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分布有战国、秦代、汉代、辽代、金代、明代等多个时期的长城遗存,长城墙体总的绵延长度达7570千米,占到了全国长城墙体总长度的近三分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的战国时代长城,有赵长城、燕长城、秦长城。
赵长城是内蒙古时代最早的长城,修筑于公元前300年左右。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括地至大青山、乌拉山以南的呼和浩特平原、包头平原地区,沿着阴山南麓地带修筑了东起今天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交界处、西至乌拉山西端,沿着阴山南麓地带分布的长城,绵延长度达505千米。
包头市石拐区柳树湾段赵长城墙体
燕国于燕昭王在位期间,国力达到了一个极盛时期,大将秦开北逐东胡,东胡退却千余里。公元前290年前后,燕昭王修筑了西起造阳、东至襄平的长城,主要分布于今天河北省承德市、内蒙古赤峰市和辽宁省朝阳市境内。
赤峰市元宝山区谢家营子段燕长城墙体
公元前272年,秦国宣太后诱杀义渠戎王于甘泉,秦昭襄王乘机灭义渠,在原义渠之地修筑长城,设置陇西、北地、上郡。秦长城自西向东分布于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境内,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秦长城沿着南流黄河西岸支流的东西分水岭修筑,北端终止于黄土丘陵区与沿黄平原之间的点素敖包-东胜梁南北分水岭。长城之内,自战国晚期以来为楼烦王部族活动的西河之地,这一段长城亦称西河长城。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铧尖段秦长城墙体
秦始皇、汉武帝,均沿着燕山-阴山东西一线大规模修筑长城。司马迁虽然在《史记》之中大书特书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筑长城之事,但由于国祚短暂,秦王朝并没有形成完备的长城防御体系。今天在燕山-阴山地区所见秦汉长城,秦始皇长城较难辨识,而多为汉武帝长城,长城墙体沿线障城、烽燧分布有序,形成了“边郡-部都尉-候官-部-燧”自上而下的军事管理体系。汉武帝长城,才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真正的“万里长城”。
包头市固阳县天盛城段汉武帝阳山长城墙体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增隆昌段汉武帝阳山长城墙体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音努如段汉武帝外长城墙体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居延塞汉长城红城障城
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汉武帝阳山长城红山墩烽燧
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汉武帝阳山长城芦泉烽燧
辽长城东端起点在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市,向西延伸进入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和蒙古国东方省、肯特省,总长度达720余千米。其中,呼伦贝尔市境内的辽长城全长约200千米。辽长城采取挖壕筑墙、沿线筑造小型戍堡的形式,达到主要防御乌古敌烈部的目的。由于《辽史》中无修长城的记载,所以这一道长城一直有辽长城、金界壕之争议,近年来中外学者的研究多倾向于其为辽长城,大约修建于辽圣宗至兴宗年间。
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白银哈达段辽长城墙体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尖山子段辽长城墙体与边堡
金界壕是金朝为防御北方蒙古诸部而兴筑的长城工事。针对蒙古骑兵善于远距离冲刺的特点,金界壕采取墙、壕这种高低相错的结构形式,以达到消耗骑兵战斗力的目的。墙、壕为金界壕主体,附属马面、关堡、营房和烽火台等设施。在内蒙古境内,由北向南分布有漠南线、岭南线、主线等三道金界壕,总的绵延长度近4500千米,是汉武帝长城之后的第二道“万里长城”。
兴安盟扎赉特旗乌兰毛都牧业队段金界壕墙体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乌拉苏太段金界壕墙体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黑城子示范区三分场段金界壕墙体
在内蒙古自治区,明长城自东向西分布于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等五个盟市,全长700余千米。内蒙古明长城有大边、二边之分,大边均分布于我区境内,二边则多为我区与相邻省区的省区界。明长城的修筑,吸收了历代长城的精华,以墙、壕为依托,辅助以营、堡、烽火台、敌台、马面等一系列设施,因地制险,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宏大军事防御工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
乌兰察布市丰镇市明长城大边隆盛庄敌台(猫儿庄墩)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明长城二边板申沟1号敌台(箭牌楼)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窑子沟段明长城二边墙体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梀木塔段明长城二边墙体
乌海市明长城二道坎烽火台(暖泉墩)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北岔口段明长城墙体
绵延于莽莽苍苍北中国大地之上的历代长城,凸显为气势恢弘的历史文化景观,形成了所谓的“中国北方长城文化带”。这一文化带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分界带,也是二者的融合带,这里沉淀了中华文明中的诸多优秀基因,也流传着各种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故事。
呼和浩特市大黑河畔王昭君墓及墓前和亲铜像
本文撰稿:张文平 丹达尔
照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数据库
编 者 按:原文载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如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包·苏那嘎
排版编辑:武 彬