丰硕的成果。匈奴考古学研究也从各种形式的墓葬发掘与研究扩展到匈奴城址、手工业遗址的发掘与研究。2018年继续扩充匈奴考古的新成果,是蒙古考古的大宗之一。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蒙藏佛学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8年5月,对布里亚特共和国贝加尔湖南岸乌兰乌德市周围青铜时代及匈奴考古学文化遗址12个区域,近120处遗址进行判别、测绘、拍照制图。其中青铜时代圆形石堆墓24处、赫列克苏尔8处、亚字形墓(又称亚腰形墓)30处、四方形墓55处、匈奴时代遗址2处、匈奴平民墓1处、中世纪时代(蒙古时代)墓葬区1处。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与美国耶鲁大学考古学专业合作“东部蒙古考古调查与发掘研究”项目。准恩格林布乌查沟口分布着55座匈奴墓葬群,选择其中最北端,石砌坟茔最大的一座进行考古发掘。墓葬大小4m×2.5m,深2.8m。因为墓葬已被盗掘,但在墓中出土木棺,在墓葬后部东边棺外有殉牲。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蒙古国国立博物馆与韩国国立博物馆合作的“蒙古-韩国”项目从1997年就已经开始了。该项目开启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是杜尔力克那日斯匈奴贵族墓葬的发掘。2006-2011年共计发掘3座贵族墓和13座陪葬墓,收获丰厚。2017年开始对该遗址最北边一座大墓进行考古发掘。该大墓北边长32m,东西边长个38m,墓道37m,揭露大墓及陪葬墓,以备2018年发掘。2018年7月29日-8月20日对墓葬主体以及陪葬墓进行发掘。首先对非常明显的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四座陪葬墓进行清理发掘。在最北边陪葬墓1,石堆已经被破坏,散乱不堪,通过进一步清理,确认是直径为8m的墓葬;2号陪葬墓在1号陪葬墓前面,石堆也已散乱,但形成一个石圈,中心稍有塌陷,直径在7m左右。3号陪葬墓与2号基本相同,就在其前面。4号陪葬墓距离3号陪葬墓很远,大大靠前,石堆散乱,直径约6m左右。为了清楚地找到陪葬墓,运用探地雷达和物探方法对主体墓葬周围进行勘探,大概探出12座陪葬墓,但实际考证发现部分有误。
2018年,蒙日合作的三个项目,分六个队进行。第一个最大的考古学项目就是“古代蒙古工业史研究”,该项目于2018年8月29日-9月6日间进行,分三个子课题或分队进行。主要对中央省孟根毛日图苏木准白达力克高勒河谷匈奴时期的陶窑遗址、居住址和墓葬进行清理发掘与研究。第一分队首先发掘了居住遗址。该遗址在准白达力克高勒河北岸特格希木古丘地区的冲积层上,2016年发现,2017年试掘,2018年布800×800㎝的探方发掘。发现了520×580㎝见方,西北深24㎝,东南深13㎝的房屋基址,门220×180㎝,方向东南145度,房屋靠北墙发现高出踩踏面26㎝,距北墙75㎝,东墙66㎝,西墙40㎝的土台基。在房屋西北角出土少量的动物骨骼和陶器,对骨骼年代测定为公元前48年-公元29年,当属匈奴时期的半地穴式东南开门的房屋遗址。陶窑遗址的发掘:陶窑位于呼斯图宝力格,平面东西7m,南北10m,窑为100×80㎝,椭圆形,30㎝直径的火塘,后边是90×70㎝的烟道。距烟道2m处发现有圆形坑,出土大量陶器残品为匈奴时期陶器。赫列克苏尔的发掘:距陶窑3㎞处的布尔汗图乌拉地区,方形赫列克苏尔。石围墙为30×26m,中心石堆直径为9m,周围分布着方形、圆形的石结构祭祀石堆,围墙外9座,墙内4座。对墙外一座试掘,只出土马的牙齿,目前在进行年代测定。第二分队发掘冶金遗址。在巴彦乌鲁给省德伦苏木甘其毛都高勒河流域分布着非常多的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址和突厥时期遗存。考古队选择其中分布铁渣最多的5×10m的地方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铁渣和冶炼窑壁土块。在主窑一旁出现椭圆形窑坑,中间由坑道相连,用大石头封口,这是匈奴时期冶炼遗址的第三种类型。故此测定年代为匈奴时期。此外还调查发现了近十处同样的冶炼遗址。第三分队在蒙古国东方省巴彦顿苏木乌力吉高勒河谷进行考古发掘。该地点是准乌林阿德格。2015年通过调查发现,2017年进行试掘,出土大量的铁渣以及木炭,经过碳十四测年,在公元前2-1世纪,当属匈奴时期。2018年选择地表散落铁渣最多的地方布方2×15m进行探沟式发掘。分成三段,5m一段。第一段出土三座冶铁灶,中间的最大(同时期相比比较小),45×45㎝,圆角方形,灶壁15㎝厚,灶深17㎝;第二段中出土大量的铁渣和少量的铁矿石以及木炭。第三段基本没有出土遗物。不过从第二段出土的木炭提取做碳十四测年,为公元前56年-公元53年,属于匈奴时期。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匈奴及古代史研究室获“匈奴城址、生业史研究”(2017-201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围绕该项目2017年对蒙古国南部戈壁地区8处匈奴遗址进行调查、航拍、测绘、制图,并试掘,收集测年标本。2018年,在蒙古国中部地带匈奴城堡和各种遗存展开工作。9月24日-30日, 在东方省查干敖包苏木巴润杜若和日木、肯特省巴彦敖包苏木敖包图巴润哈布其勒突兀里遗址、汉字图浩特突兀里遗址、呼鲁斯太淖尔苏兀里遗址;巴彦呼图克苏木茂顿乃突兀里遗址;牧仁苏木准巴润和日木遗址、青格尔曼德力苏木青格尔高勒和日木遗址;中央省巴彦德力格尔苏木温都尔道布遗址、巴彦苏木桑图希热突兀里遗址、白兴吐德日斯遗址等11处遗址进行航拍、测绘。其中巴润杜若和日木、敖包图巴润哈布其勒突兀里、青格尔高勒和日木、温都尔道布4处遗址确定为匈奴时期。桑图希热突兀里、白兴吐德日斯2处遗址,学者多认为匈奴时期,但有待商榷之外,其余遗址是匈奴晚期或更晚期的遗址。巴润杜若和日木:位于东方省查干敖包苏木,地理坐标为北纬48º05′08.62″,东经113º25′49.68″,方形土城,又称巴日斯浩特-Ⅱ,东西335m,南北345m,墙体残高2m左右,墙基4-5m。城中靠北边有4座土台基,最大的15×25m,城门在南墙中部。虽说有几次发掘,也没有出土可以断代的有价值的遗物,与其他匈奴时代的古城基本类似。敖包图巴润哈布其勒突兀里:位于肯特省巴彦敖包苏木,地理坐标为北纬47º49′02.41″,东经112º33′12.56″。该城为两城两个时代,原城116×82,通过地表采集陶片,断定为匈奴时期。后来该城西南东北向扩建162×70m。北墙中部似乎有城门。城中有几处基址,最中心位置的土台基址28×28m见方,2m高,还有40×60m的水池痕迹,地表散落着匈奴时代的陶片、石柱基。青格尔高勒和日木:位于肯特省吉尔格郎图汗苏木巴彦额尔德尼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47º24′25.65″,东经109º21′16.35″,海拔1199m。该城早年由苏联人发现,因与特日勒斤杜尔卜勒斤匈奴遗存类似,推断为匈奴时代。通过调查、测绘,古城北墙380m、东墙334m、南墙310m、西墙300m。城址中心发现22×11m土台基,西南角还有一座10×10m的土台基。温都尔道布遗址:位于中央省巴彦德力格尔苏木、伊克滚淖尔、巴格滚淖尔之间的阿依克-希纳戈地区。最早1925年苏联学者Я•В•符拉基米尔佐夫发现,1952年Х•普尔莱测量绘图,西墙285m、北墙255m、东墙292m、南墙285m、现高30-60㎝、宽2-3m。墙体上修筑马面,西墙3座、东墙6座、北墙8座、南墙5座,城墙四角修筑角楼。通过对中心建筑基址顶部的发掘,出土泥皮、夯土、土坯等,推断年代为17-18世纪古城。后来又通过与其他相同的古城对比研究发现与匈奴古城类似,1995年蒙古国考古学家У•额尔敦巴图认为是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大妃孛儿帖夫人斡尔朵。今年调查及航拍结果是古城呈方形,北墙330m、东墙390m、南墙320m、西墙390m,墙体已经若隐若现,古城中心建筑台基呈方形,22×21m,高1.3m,西北部建筑台基17×16m,高1m,城中未发现任何遗物。桑图希热突兀里遗址和白兴吐德日斯遗址亦是如此,至今学界还有争论。桑图希热突兀里古城遗址和白兴吐德日斯古城遗址都与之类似,至今还没有确定其时代或文化属性。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与哈喇和林博物馆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合作,2018年对哈喇和林周边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在顿德布拉根阿木山口发现一批墓葬。为弄清这批墓葬的考古学文化属性,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并测绘制图。墓葬区位于哈喇和林东南3㎞处的顿德布拉根阿木山口,根据调查统计,共111座墓葬,直径3-20m不等,大型的墓葬多集中在山谷深处。考古队通过谷口小型墓葬判断应为中世纪蒙古时代的墓葬,选择其中41、47号两座墓葬试掘,清理发现该墓葬为匈奴时期墓葬,确定此处墓葬区的年代为匈奴时代。M41:位于墓地中部,中等大小椭圆形石堆墓,直径4.9×4m,中心部位1.8×2.3m,直径面积没有石堆,地理坐标为北纬47º00′,东经102º50′。墓填土中出土大型动物的肩胛骨残片、墓坑东北部出土牛头骨、西北部出土马头骨,东西两边发现棺木。墓葬西壁以及中部出土棺木的装饰品和几块铁器、牛、马、羊的颈椎骨、牛蹄、牛尾、牛肋骨、牛大腿骨残段。西壁中部红色漆器残片、青铜饰件、黑色陶片共出。北壁中部出土青铜饰件、铁器、骨筒、牛蹄、鹿蹄、羊头骨和人骨指骨、脊骨等。墓葬西壁还有壁龛,经过发掘发现是偏洞室墓,葬一人,西北东南向。头部60㎝ 、足部37㎝、长190㎝的偏洞,虽说保存不好,但是棺底、棺盖、棺板俱全。因为早期被盗,人骨摆放凌乱,出土胫骨、腓骨、髋骨、胸骨残段、指骨、肱骨、下颌骨、颅骨、肋骨等。在人骨头部出土有机纤维包裹的青铜器,腰部出土铁器(铁镞)和穿孔羊距骨。在棺木西北部发现红褐色陶器。这种偏洞室葬俗很有特点。M47:位于M41东边,形制相同。墓葬填土中发现大型牲畜的距骨、木块等。墓葬深260㎝,木棺长193㎝、足部宽45㎝,头部宽60㎝,头向向北,头部出土敞口鼓腹灰陶罐。陶罐口沿直径6㎝,腹部34㎝,底部18㎝,全高38㎝。在陶罐周围出土大型牲畜蹄骨和黑色高领陶罐,陶罐中出羊蹄骨和头骨,在墓葬之中也大量出现各种家畜骨骼,马牛羊头骨很多。但非常奇怪的是没有出土人骨。通过发掘该墓地与其他地区匈奴墓地基本相同,但是在墓葬形制和规格上属于中型,相对于贵族墓要小,平民墓要大,与哈喇和林附近发掘的匈奴古城、陶、铁窑和墓葬群整体观察的话,可证明哈喇和林地区在匈奴时期的中心地位。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匈奴与古代史研究室“匈奴之后的游牧部族-Ⅱ”社科基金项目2018团队,对肯特省牧仁苏木西3㎞处的那林德勒乌拉山口入口处,有一处匈奴墓葬区。墓葬为圆形石堆,直径2-8m不等, 29座墓葬分布在沟口两边。在东边对面山口也有6座同样形制的环形石堆匈奴墓成对分布。考古队选择比较集中的29座墓之中的12、27号两座进行考古发掘。M12:位于墓葬区中心部位,墓葬形制为环形石堆,填土中出土陶片、羊腿骨、马头骨等。在墓坑东北部发现幼童骨骼,整体骨骼不缺,但保存不好。在此下方出土成人骨骼,有髋骨、股骨及其他骨骼残段,同时出土马蹄骨。墓坑四壁用石头垒砌,其中有棺木的痕迹,出土颅骨残片、一段脊椎骨、黑色陶片、棺木铁饰件和绿色饰件残片。M27:该墓葬不是环形石堆,而是全部用石头堆积的墓葬。墓坑用石头垒砌,其中放置木棺。石壁及木棺的间隙为60㎝左右,出土人的股骨、下颌骨、胫骨以及羊下颌骨等。石砌北壁出土人的颅骨、还有6颗羊头骨,2颗有角,没有出土其他遗物。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对古日本道布匈奴遗址的考古发掘。该遗址位于肯特省德力格尔汗苏木欧日戈巴拉嘎斯西南8㎞,克鲁伦河、欧日戈河交汇处,是相邻的三座圆形夯土台基遗址。将直径30m最大的圆形夯土台基编为1号,向西40m处,直径20m,残高1m的夯土台基编为2号,再向西150m处直径25m,残高0.5m的夯土台基编为3号遗址。2018年,考古队对2号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航片分辨出遗址,布4×10m探方进行发掘。通过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墓葬。1号墓位于台基东部,被盗严重。2号墓位于台基南部,明显打破台基夯土层而建的墓,并且是一座偏洞室墓,出土偏洞室木制挡板,挡板上雕出窗口,用柳条装饰。发掘到墓底时出土散乱放置的人骨。头部左上方出土桦树皮器皿,颈部出土5件青铜质地两瓣花式小坠饰。通过随葬器物与人骨观察,墓主人为女性,头向东北。之后继续发掘2号台基。为更好揭露2号夯土台基的建筑结构,从不同的方向打1×4m八条探沟,其中东南方向探沟散出鹿的骨骼、完整的马骨,由此也确定为殉牲马的墓葬。将该墓葬编号为4号墓,墓的头部发现后期补葬的婴儿墓葬,年龄在2-3岁,左侧身葬,编号为3号墓,出土琥珀坠饰,其他没有任何随葬品。4号墓人骨头向西北,与马骨并行同出,马为卧式下葬,出土马镳马衔以及马背上如同马鞍的木屑和一个马镫,在人骨的左腰部出土桦树皮盒,盒中装有4个箭镞,其中一个箭铤上装骨球体。右腰部出土匕首、铁环,可能是腰带上的铁环,而且附近还有砺石,同时还出土4小片陶片。经过测年,2号墓为880-985年之间;3号墓为1261-1293年之间;4号墓550-630年之间。
蒙古国国立科技大学2018年,继2011年以来所承担的“土拉河流域古代游牧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发现与研究”项目,历届考古学专业学生,对布尔干省达欣奇棱苏木、中央省扎马尔苏木、乌兰巴托郊区等地匈奴一般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同时,2014年又对中央省额尔德尼苏木比希儿乐图大坝梁比希儿乐图阿木山口匈奴一般墓葬进行调查测绘和发掘。2018年发掘该墓地第二个区域中的9号墓和16号墓。9号墓早期被盗,已被破坏。墓葬头向向北,石板垒砌,长161㎝,头部宽47㎝。足部宽45㎝,墓葬头部发现67×73㎝头龛,出土牛头、牛蹄、牛距骨、马头、鹿颈骨、脊骨、肋骨以及铁勺、豁口陶壶、小陶锅。在棺木里出土与棺木同方向人骨,因被盗摆放凌乱。同时还出土残铜镜、青金石坠饰。
五、蒙古国的中世纪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蒙古国中世纪时代考古受到一部分国家学者的长期关注。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国学者关注突厥回鹘考古学文化,而日本多关注契丹、蒙古时代的考古学文化。2018年相关中世纪时代的材料多有发现,但相对与前两个时代较少。该时期是根据蒙古国考古学时代划分习惯进行划分,也便于综合叙述。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与韩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项目,组成“青铜及铁器时代科考队”,2008年-2014年一直在戈壁阿尔泰地区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2015年起,转移到巴彦乌鲁给省蒙古-阿尔泰地区,对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游牧遗存-青格勒苏木哈日萨拉高勒河谷西伯吐海日汗山坡古代遗存调查与发掘。2016-2017年共计考古发掘4座青铜时代墓葬,3座有关鲜卑时期的墓葬,9座祭祀遗址。2018年6月17日-7月22日,在以往的基础上发掘早期铁器时代遗址4处、鲜卑时期遗存4处和古突厥时期遗存1处,共计9处遗址。早期铁器时代墓葬大量被盗。其中7号墓葬为木墩墓,随葬木盘、鹿骨、铁刀等,虽说陶器已破损,但是纹饰奇特。8号墓葬已被盗,人骨被移除放在木墩之上,石堆之中,可能是掘墓羞辱所致。9号墓石结构墓葬外面还有3个巴拉巴拉石,墓葬为石棺墓。作为鲜卑墓葬,1号墓出土青铜耳环;3号墓出土贝壳、项链;5号墓出土干尸,其衣帽保留了下来;6号墓出土2条项链和衣服的纺织品残片。目前测年等工作正在进行中。这里发现的3座鲜卑墓葬填补了蒙古国鲜卑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驻摩纳哥信贷公司的支持下“乌兰和日木西润本布格尔土丘考古遗存提高现场保护技能,公共文明保护意识提升”项目由蒙古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驻北京代理委员会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驻蒙古国委员会组织,于2018年5月17-28日为期10天,主要围绕布尔干省巴彦淖尔苏木乌兰和日木西润本布格尔遗址周围12.5㎞直径,约490.6 km²进行考古调查。共计调查270余处遗址,其中8处岩画遗存、4处31例赫列克苏尔、3处46座四方形墓、3处墓葬群180余座匈奴墓、突厥祭祀遗址及土丘遗址、古城和年代不详的石结构墓葬80余座。其中萨勒黑图乌拉一座四方形-152号墓葬东南倒地埋土里的石碑上刻画着一个人的形象,是首次发现。大量发现的还是以匈奴平民墓最多。还有一个新发现是该地区的一座刻有汉文的碑刻。75㎝高、28㎝厚,汉文文字大多模糊不清,第18行第6、7字写:“僕個乙突”的名字。是中央省加阿马尔苏木大墓主人“乙突”的石碑。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与哈萨克斯坦国际突厥研究会合作,组成“西伯吐乌兰”联合考古队,对后杭爱省伊克哈努伊河中游的包格尼遗址、上游的乌尔图登基遗址以及在其北的毛都太温都尔遗址,哈努伊河、呼尼河之间草滩中的瓦仁套鲁盖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其中希日嘎淖尔湖东5㎞处的歹戈包格尼遗址是保存有7处岩画的遗址,刻画鹿、羚羊、盘羊、野猪形象,在其旁还发现藏文题记。伊克哈努伊河上游南岸发现一座鹿石,长2.5m、宽0.4m,侧倒在两块石板旁边。在毛都太温都尔乌拉山阳坡上分布着匈奴墓葬,墓葬形制基本相同,共计9处。瓦仁套鲁盖遗址发现古代建筑基址,并从地表发现板瓦、陶器残片很多。通过陶器纹饰等因素比较发现,该遗址属于回鹘时期文化遗存。在西伯吐乌兰地区也发现了鹿石以及其他石质遗存。2018年联合考古队发掘了方形底座八角塔的遗址。该遗址底座为23.6×23.3m,塔身八角形8-7.8m不等,主体以石砖垒砌,外用蓝泥抹墙,再用白灰刮白,有些部位或用红色、或用黑色涂料涂抹。而且方形4座石柱础、石狮。同时在塔基北面出现圆形灰层,灰层中出火烧过的土和羊骨残段,可能当时用于祭祀。在塔基周围还出土零星的石板、石条,火烧过的木段、大牲畜的骨骼、小型石柱础等。之后发掘塔基两旁的小台基,发现可能是石狮底座或石碑底座。最主要是出土了一颗石人头。石人头高33㎝、宽18㎝、厚20㎝,帽冠如同油毡帽,面部平面大鼻子,无胡须直接刻画嘴。
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专业团队独立研究教学所做的都是考古调查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首先对南戈壁省萨勒黑图乌拉岩画的考古调查;东方省策日格里根苏木“嘎林古尔本敖包”遗址的保护开发;布尔干省忽都格温都尔苏木额根高勒河流域进行的配合基建考古调查并对典型遗存进行试掘。现阶段蒙古国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约有10处,5处都集中在额根河流域。2018年夏天,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专业师生对额根河东岸哈如林乌拉青铜时代墓葬1座,小型祭祀遗址9座,蒙古帝国时代墓葬5座、祭祀遗存1座,突厥时期墓葬2座。青铜时代墓葬出土马、羊头骨、脊椎骨和完整人骨,没有出土其他遗物。2座突厥墓石堆直径约3.6-4m。一座出土完整人骨以及铁镞、完整陶器1件,另一座墓葬出土人骨以及铁马镫、铁刀、青铜饰件等遗物。蒙古帝国时代墓葬只出土人骨,没有出土其他遗物,可能与前期被盗不无关系。
蒙哈联合考古队第三个合作项目是继续发掘原来蒙古国与土耳其合作 “蒙古地区突厥碑刻研究与保护”项目组未完成的发掘工作。2018年8月24日-9月3日期间蒙哈联合考古队对后杭爱省哈夏图苏木胡雪柴达木毗伽可汗陵园东边建筑基址考古发掘。今年不仅将蒙土联合考古队所做的NI-273A和NH-273A重新揭取、测绘、登记的同时又新开三个小探方进行发掘。去表土之后出现方形墙体的一部分,通过测量,此建筑基址长6.3m、宽4.3m,呈方形,南北向。建筑四边墙体由当时的红砖垒砌。墙内由残砖填满,还掺杂板瓦片。又在其东面揭露一窑址,但还没有清理发掘。
蒙古国国家博物馆与哈萨克斯坦国际突厥研究会2017年开始合作,对肯特省德力格尔汗苏木克鲁伦套脑乌拉山西麓、克鲁伦河北岸的滚布日都哈崖呼都格两处突厥时期祭祀遗址进行调查、测绘,2018年7月1日-8月10日 之间考古发掘。哈崖呼都格遗址位于北纬46º58′49.2″,东经109º23′31.6″,海拔1159m,在地表有一座近圆形,东西27.7m,南北26m土堆,顶部塌陷,中心部位隆起,全高从地表20-25㎝,露出矗立石板。通过清理发现,环丘顶部有宽2.4m,15×16.7m的方形环壕。清理到2m深时,环壕宽变窄为1.5m。发掘过程中出土做工粗糙的石人2座、陶器底部1片、马头骨13颗、其他牲畜骨骼散乱分布的同时,还有小羔羊之类的骨骼也有出土。通过继续发掘发现环壕围出的是11.5×11m的土台基。台基之上发现柱洞里面有木柱残段,上面应有建筑。在台基的中心部位出土两块祭祀石板,刻花草装饰,两块石板中间143㎝深处出土直径40㎝粗细,73㎝高的木头。又在祭祀石板东边环丘壕里面发现直径130㎝,深297㎝灰坑,里面出土少许动物骨骼残段、陶片1枚、破损祭祀石板残块等。在祭祀遗址门道处立一椭圆形(5.5×4.9m)石板。石人-1:98㎝高,15㎝宽,14㎝厚,长条状石人,头部椭圆、五官齐全、戴一小帽。石人-2:头部和身体部位以项部分离,112㎝高、24㎝宽、12㎝厚,五官齐全,还刻画胡须。相比较而言石人-2的特点是高鼻多须。在祭祀遗址东西北边各出石板残段,西边石板刻有花纹。之后对滚布日都祭祀遗址进行了试掘,出土4枚瓦当,还有板瓦、砖块出土很多。
蒙古国科技大学考古学专业团队2018年对中央省巴彦文珠勒苏木乌勒痕布隆地区的古代突厥祭祀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对于该地区考古学遗存曾经有俄罗斯捷列门茨、科兹洛夫等调查发现,勃罗夫卡初次发掘。蒙古国学者普尔莱、新讷夫、策旺道尔吉等进行测绘制图并试掘。在龟趺前方出土石人胸部以及不知其是何文字的石碑残部。该遗址周围现在依然有2座残毁石人和1座石狮主体部份和零散的很多石人石碑残块,同时还登记了延续2.4㎞,约130个巴拉巴拉石列。这里矗立一座石碑,现藏中央省准莫多市博物馆。2018年首先对该墓地进行电磁探查,之后进行考古发掘。基本对以往考古发掘进行了一次再试掘,所以没有出土任何有意义的遗物。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与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科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完成《白巴里克-2018》合作项目,对布尔干省忽都格温都尔苏木地区色楞格河流域回鹘帝国时期的古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该地区回鹘帝国时期古城分布着3座完整,1座未建成的残城。选择一座编号为白巴里克-1(年终报告编号为M-1,以为发掘-1),这是一座没有建完的城。选择东城墙解剖、中心台基、东城墙之外、西残墙空地及一个灰坑等四个点进行考古发掘。城墙是在地基上混用砖石木夯筑而成,而西城墙毫无痕迹,不可能是倒塌所致,应该是未完工,没有修筑城墙。墙外发掘没有任何遗迹遗物发现,应当未曾有人居住或活动痕迹。中心台基是由青砖、修理过的石砖、横木、黄泥等混合筑成。出土一些砖石木类建筑构件,又不能明确年代属性。但是有很多灰烬,可能因为一场大火,古城失去了使用价值。在古城内外还散落着一些契丹时期的砖瓦残片,可能到了契丹时期才有人群到此居住。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蒙古国国立大学考古学系与德国考古院欧洲以外考古学文化研究室合作组成“斡尔浑考古队”,2007年开始对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斡尔浑河岸边的回鹘时期的都城-斡尔朵巴里克,也称哈拉巴拉嘎斯古城中的宫城中的几个建筑基址进行考古发掘研究。2018年的主要工作是宫城东南部方形遗址的水井发掘。该水井从小城建筑基址地表到井口由木板构架,开口1.6×1.6m,井的内部直到7m处都是用木材砌壁,再往下5m由石头垒砌,并有木制二层台,井深至少12m。水井中出土丰富的回鹘时期遗物,有些是在各种回鹘时期的遗址中未曾出土过的遗物。其中有两面刻有汉字的铜铃,一边刻有“八音六德”,一面刻有“上至十天”。刻文字的遗物还有一块石册残段,上刻“於天下气□”。还有粗大圆木柱子残段,残大理石石狮、大铁锁、花草纹红旗木柱残段等。除此之外,在井下淤泥里面还出土食物种子、瓜果硬核、刻花木板块、以及完整的陶器。在其中一件陶器上戳盖了回鹘大汗的亲印。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与德国波恩大学远古于古代历史考古学系,在两国首脑的授意下组成“哈喇和林”科考队,从1999年开始对哈喇和林以及斡尔浑河流域历史及文化遗产进行考古研究。2018年5月17日-6月28日,联合考古队对位于后杭爱省额尔德尼曼德勒苏木哈喇胡勒汗巴拉嘎斯,又称哈喇胡勒汗城)周围哈努伊河流域进行考古发掘。该古城呈方形330×370m,墙残高3m左右,四面建石城门,古城北面还有一小型方城,周围还有诸多建筑基址。城内有一条宽1.5m南北向主道。考古发现的砖砌台基、石基之上砌砖技术以及出土的各色琉璃瓦、瓦当与哈喇和林建筑技术和出土的遗物基本一致,推断该古城应与哈喇和林同时建成,其时代为13世纪。之后对古城向北2㎞,哈努伊河东岸的类似砖窑遗址布3×9m探方进行考古发掘。出土砖窑残砖、板瓦片、火烧木炭、火烧灰、木柱子残段等建筑构件以及动物骨骼。该项计划继续进行。
东戈壁省哈坦布拉格苏木向西有一处独立冲积平原,分布着不同大小的蒙古时期的石堆墓葬,周围散落琉璃瓦片和灰白陶片。为了判别墓葬和祭祀遗址,选择6座石堆遗迹考古发掘。这些遗迹在外部结构看来都是蒙古墓葬,也符合古代蒙古选择向阳坡地下葬的习俗。其中有两座是(4、6号)墓葬,其余的只是石堆,不知是何用意,无法判断考古学文化属性。墓4:该墓葬结构由3层石圈垒砌而成,中心无填石,东西160㎝,南北185㎝,填土中一直出现木段,120㎝深处出土一铜镜,140㎝处出土成年人个体一节指骨,没有其他任何遗物。因墓葬的完整性得知该墓葬未曾被盗掘,可能是只下葬人手指骨以代逝者本人。墓6:是一座东边偏高的方形石堆墓,东边高75㎝,其他高35㎝,350×430㎝方形石堆。出土人骨保存不好,只有股骨、腓骨、尺骨、髋骨等残段骨骼。该墓墓向东北,代表戈壁一带中世纪墓葬的一种形制。
蒙古国科技大学考古学系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8年8月,对中央省扎马尔苏木和日门登基巴拉嘎斯契丹时期古城进行考古发掘。双方领队为额尔敦宝力道和喀拉丁。该古城遗址于2002年发现,2005、2010、2013、2017年相继发掘,确定为契丹时期驻军古城。周围还有从土拉河引水的水渠,证明当时这里农业非常发达,可能是驻军屯田之所。本年度是继续在以往的基础上考古发掘。选择城中心最高处的建筑基址进行发掘。2018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好了建筑的东墙角及北墙。北墙是黄沙泥土和砂石混夯筑成,北墙与东北角共计残长7.18m,底宽0.9m,顶宽0.8m,残高1m,倒塌堆积在墙外0.9-1.2m,墙内2.06m,想必墙体实际高度很高。东墙残长5.4m,底宽约0.9m,顶宽0.85m,残高0.95m,倒塌痕迹明显。墙内侧使用1-1.2㎝厚细黄土抹面,同时用灰白或红褐色颜料涂色,保留在墙壁残面上,但墙外面没有发现涂抹颜料。顺着两墙体外侧铺垫夯打的厚10㎝、宽100㎝左右灰褐色砂石土面,以保护墙体不受雨水侵袭。墙内踩踏面由黑或褐色砂石土夯打之后以细黄泥抹面而成,厚约5㎝左右。踩踏面损坏严重,可能与长时间有人居住有关。在踩踏面上还发现石柱础,60×60×12㎝见方。但这些都不能作为甄别文化和断代的有力证据。只是在东北角发现一座直径2.58m的圆形灰坑,出土大量的的动物骨骼、陶片和陶壶、蓝砖块。依据出土不多的陶片分析,应属契丹时期的遗址。
蒙古国国家博物馆与美国匹斯堡大学、美国蒙古研究中心合作“北蒙古”研究项目,于2018年7月9日-8月1日对库苏古尔省乌兰乌拉苏木呼格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及试掘。在遗址发掘方面:联合考古队在往年调查所获的基础上对巴格萨格布隆湾的4个地点布2×2m探方进行考古发掘,编号BB1探方出土青铜时代陶片2枚,BB3探方出土陶片4枚,BB4探方出土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早期的石器以及动物头骨残块,BB5探方出土火烧过的骨骼以及少量的石器。该遗址最主要特点是没有分辨出清晰的地层关系。在抢救性保护与考古发掘方面:考古队在库苏古尔省乌兰乌拉苏木和巴彦吉如和苏木交界处好力克地区的被盗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2017年接到当地牧民报案盗掘古墓,考古队前去查看,已经盗掘的千疮百孔,令人震惊,经过查看,被盗墓葬100余座,是中世纪蒙古帝国时期的墓葬。2018年考古队选择其中25座已被盗墓葬进行清理,还是收获了惊人的发现。其中出土金丝嵌玉绘龙纹丝织品残段、刺绣冠帽残片和冠帽上金器、桦树皮具、刻花纹骨梳、独角兽、刻花纹骨饰件,双耳瓷罐、马具、武器、服饰等都是非常典型的蒙元时期的文物。除此之外,在脑木图乌拉山、德都查黑尔乌拉山等地还有大量被盗墓葬,都一一调查测绘登记造册,以备继续考古发掘与保护。
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与俄罗斯伊尔库斯克国立科技大学组成的蒙俄联合考古队,带领专业学生田野实习,于2018年7月10日-8月10日围绕《中央亚细亚考古学研究-1》项目对蒙古国库苏古尔省杭哈苏木地区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其中选择准希仁登基和敖包庭乌珠尔两个墓葬区进行发掘。准希仁登基1号墓葬4.5m直径的圆形石堆墓,石堆下有竖穴土坑墓,墓坑头部0.9m,足部0.6m,0.65m深,头向东北;出土铁刀、桦树皮具、铁镞和棺木残段。还有出土人骨和动物骨骼,经鉴定人骨,应在20-40岁之间。通过考古学文化判断为8-11世纪墓葬。准希仁登基2号墓葬,3m直径的圆形石堆墓,土坑竖穴,墓坑头部0.75m,足部0.58m,0.75m深,特别的是头向西北,出土木棺残段、桦树皮具和桦树皮箭囊,铁扣、铁钩、一对铁马镫,还有出土动物骨骼与人骨,经鉴定为20-40岁之间。通过考古学文化判断为12-14世纪墓葬。
苏赫巴特省特不信希热苏木德力格尔汗地区陶高图高勒河西岸,利用两边岩石建成的平面台地称之为道布昭恩,高1.5m,台基南北39m,东西36m,台面南北34m,东西31m,南边设步梯,四角角石来自两边山岩,垒砌粗糙。因为在台基表面散落着残砖烂瓦,可能原来上面应有建筑,当地牧民说是寺庙遗址。在该遗址周围分布着六座同类台基遗址,都未曾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故此很难确定时代属性。但是1969年,“三河考察队”考古学家H·普尔莱和D·纳旺在该地区调查发现同样的遗址,并在其旁毕其格图乌兰乌拉山崖发现回鹘体蒙古文,描述“都古棱憨哈儿地区的图拉修筑”,这里出现的图拉是附近阿尔泰峡谷道布昭恩古城人,该文字的年代为蒙元时代(13-14世纪)。故此推断该遗址为蒙元时期遗址。在台基之上的砖瓦堆积清理之后发现是一座房屋基址,石条垒砌,但已倒塌严重。在房间内出土没有烧尽的木头和红绿颜色的墙面块以及宋钱“元丰通宝”。
蒙日两国 “新世纪”合作项目,分两队进行。第一分队于2018年8月19日-26日,对位于肯特省德力格尔汗苏木的“阿布日根巴拉嘎斯”西边的第二个建筑基址(LOC-2)进行考古发掘。在建筑基址的墙基发现11座石柱础,其地为蓝砖铺地,墙体倒塌痕迹明显,出土转角蓝砖建筑构件。通过对建筑基址出土的木炭和零星的动物骨骼进行测年,木炭测年为1167-1257年,动物骨骼测年为1162-1250年,属于蒙古帝国时期。第二分队于2018年5月24日-6月4日对肯特省巴彦敖包苏木杭吉特浩特古城进行考古发掘。杭吉特浩特是220×160m见方的夯土古城,南墙被河水冲毁,只有东西北城墙,东西墙开城门。发掘其城中心地带倒塌堆积的建筑基址。建筑基址西墙出土7座石柱础,间距为200㎝,墙体为砖砌,砖尺寸为36×15×5㎝。北墙发现14座石柱础,部分柱子是圆木柱,第7、8石柱础之间出北门。经过对墙体解剖,其建筑结构为:首先地基1m深,以红土夯筑,再加高1m灰土夯筑,其坚固程度可想而知。可以判断此建筑绝非普通建筑,应为宫殿基址。出土很多砖建筑构件、筒瓦、瓦当、泥雕等。其中发现龙纹瓦当和龙纹泥雕建筑构件等最为珍贵。通过木柱残段以及建筑地板下出土的动物骨骼测年,在公元1030-1155年或11-12世纪。
蒙古国国际游牧文化研究院与日本团体(大阪国际大学、龙谷大学和大谷大学)合作,2018年对戈壁阿尔泰省希日戈苏木希日戈河南岸哈勒斤希日戈古城进行考古发掘。该城2004年被发现,测绘制图、2014年、2016年、2017年进行联系、连续发掘。地理位置是北纬46º12′518″,东经95º13′429″,海拔996m。该城城东墙190m,西墙220m,北墙190m,南墙170m长的不规则方形,城门似在东墙中间,门一样的豁口长17m,墙体为夯土建筑,城中心有座东西向椭圆形建筑基址。因为建在斜坡上,所以雨水侵蚀严重。在城中发现很多陶片,多以水波纹或双水波纹为主的黑褐色陶片。考古队对城中中心建筑基址西北角布方东西11m×南北7m探方进行发掘,因为古城中心建筑基址中心部分以及东南部往年已发掘。在发掘区出土土坯,以及在隔间里出土写有藏文的大型家畜肩胛骨。在隔间西南角有两砖相叠,46×46㎝,方形,高10㎝的台基,台基旁边出土两枚泥塑手指,可能是立什么人像的台基。其他隔间依然出土大牲畜的骨骼以及砖块,还有夯土台基,大概隔间墙壁的下部用黄土夯筑,上部用砖垒砌。年代测定为12-13世纪遗址。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17世纪蒙古的城市”项目团队于2018年在东戈壁省伊克和图苏木的几处板升︔布尔干省达欣奇棱苏木朝克图查干板升,哈拉宝哈巴拉嘎斯,阿尔善苏木额布根黑特庙,扎布汗省特斯苏木苏木陶鲁盖等遗址进行考古工作。哈拉宝哈巴拉嘎斯遗址:位于布尔干省达欣其棱苏木哈拉宝哈小河东岸,地理坐标为北纬47º52′249″,东经103º53′051″,海拔1015m。该古城始建于辽代,至17世纪蒙古人在土城子里面建起石建筑被保留下了来。古城总体上呈方形,北墙660m,东墙760m,南墙670m,西墙690m,城外修护城河(环壕)。最早由俄罗斯地理协会A·帕德林1870年发现,之后有H·M·雅德林采夫(1890年)、C·B·科兹洛夫(1948、1949年)、阿·敖其尔(2002、2003年)和蒙日考古调查队(2009、2010年)先后调查测量与发掘。契丹辽时期土城子西北部修建有石墙或不是石墙筑成的建筑遗址,有两层12处建筑,5座石塔。最大的一座石塔建在土墙北面。相对于其他建筑,石塔保存的比较完整。2018年对该古城的石城进行考古发掘。首先发掘17世纪的编号为6号建筑基址。在一间房屋踩踏面上出土6.5×5.5㎝书写蒙古文的桦树皮残片、绿釉瓷片、石佛珠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同时出土相互叠压的木段和柱洞。7号建筑基址位于遗址东北部契丹辽建筑遗址旁的一座土台基。长22m,宽16m,高2.5m,是一座有着很多间房屋的“∏”形建筑台基。出土石、砖、瓦的残片。8号建筑基址位于7号建筑东北70m处,建筑前面修建带扣状石围墙,发现砖墙、被切割的鹿角,绿色琉璃瓦以及契丹时期陶片。2号建筑基址位于遗址西边。此次发掘2号建筑基址北部左边房屋遗址。出土牲畜四肢骨、铁杵、蓝砖以及契丹时期的陶片等。在踩踏面中部出现直径50㎝的木柱残段、木板梯等。
六、中蒙联合考古的新进展
本世纪考古研究中,蒙古国国际合作最有突破的一点是与中国广泛合作,其中内蒙古起到关键的作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走出了第一步,也开创了我国对外考古的先河,成立我国第一支国际考古队—中蒙联合考古队。2005年,与蒙古国游牧文化国际研究院合作,对蒙古国早期游牧文化遗存进行考古调查,之后选择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回鹘四方形遗址考古发掘,首次提出“回鹘考古学文化”。现如今内蒙古分别组成两个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此时也是蒙古国考古学科长足发展时期,各考古科研院所广泛向外寻求合作,2014年开始中蒙合作继续扩展,到2018年已有6支中国考古队与蒙古国不同的科研院所合作,围绕草原游牧文化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开展工作,收获非常大。
内蒙古考古队在2018年分别组成两个队与蒙古国合作,在不同的地点考古发掘不同的文化遗存。首先是内蒙古博物院考古队与蒙古国游牧文化国际研究院合作开展“蒙古国古代游牧民族考古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对以往一直发掘的后杭爱省奥戈淖尔苏木陶格勒呼巴戈乡“塔林古尔本和日木” 遗址,又称“三连城遗址”或“和日门塔拉”考古发掘。中蒙联合考古队重点对Ⅰ号城址中心土台(ⅠA)、中心土台的南侧小型土台(ⅠB)、连接ⅠA和ⅠB的踏道、东墙和城壕、东门址进行考古发掘;Ⅱ号城址中心土台(ⅡA)、中心土台的南侧土台(ⅡB)等多处遗迹进行发掘,总发掘面积约4500平方米。Ⅰ号城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2014-2016、2018四个年度,发掘前为椭圆形土丘,长径45,短径32,残高3.2米。为了排除该土台遗迹是带有斜坡墓道的墓葬封土的可能性,在土台前方布东西向探沟5排,探沟规格为1.5×10米(编号为TG1-TG11)。经发掘,发现探沟内无文化层,基本排除了墓葬的可能性。2018年,对土台西侧边缘布探沟进行揭露。共计在土台底部发现6处大型柱础石、14个外围小柱洞以及台体侧壁上的2处白灰面。Ⅱ号城址:2016—2018年,重点对Ⅱ号城址的中心土台(ⅡA)及其南侧的小型土台(ⅡB)进行发掘。ⅡA土台发掘前呈覆斗形,形制规则,顶面平整,东、西两侧中部有斜坡踏道迹象。底边东西长43,南北宽40米。顶边东西长28,南北宽27米。土台高2.52米。通过3次发掘,可知IIA建筑台基由台体、西侧斜坡踏道、东踏台、东侧南北向斜坡踏道等四个主要部分组成。中心土台南侧小土台(ⅡB) :ⅡB北侧底边与ⅡA南侧底边相距46米,二者通过红土踏道连接。经发掘,发现土台也是利用红土堆筑,正南北方向布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宽13.6,南北宽12.8米。目前台体顶部中心略高,四面渐低,略呈漫坡状。顶部中心最高处距现地表高0.79,四面边缘处高0.2-0.55米。围绕台体一周发现有错落分布的小柱洞共计29个,柱洞均为圆形直壁,直径范围14-25,深15-40厘米。柱洞内出土若干小石块,推测功能应为卡柱石。这些柱洞的功能应为堆筑土台时的挡板柱。台体顶面和周围倒塌堆积中未见人工遗物。关于和日门塔拉城址的年代,2014年在IB-TG25内发现的木头标本,经北京大学第四纪测年实验室AMS测年,年代范围在公元前2-1世纪。通过以上地层关系、出土遗物风格、城址建筑特征对比及测年数据等,可以断定和日门塔拉城址的年代为匈奴时期。建筑表面局部发现白灰面,不排除该建筑原表面整体涂抹白灰来加以装饰的可能。所有的建筑基址均未发现砖瓦类建筑构件,其顶部结构很难判断,推测其顶部可能覆盖茅草或毡罽类,形成穹庐式或毡帐式建筑。通过对Ⅰ号城址东墙的解剖,可见城墙低矮(复原高度不超过2米),城壕浅敞,应不具备军事防御功能。城内无生活、生产形成的文化层和相关遗迹现象,也非生活型城邑或手工业聚落。但其规划严谨,布局规整,建筑考究,显示出该城址的地位和等级非同一般,或为重要的祭祀场所。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合作“中蒙联合考古研究”项目,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8年7月11日-8月20日,对蒙古国巴彦洪格尔省嘎鲁图苏木查干图如特高勒河谷古代文化遗存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查干图如特高勒河谷分布着从旧石器时代至中世纪时代的诸多文化遗存。在西距嘎鲁图苏木18㎞,查干图如特高勒河北岸,有一座温亲翘号断崖。此断崖周围主要分布着旧石器到青铜-匈奴时代的很多遗存。联合考古队选择此处青铜时代的遗存考古发掘。发掘了编号为TST-6青铜时代中期亚字形墓,TST-1、3、13、22青铜时代晚期的赫列克苏尔,TST-23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遗存,TST-34、35通过测年可以明确年代的遗存。TST-6青铜时代中期亚字形墓只出土右侧肱骨残段,没有其他遗物;TST-3、13因为早期被盗,没有出土任何遗物;TST-1出土人颅骨残片、下颌骨和右侧肱骨;TST-22赫列克苏尔的祭祀石堆遗迹中出土了马头骨;TST-23出土了人的颅骨残片、肱骨、尺骨;通过清理TST-34、35,出土黑褐色陶片和零散的人骨。这是中国考古队在蒙古国首次发掘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遗存。蒙古高原该时代遗存基本不出遗物的特点使研究者举步维艰,学界一直期待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
中蒙第三支联合考古队:蒙古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开展“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游牧文化”考古研究项目,2018年6月25日-8月15日,对中央省彻沃勒苏木西特尔地区进行考古发掘。该遗址2017年蒙古国国家博物馆与乌兰巴托大学合作考古调查发现,并对其中2座墓葬进行试掘。2018年蒙中联合考古队,对该地区航拍测绘制图,分析墓葬形制,命名为西特尔-1号墓地,选择其中3座考古发掘与研究。编号为SHTR-01墓葬位于该墓地西北部,直径约10.8m,在紧挨着墓葬东南部发现直径约3.2m、2.4m的2座陪葬墓。经过清理发掘,主墓黄沙土覆盖,中间塌陷的2.71m深处发掘出2.82m×1,54m石板掩盖的墓坑,石盖板上出土陶片和人的髋骨。墓坑中出土雕龙纹薄木板棺,棺中出土人骨,头向东南,被严重盗扰,颅骨破碎,右手边出土3支铁镞,髋骨处出土铁带扣。随葬墓-1中出土10岁左右幼童骨骼,头向东南,无颅骨,墓右侧出土一支铁刀。随葬墓-2,同样出土孩童骨骼,但严重盗扰,左侧出土一铁刀。编号为SHTR-02墓葬位于该墓地北边,地表直径为11.3m,清理地表后出现直径3.10m石堆墓葬,清理到2.98m时发现2.78×1.05m的石堆墓廓,石盖板上放着小型牲畜骨骼、金丝小件、木器。清理掉石盖板之后发现木棺,木棺内出土人骨,头向东南,腰部发现鎏金带扣、2件项饰、漆木器。在足部出土18㎝高细颈带盖青铜器。棺外北部出土铁器、带皮条铜泡4枚、陶器2件、铁带扣8件、直径48㎝、4.5㎝宽的漆盘。无陪葬墓。编号为SHTR-03墓葬位于该墓地东南部,直径7.2m圆形墓葬。石堆下西边出土陶盏,正中出现2.4×0.57m,头向东南的墓廓,因为早期被严重盗扰,人骨与遗物已被破坏。只出土38㎝长的鹿角器和10颗羊距骨,其中5颗穿孔。
中蒙第四支联合考古队: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三家单位合作“古代青铜至铁器时代游牧文化遗存研究”项目组成联合考古队,早在2017年开始,对位于后杭爱省温都尔乌兰苏木哈努伊巴戈乡乌日图宝拉根阿木地区方形赫列克苏尔以及鹿石进行考古调查。于2018年选择该地区位于1号赫列克苏尔西南的一座四方墓,距2号赫列克苏尔东北150m处利用鹿石修筑的四方墓进行考古发掘。选择这两座四方墓的初衷是解决蒙古东部考古学文化四方墓和蒙古西部考古学文化鹿石及赫列克苏尔何时,在什么情况下怎么融合及相互影响的问题。联合考古队选择的两座四方墓一个是与赫列克苏尔共生,另一座利用鹿石修筑墓葬,具有典型的混合墓葬的形制。3号四方墓因早期被盗,所以墓葬本身的形制已很难确定,出土的人骨也已被扰乱,只在填土中出土一枚陶纺轮,其他遗物未曾出土。4号四方墓很有特点。该遗址的青铜时代的赫列克苏尔利用鹿石形成赫列克苏尔鹿石文化,后来四方墓人群过来之后,再次利用鹿石修筑了四方墓。墓中运用了三座鹿石,一座用于墓盖板上,已断为两截,其余两座鹿石,利用于四方墓的石板墙,放在墓葬东南部。由此可知鹿石文化要早于赫列克苏尔和四方墓文化。在墓葬石堆周围填土中出土敞口高领陶壶。这种陶壶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在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哈拉巴拉嘎斯古城、色楞格省桑图苏木乌古木日地区也曾出土同样的器物,经过比对,应属于回鹘时期。可能在中世纪早中期依然利用鹿石进行祭祀活动。
中蒙第五支联合考古队:蒙古国国立大学考古学人类学院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蒙古考古学的发掘与研究”项目组成联合考古队,2018年7月20日-8月18日,对巴彦洪格尔省乌力吉图苏木朝伦温格其图、塔黑里戈乌拉山、阿鲁温楚克等地考古调查及发掘。该考古队内部分成两个小队,一队考古调查周围岩画,另一队进行考古发掘。考古调查队主要对朝伦温格其图、塔黑里戈乌拉山岩画进行调查。朝伦温格其图岩画群位于乌力吉图苏木东南45㎞处,特格希忽日木山坡岩石上。调查打点231处岩画,主要以马、牛、羚羊、鹿动物岩画和各种车辆、蘑菇帽饰人物像、印符岩画为题材。这里有一个新发现是坡下四方墓石板上发现了人物像和动物岩画,有助于对考古学文化和岩画的断代。塔黑里戈乌拉山岩画位于乌力吉图苏木东南40㎞处的特不信塔黑里戈乌拉山之上。岩画以人物、马、羚羊、鹿岩画为主,还有成群的马与人物一起的岩画,共计调查记录4处354点岩画。山坡下分布着诸多的青铜时代的赫列克苏尔、萨格赛文化墓葬、四方墓等遗存。考古发掘队对朝伦温格其图地区发掘四方墓4座、岩洞室墓2座;塔黑里戈乌拉地区发掘四方墓5座;阿鲁温楚克地区发掘2座被盗的四方墓,共计13座墓葬遗存。其中阿鲁温楚克2座四方墓,因为已经被盗,只能清理墓坑收集人骨和一些测年标本而已,未出土有价值的遗物。而朝伦温格其图四方墓在山坡的顶端,塔黑里戈乌拉四方墓在山坡的阳面到山底。四方墓立大型石板围墙,用小型石头填满,在石盖板以及立石板上多刻有岩画,并且有些墓葬东部立刻画人面或无的立石。出土遗物方面,朝伦温格其图-1出土骨器和陶片,-2、-3、-7出土陶片,塔黑里戈乌拉-2出土砺石、料珠;塔黑里戈乌拉-5出土红色或白色料珠;阿鲁温楚克-2出土半圆形金饰件。在葬俗方面,塔黑里戈乌拉-2、-4、-5葬式仰身直肢,头向东,墓葬全部出土大小牲畜骨骼。朝伦温格其图-1墓葬的东南部出土6具羊头骨。
中蒙第六支联合考古队:蒙古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合作“艾日根高珠格尔古代游牧文化遗存考古研究”项目,于2018年7月1日-8月20日,对斡尔浑省吉尔格郎图苏木艾日根高珠格尔墓葬群中选择АГ40、АГ76、АГ93三座墓葬进行考古发掘。АГ40位于该墓群I号墓地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9º00′7936″,东经104º30′7630″。圆角长方形石堆夹带填土,20×16m,距地表高1.8m,地表未见墓道,环石堆修排水沟到石堆西南部有截断,长18.40×15.40m,宽0.8-1m,深60㎝,估计应有墓道。主墓及墓道处盗洞明显。这种墓葬形制与匈奴贵族墓葬相似。经过清理发现墓道13m长,墓道末端深5.50m处出现1×0.5m墓门,用两块石板闭门。墓主室顶部坍塌,且因被盗,墓室中浮土厚度与棺木持平。由墓门向里清理时连续出现零散人骨、漆器和桦树皮制品残片和陶片,在人的肋骨处出土项链饰件。木棺靠西壁放置,盖板已被移动,人骨在棺内外散乱,木棺保存相对较好,棺底开裂,木棺上下木板为32×28㎝宽、5㎝厚。墓室北壁170㎝,中间宽度220㎝,墓底至墓顶130㎝。棺木西侧出土大小牲畜骨骼。АГ76位于整个遗址下面,圆形石堆中间稍有坍塌,与匈奴平民墓葬相同。揭取表土石堆,下面再没有填石,但出土碎陶片。1.6m处墓葬开口,墓廓北边出现填石以及人的肋骨。继续清理结果是墓葬北壁出现头龛,残破的颅骨及其他零散骨骼陆续出土。1.7m深度出现棺外横置的石条,虽已被破坏,但是中间完好。揭去石条出现195㎝长、55㎝宽、40㎝高的棺木,用3块木板拼制而成的40㎝宽的盖板,里面出土人骨,根据下肢骨摆放判断,墓主人头向正北。头龛里面出土2颗鹿头骨、下颌骨残段、大型牲畜颈骨、头骨、人的肋骨、铁器(似铁镞)遗物混出。墓棺东壁出土骨制弓梢残段,头部东侧出土骨制弓弥残段,腰部出土骨制筷子残段、铜镞铁器也有出土。АГ93位于艾日根高珠格尔墓地最东边圆形石结构墓葬。清理表土和石堆之后出现东北西南向1.6×2m的圆角长方形棕黄色沙质土层。继续清理发现出土人的锁骨、肋骨及零碎牲畜骨骼。发掘到2.5m深处,东北角出土10个稍大型石头,可能是墓龛封石,移开封石,出现墓龛。清理至4.3m深处,开始出土零散的人骨。墓龛旁边出土敞口陶壶,其北边出土颅骨、肋骨、指骨、脊椎骨、髋骨等人骨堆积在一起。在另一边出土又一颗颅骨以及其他骨骼和大型牲畜头骨,是一座双人合葬墓。虽说人骨凌乱,但下肢骨和颅骨的位置基本没有变,头向西南。墓龛高228㎝、长215㎝,距墓葬开口处向下450㎝。
综上考古发掘是蒙古国2018年的新收获。其中国际合作项目总体上都是大型发掘项目,本国独立发掘项目以学生实习或社科基金项目为主。项目内容以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和匈奴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为大宗,以中世纪突厥、蒙古时代考古为主的古代游牧民族考古学文化渊源探索,游牧文化古城、建筑、工业、丧葬习俗以及历史演化的探索为宗旨的。虽说没有惊人的大发现,但也有力填补了考古学资料,成为游牧民族古代历史与文化研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七、内蒙古地区游牧文化考古的新突破
2018年,内蒙古地区游牧文化考古发现也取得丰硕的成果。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文平研究员带队在巴彦淖尔市选择两个地点考古发掘。一处是由丹达尔任执行领队,带领巴彦淖尔市文物工作者培训班全体学员,对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令山古城的考古调查与发掘。该遗址位于同和太牧场东南15㎞,海流图镇西北22㎞处。古城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形,因地势而筑,周长5850m,西侧山上为石墙,2800m长,宽2-3m,残高2m左右,东侧平地夯土墙,3050m长,宽3.5m,残高1m左右。古城东南角有一座子城,方形,边长约80m。通过发掘发现房屋遗址以及火炕,出土肩部双线间波浪纹陶罐,罐底部打孔,具有明显的匈奴文化因素。古城又南依罕乌拉山,山上是汉长城遗址,初步判断为匈奴古城。另一处是由苗润华执行领队带七十四、魏长虹等,发掘乌拉特前旗塔汉其亚腰形墓葬群遗址。该墓葬群位于乌拉特前旗塔汉其嘎查北2㎞处,乌拉山南麓。墓葬呈亚腰形,东北西南向,成排出现。出土砺石、无刃石斧、石范以及细绳纹夹砂陶。人骨只有股骨、胫骨、腓骨,属于青铜时代中晚期,蒙古国特布希文化(前1300-前1100年)时期。该两项发现都属于重大发现,填补了内蒙古没有匈奴古城的空白,塔汉其墓葬又是内蒙古地区首次考古发掘的典型游牧文化遗存,该发现将典型游牧文化遗存推进到黄河流域,是一次重大的创举。由此也引起了内蒙古,甚至国内考古学界对内蒙古游牧文化遗存的普遍关注,使重新认识早期游牧文化的起源、流变和分布范围。发掘报告还在编写之中。此外,还有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国栋研究员带队于2018年9-10月,对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阿拉腾沟墓地考古发掘。遗址位于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乌兰哈达嘎查西北8公里处的阿拉腾沟畔上,周围为低山丘陵和半沙化草原环境。阿拉腾沟为一条东西向的水冲沟,经过钻探,发现沟南北两侧及东部山坡上均有墓葬分布。共计发掘墓葬13座,其中土坑竖穴墓11座、偏洞室墓2座(M9、M13)。土坑竖穴墓中单人葬10座,双人合葬墓1座(M2),偏洞室墓均为单人葬。除了M13保存完整之外,其余墓葬皆悉数被盗。所有墓葬均为东西向,头朝西,大部分墓葬有木棺,M2、M3、M10棺板外侧发现模糊的彩绘。人骨均为仰身直肢。出土及采集到各类遗物80余件,种类有陶器、金器、铜器、铁器、玉石器、骨器、木器、漆器等。陶器主要有陶罐、陶壶、陶纺轮等;金器主要有菱形金饰片、方形金饰片及漩涡纹金饰件等;铜器主要有铜饰件、铜镜残片、货泉、五铢、剪轮五铢铜钱;铁器主要有铁兵器如铁刀、铁剑、铁矛,铁饰件如带扣、带銙等,另外还有一些器型不明的残铁块;玉石器主要为绿松石、玛瑙、绿玉串珠等;骨器有弓弭、纺轮等;个别墓葬出土有桦木皮器、漆器、皮制品的残片。阿拉腾沟墓地的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与察右后旗三道湾墓地、商都东大井墓地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座偏洞室墓又与察右中旗七郎山墓地偏洞室墓结构一致,因此,初步推断该墓地的为东汉晚期至北魏时期鲜卑族群的公共墓地。考古工作者以前从未在辽阔广袤的锡林郭勒盟大草原发掘过鲜卑墓葬,此次发掘将填补锡林郭勒盟鲜卑考古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八、2018年蒙古国出版的考古学发掘报告与专著
考古报告的出版是史学界和考古学界重要的事情之一。他会推动历史研究进程,所以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2018年蒙古国在考古学研究与发掘报告方面成果显著。排列如下:
1. 《蒙古考古2017》乌兰巴托2018年,2017年考古新发现年终报告会汇编。蒙古国2017年内的田野考古新发现成果报告汇编。
2. 《后塔米尔河流域考古研究Ⅱ》乌兰巴托2018年,J·钢图拉嘎、C·伊如勒-额尔德尼等主编,《蒙古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丛书第四部,蒙古-摩纳哥联合考古队第二部考古报告,发表后杭爱省伊克塔米尔苏木2800多幅岩画。
3. 《准白德拉克河流域工业遗存》乌兰巴托2018年,C·阿穆尔图布信等,蒙日联合考古队“古代蒙古的工业史”项目组2011年以来在中央省孟根毛里图苏木准白德里克河流域考古调查与发掘全集。
4. 《蒙古地区的鹿石文化》(两册)乌兰巴托2018年,本书收录了蒙古地区标志性文化遗产1241柱鹿石的线图、照片,并附简介,分布、文化属性等内容。
5. 《蒙古地区古代及中世纪时代欧亚大陆的交往》乌兰巴托2018年,C·图尔巴图、C·朝鲁门P·孟和图拉嘎等,主要介绍蒙古国古代文化中的外来文化遗物或出土文物,以及博物馆藏文物。
6.《大汗帝国-蒙古》展览图册,首尔2018年,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蒙古国家博物馆、韩国国立博物馆联合出版,庆祝蒙韩合作20年文物考古纪念展在韩国首尔举办,并将200件(套)展出文物图片合订成书。
7. 《巴彦洪戈尔省旧石器时代遗存》乌兰巴托2017,Я·彻凌达格巴、А·П捷列维扬科、Д·策温道尔吉等,主要介绍巴彦洪格尔省的旧石器时代遗存。
8. 《古代游牧民族艺术文物》A·敖其尔、额尔敦宝力道主编,乌兰巴托2017年,《蒙古文化遗产》丛书第五部,主要为巴彦淖尔土丘墓葬出土文物图录汇编。
编 者 按:原文载于《蒙古学研究年鉴》2018年,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